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斗英雄是有等級的。在中國人民志愿軍中,特級英雄只有兩位,第一位是楊根思,第二位是黃繼光。
評比特級英雄的條件是:(1)建立特等功一次以上者;(2)有優(yōu)良的政治條件與作風,在群眾中有崇高威望者;(3)在全國全軍范圍內,有代表性堪為旗幟者。
授予楊根思特級英雄稱號,是1952年5月9日。當時志愿軍已先后有多個兵團入朝參戰(zhàn),各兵團已相繼授予了近百位特等功(臣)。楊根思是在這個英雄群體中涌現(xiàn)出來的唯一的一位特級英雄(黃繼光是1953年4月8日被追授的特級英雄)。
(一)
楊根思職務是連長,按條例規(guī)定,他的提名首先是經(jīng)過本連隊軍人大會通過,爾后由他所在的172團1營評功委員會民主評定,再逐級審核上報,最后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批準。當時,志愿軍總部要求每個兵團評選上報1名候選人,總部再從中選出1~2名報軍委。
第九兵團所轄20、26、27三個軍,經(jīng)過層層篩選,都向兵團上報了1名特等功榮立者作為兵團評選特級英雄的候選人。20軍上報的就是楊根思。兵團評功委員會召集包括三個軍的政治部主任,專門開會討論。參加會議的有20軍政治部主任邱相田、26軍政治部主任王直、27軍政治部主任張文碧等。會議由兵團政治部主任、評功委員會主任謝有法主持。
三位軍政治部主任是老熟人,同為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老紅軍。早在新四軍組建時,邱、王、張三人分別任老四團民運股長(后為組織股長)、組織股長、保衛(wèi)股長,所以意見都能毫無保留地發(fā)表。隨著討論的深入,符合“堪為旗幟”的四點意見逐漸被大家所接納:
第一,戰(zhàn)場表現(xiàn)。功臣們的戰(zhàn)場表現(xiàn)沒有可比性。楊根思是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即使在九兵團中,同歸于盡的英雄何止一個。功臣們都充分地表現(xiàn)出毛主席所贊譽的:“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p>
第二,動機內涵。功臣們的行為動機內涵不盡相同,境界高低也不會完全一致。楊根思心中蕰含著:“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zhàn)勝不了的敵人!”以及“人在陣地在”的誓言,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思想的高峰。許多功臣境界也很高,動機內涵的可比性不大。
第三,特點分析。在朝鮮戰(zhàn)場上涌現(xiàn)出來的特等功臣,總體來看有三個特點。一是戰(zhàn)士多,干部少;二是新功臣多,老功臣再立新功少;三是年輕的多,年齡偏大的少。楊根思是正連級干部,是老功臣,犧牲時28歲(在當時是年齡偏大的連級干部),這就使他在眾多的特等功臣中特點十分突出。他的形象既可以作為年青戰(zhàn)士的、又可以作為領導干部的、還可以作為老功臣的楷模。
第四,行為分析。楊根思是連長,他是率領整個連隊上陣的。連隊大部分人都在他之前犧牲了,他與敵同歸于盡的行為是之前本連隊犧牲者行為的繼續(xù)。所以他的行為,已不僅是個人行為,是整個連隊的一致行為,他的榮譽不僅是個人榮譽,而且是連隊集體榮譽。所以,以“楊根思”的名字來命名連隊更為貼切。
會議最后由謝有法主任做總結。他充分吸收了三位軍政治部主任的意見,認為楊根思是全國全軍具有代表性的英雄楷模。
志愿軍總部評功會議完全同意九兵團評功委員會對楊根思評選為特級英雄的意見,并作為志愿軍唯一當選人上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最后由毛澤東主席親自批準授予。
歷史證明,特級英雄楊根思確實起到了“旗幟”的作用。他的“三個不相信”是根治志愿軍中“恐美病”的有效良藥;他的榜樣激勵著英雄模范不斷涌現(xiàn);他的頑強斗志鼓舞起全軍戰(zhàn)勝強敵的信心和勇氣。
(二)
志愿軍在評選個人英?;顒又?,同時評選英模單位。英模單位也分有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功。在抗美援朝期間,集體立功的單位有14個團,51個營,648個連,849個排,4391個班,但獲得“集體特等功”的只有16個。這16個特等功單位中,有的已經(jīng)授予了榮譽稱號。兵團評功委員會上報特級英雄候選人時,同時也上報了以“楊根思”命名所在連以榮譽稱號的事項,總部于1951年底前就批準了“楊根思連”的榮譽稱號。這是抗美援朝戰(zhàn)場以英雄姓名命名、唯一以總部名義授予的連隊,也是我軍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連隊。
為什么后來志愿軍20軍在“楊根思連”已獲殊榮情況下,還要授于“楊根思連”三排為“楊根思排”?這是因為楊根思率三排上陣地時,是由進攻突轉倉促防御,連隊在進攻時已減員三分之二;他們占領的小高地因凍土連工事都做不起來(時間也來不及),只能臥倒在凍土上堅守陣地;他們沒有得到任何加強和支援火力,難以躲避敵地面炮火和空中轟炸;后勤保障難以保證,全排的結局必然是即使沒有戰(zhàn)死、也可能被凍死或餓死。因此,“楊根思排”的命名意義同樣重大。
(本欄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