摘" 要:習近平以其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形式,旁征博引、引人入勝的語言內容,威而不傲、質樸真誠的語言風格,形成極富特色的語言藝術,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表達方式的改進具有顯著的引領和借鑒作用。深入學習研究和借鑒習近平的語言風格和藝術,領悟習近平講話的語言魅力,有助于真正實現(xiàn)高校思政課從教材體系到教學話語體系的轉化,對于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的表達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語言藝術;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轉化;創(chuàng)新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3-0019-05
Abstract: Xi Jinping has formed a very distinctive language art by humorous language form, attractive language content, simple and sincere language style, which have a remarkable leading and reference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language expre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Studying and learning from Xi Jinping's language style and art,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charm of Xi speech can help to truly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to teaching discourse system,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language expression,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affinity is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Xi Jinping's language and 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discourse; system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inspiration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fā)表了許多重要講話,他的政治話語平易樸實、通俗易懂,充滿溫情,話語表達不拘一格,形成了獨特的富有個性化的習式風格。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領會習式語言藝術,對于破解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表達困境、提升思政課親和力有重要啟示。
一" 習近平話語的鮮明特色
(一)" 言簡意賅、樸實親民
習近平善于用大白話、大實話和群眾語言,其話語既接地氣又妙趣橫生。話語傳遞感情,用人民群眾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往往事半功倍,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這些話語包括群眾愛聽且聽得懂的諺語、俗語、俚語甚至大白話。習近平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深情地說“在共克時艱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邁,有頑強不屈的堅守,有患難與共的擔當,有英勇無畏的犧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動。[1]”“同往常一樣,我無論多忙,都要抽時間到鄉(xiāng)親們中走一走看一看。大家跟我說了很多心里話,我一直記在心上。[2]”樸實而親民的語言風格,直擊人心,拉近與百姓的距離,溫暖而有力量。闡述對外關系時,強調“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3]”闡明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天下一家。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也有話要說。中國堅定維護聯(lián)合國權威和地位,積極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和責任,信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承諾,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開辟人類更加繁榮、更加安寧的美好未來。[4]”他經(jīng)常用一些基層干部和普通群眾都能聽懂易記,形象生動的話語來表達思想。如:“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他形容有的干部搞形式主義,“知行不一,不求實效,文山文海、花拳繡腿”“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求甚解”[5]。講扶貧時說“貧困地區(qū)、貧困群眾首先要有‘飛’的意識和‘先飛’的行動”,克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6]。這些通俗性、平民化的話語在交流中普通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在實踐中能用得上。
(二) 故事動聽,意境深邃
讓故事來講理,讓事實來說話,讓事例來說明,這在習總書記的講話中經(jīng)常運用。習近平在不同的國際場合用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話語來講述中國故事。
比如,習近平于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講述“鞋子合腳論”來說明了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是否適當應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選擇;2014年4月1日,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暢談中國悠久的文明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來說明中國為什么要選擇社會主義道路。講述秦王朝、唐王朝由興到衰的故事,來說明腐敗導致的后果;由詩人岑參“長安城中百萬家”,講述唐宋時期中國城市文明曾經(jīng)的輝煌;他用劉邦創(chuàng)作《大風歌》、明成祖號令“天子守國門”,警戒領導干部必須勇于擔當。習近平通過娓娓動聽地講述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巧妙地將抽象的理論通俗化,讓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而且這些故事既有歷史縱深,又有國際視野,還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巨大的宣傳效應,人們從這些故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得到啟發(fā)。
(三) 巧用比喻,凝聚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一個重要特點:善用形象比喻,用打比方化繁為簡。通過做“蛋糕”與分“蛋糕”來說明兼顧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公平;用“缺鈣”“軟骨病”來比喻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危害;用“圍城”“玻璃門”“無形墻”來形容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中存在的脫離基層、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用“接地氣”“充充電”來強調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向群眾學習,等等,既風趣幽默又形象生動。引用《禮記·中庸》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隱喻要重視和善于學習,不斷轉變工作作風。引用清朝鄭燮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來喻“群眾利益無小事”[8]。
(四) 突出問題導向,解惑釋疑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有問題意識。“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9]”習近平特別強調要有直面現(xiàn)實矛盾和問題的勇氣,不要刻意隱瞞、回避問題。“如果眼中只有成績和經(jīng)驗,看不到問題和困難……那么抓落實就有落空的危險。[10]”因此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現(xiàn)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1]。在總書記的講話中,突出問題始終是解決事情的導向,強調分析問題要一針見血、有的放矢。比如,他經(jīng)常列舉干部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可謂毫不留情;他談到社會上的浪費現(xiàn)象和奢靡、奢華之風時,強調“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沒有任何權利浪費!”要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繃緊糧食安全之弦,讓節(jié)約糧食成為永久的習慣和風氣。講到一些干部特權思想、特權現(xiàn)象時,指出其公器私用、以權謀私,可謂直指病根;談到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諸多表現(xiàn)時,指出“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引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批評當前領導干部中存在學風不盛玩風盛的現(xiàn)象,等等,由此可見,習總書記分析問題鞭辟入里,從不回避矛盾和問題,并就問題提出解決良策。
(五) 幽默風趣,有理有據(jù)
幽默風趣,是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的顯著特點。幽默既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本領和能力,也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魅力。比如,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聽了作家代表葉辛的發(fā)言后,很有感觸。他主動回憶起自己的知青歲月,說:“我和葉辛同志都是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一輩,你是在南方的貴州,我是在陜北黃土高原。從延安坐卡車到縣城延川,延川坐卡車到公社,這一路過去,那可比現(xiàn)在這PM2.5難受多了,我有一天開玩笑說那叫PM250?!?014年9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馬爾代夫訪問時,說“我們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講文明。礦泉水瓶子不要亂扔,不要去破壞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當?shù)睾ur。”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習近平說話的藝術,反映的不僅是幽默風趣,而且充滿自信和底氣。他的很多機智妙語也反映了生活積累和社會情況的掌握。比如前面習總書記說中國公民到海外旅游不要破壞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當?shù)睾ur,肯定是了解部分中國旅游者的特點[12]。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中存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舉行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問題意識為導向,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語言表達形式,提高思政課程語言的生動性與親和力。
(一)" 課堂教學語言欠缺生動性
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都是必修課,要求所有專業(yè)的學生都必須學習,由于開課的學生較多,很多高校采取大班教學,每班人數(shù)高達100,有的老師每學期授課高達四五百課時,使得很多思政課教師疲于奔波,上課欠缺激情,照本宣科,導致思想政治課單調、枯燥。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較強,學生對這些理論課提不起來興趣,從而導致思政課堂的教學效果低下。面對學生的乏味,有的教師錯誤地認為是學生聽不明白,于是不斷地重復,從而使得語言顯得枯燥的、蒼白,缺乏感染力,導致學生對課堂欠缺興趣,對教師的提問反應寥寥,很少有人應答。
(二)" 說理不夠透徹
說理不夠透徹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欠缺吸引力的最重要原因。思想政治理論課以理論為主,強調要將道理說清楚、講透徹,從而達到啟發(fā)學生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效果。但是,從目前的思想政治課來看,雖然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對許多理論性問題進行了說理,但是,其效果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表達不夠準確,可能容易產(chǎn)生歧義,甚至誤解,比如,教師在講解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要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時,首先要從發(fā)展史的角度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本身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一個由淺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是一個由少數(shù)人認識到形成全黨共識的發(fā)展過程。很多教師在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何由不認識到形成共識這個歷史過程時,表述不清,甚至邏輯思維混亂,從而導致了學生被弄糊涂,搞不清教師所講的東西。另外,教師在表達的時候,往往也很少告訴學生們?yōu)槭裁?,很少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結果,而不探究其中的原因,這樣,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背離了高校思政課的本身追求。
(三)" 話語風格的吸引力不足
有的思政課教師的課堂語言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語言生硬,沒有活力、缺乏激情。使用生硬的課堂語言是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無法有效聚斂學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倦怠。二是講課比較空洞。整堂課都是任課老師用長長的理論篇幅描述一個或一些問題,而沒有舉例或結合現(xiàn)實中的實際問題,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真情實感,不能發(fā)自內心地去認同和接納,甚至產(chǎn)生反感,導致學習興趣淡化[13]。
(四)" 話語形式的豐富性不足
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強調意識形態(tài)性,其教材體現(xiàn)在它的政治性與思想性,它是按照學術的邏輯、學術的語言進行編寫的,具有完整的學術架構。但是,這種學術話語與教學話語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我們將教材上的學術話語向教學話語轉換。有些老師過分依賴于教材,在備課和教學中對教材內容和體系沒有吃透,于是較為機械地采用文本話語、政策話語、宣傳話語開展教學,甚至照本宣科,容易與學生的話語體系產(chǎn)生沖突,從而導致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晦澀艱深,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生甚至對思政課教學語言產(chǎn)生排斥和反感[13]。
三" 習近平話語風格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創(chuàng)新的啟示
作為高校的思政課教師,我們肩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歷史重任,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真正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yōu)秀課程,我們應當學習和借鑒習近平總書記獨特的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
(一)" 精簡凝練語言說有“情”的話,提升思政課教學語言的親和力
習式語言最突出的特點是化繁為簡、通俗易懂。為了讓普通老百姓聽得懂、容易明白,他經(jīng)常把一些復雜的理論用簡潔而通俗易懂的語言提煉和表達出來。列寧曾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4]”通俗化實際上就是要充分考慮到群眾的思維習慣、接受能力和文化程度等,找準群眾的趣味點、關注點、結合點,多用群眾語言傳播,把“基本理論”變成“常識道理”,把“大道理”講成“小故事”,打造群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疇,讓理論從抽象到具體,從深奧到通俗,用群眾身邊事說話,說到百姓心坎上,達到真學真信、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良好效果。同樣,要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語言的親和力,必須解決理論的通俗化問題。因為思政課教材理論性比較強,有些語言抽象深奧,思政課教師應將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用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給學生傳授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較為深奧晦澀的理論知識,舉一些跟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例子,用學生熟悉的語言,談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用淺顯生動的語言把深刻的道理講出來[17]。思政課教師給學生上課時也應該切不可故弄玄虛,故作高深莫測。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上來傳授的知識才能被更多的學生接受[12]。
(二)" 運用幽默說有“趣”的話,構建富有語言藝術特色的教學話語
課堂是教師傳授學生知識、啟發(fā)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途徑,思政課本身就是一門理論性強且抽象的課程。如果任課老師能用幽默而生動的語言闡述深刻的道理,則會讓課堂教學變得活躍起來。特別是在學生感到疲勞時,老師來幾句或幾段幽默風趣的話語,可能會消除學生的疲勞感,讓學生樂學。比如,在分析“農(nóng)村為什么要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時,首先指出改革前的“人民公社”是“干活一窩蜂,實際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攆人”,改革后的農(nóng)村是“既種田又掙錢,既住新房穿新裝,又能看電視、用冰箱”。這些語言生動形象,為學生喜聞樂見[15]。又如,在講“養(yǎng)成良好習慣”時,針對個別學生吸煙的不良現(xiàn)象,不是直接點名道姓,而是通過正話反說,幽默地說出了吸煙的危害性:“同學們,吸煙有兩大好處:一是吸煙能引起咳嗽,夜間尤劇,咳聲能嚇跑盜賊;二是長期吸煙,可以形成駝背,做衣服能節(jié)省布料。[16]”學生聽后肯定會大笑起來,但在笑聲中自然明白了吸煙的害處,抽煙的學生也會默默接受。教育心理學表明,要想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就得喚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只有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會積極地進行思考,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思政課教師要學習習總書記幽默風趣的語言,在思政課的教學中要適當運用幽默的語言講解一些概念、理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12]。
(三)" 學會講故事說有“魂”的話,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
上好思政課,要學會講故事、舉事例。故事可以載道,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轉化為鮮活的故事、生動的例子,勝于任何空洞無物的說教。教師應該學會用事例教育學生、說服學生。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閉幕式上講了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以此喻示,中國共產(chǎn)黨只要堅持下去,就能挖掉帝國主義、官僚主義兩座大山。習近平總書記在與青年座談交流時,曾講過自己在陜北梁家河插隊時,怎樣上山放羊、下田鋤地,抽生產(chǎn)空隙堅持看書,走30里路只為借書的故事,勉勵青年抓緊時光多學習。這樣的事例有強大的說服力,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通過擺事實、講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引領大學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只有擺出事例,才讓學生真真切切地受到感染。比如,在講“道德”概念時,通過引用“詩訓不孝子”的故事來說明道德是依靠人們自覺和社會輿論來維持這個問題。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姓陳的老大爺,與一兒一媳一孫同住,由于兒媳不孝,致使衣不暖身、食不飽腹。一年臘月臨近春節(jié),老翁饑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在中堂寫了一副對聯(lián):“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我喂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把祖孫三代關系描寫得淋漓盡致,詩貼出去后引起同村人議論紛紛,兒媳感到內疚,終于到老人面前賠禮道歉[17]。這個事例使得同學們懂得社會輿論對于道德的作用。這樣就將抽象枯燥的概念講得活靈活現(xiàn)。反之,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讀一下教材的相關解釋,就很容易讓學生在聽課時分神,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甚至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厭學感[12]。
(四)" 針對問題說有“理”的話,強化高校思政課的話語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的中央經(jīng)濟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積極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18],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又強調:“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也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源。[19]”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發(fā)展正處于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再加上受西方各種思潮的影響,一些學生在心智上不是很成熟,在言談舉止中難免會存在一些迷糊的、錯誤的認識和行為。這就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做好引導作用。問題意識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問題意識。教師在備課時,可在教學設計中就教材內容、大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設置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比如,在講“一國兩制,祖國統(tǒng)一”時,設置問題“我所知道的香港和澳門過去和現(xiàn)狀是什么?為什么要用‘一國兩制’來解決?”這樣促使學生去了解香港、澳門問題的歷史成因,然后分析和設想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的戰(zhàn)爭與和平兩種方式的不同結果。還可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由探討,理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講“臺灣問題”時,引導學生思考“臺灣問題為什么至今沒有解決?它與香港、澳門問題有何區(qū)別?面對日益猖獗的臺獨分子,我們該怎么辦?”另外,教師提問要講究藝術性,把握提問的技巧,不要信口開河、胡言亂語、故弄玄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思政課教師要不斷研究教材,更新知識,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和社會,以問題為牽引,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具有問題意識、質疑問難能力,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創(chuàng)新人才[12] 。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二○二一年新年賀詞[J].共產(chǎn)黨員,2021(1):1.
[2] 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二○二○年新年賀詞[J].共產(chǎn)黨員,2020(1):4.
[3] 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二○一六年新年賀詞[J].共產(chǎn)黨員,2016(1):5.
[4] 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二○一八年新年賀詞: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J].共產(chǎn)黨員,2018(1):4.
[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8.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90.
[7] 黃國慶,田擁軍.習近平語言藝術引領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構建研究[J].大學教育,2020(6):128.
[8] 王宗軍.習近平的話語特點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構建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9(23):49-50.
[9]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
[10] 習近平.關鍵在于落實[J].求是,2011(6):3-7.
[11] 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當代黨員,2019(8):4-7.
[12] 陳婷婷,劉正妙.習近平話語風格的特點及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J].領導科學論壇,2018(3):86-87.
[13] 張穎.思政課堂話語對習近平政論語言藝術的學習與運用[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20(2):127.
[14] 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 李江.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3):195.
[16] 楊農(nóng).妙語連珠脫口秀——淺談初中政治課教學的語言藝術[J].南方論刊,2011(1):117.
[17] 王永紅.思想政治課也要講幽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8):40.
[18]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49.
[19]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科研重點課題“習近平語言藝術引領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創(chuàng)新研究”(2020MSZ010);廣西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區(qū)域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21B179);廣西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廣西現(xiàn)代鄉(xiāng)村協(xié)商治理的多元互動機制研究”(20BZX004)
作者簡介:賀壽南(1970-),男,漢族,湖南婁底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