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破舊的白手套,一身鮮亮的紅馬甲,老黨員曾玉林穿行在大街小巷間,走進需要幫助的人家……曾玉林是簡陽市射洪壩街道蜀陽社區(qū)的黨員志愿者,退休后就住在蜀陽社區(qū)蜀州花園小區(qū),居民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曾。
老曾參加志愿服務超10年、年度服務時長360小時、為1200多戶居民提供水電免費維修服務……這一連串數(shù)字背后是對66歲的老曾平凡生活的生動記載,也是對他那份執(zhí)著與堅守的最好寫照。
這一修,就是10年
2013年,蜀州花園安置房分房入住,國營糖廠曾經(jīng)的下崗工人又聚到了一起,安置房里多數(shù)住著六七十歲的老年人,電燈壞了、水管漏了,他們往往束手無策。
曾玉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說,“我才56歲,因為是燒焊的特殊工種,也退休了,我比他們小幾歲也是小嘛,我就想我?guī)兔Q個燈、修個水管嘛。我本來就是工人,也還爬得動、蹲得下去”。
有一次,凌晨兩點,曾玉林接到報修電話,他立刻穿衣起床出門維修,他說,“要是不著急,誰也不會半夜打電話”。回到家的時候,雖然衣服被爆掉的水管淹得又濕又臭,人也冷得直打哆嗦,老曾的臉上卻笑瞇瞇的,“解決了問題嘛,當然高興”。就這樣,比別人小幾歲的老曾,開始了自己的義務水電維修,而這一修就是10年。
在多年來為大家義務服務的過程中,老曾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居民所熟知。后來,無論哪個社區(qū)的居民向老曾報修,即使不屬于服務范圍,他也會義無反顧地上門免費維修;遇到距離較遠的居民向他求助時,他更是自行支付來回的車費,從不計較得失。
守護“家的記憶” 守護文明
2018年,蜀陽社區(qū)開始打造公益一條街,老曾又成了大忙人,他不僅要挨家挨戶收集社區(qū)居民對公益一條街的意見并匯總上報,還被大家推舉擔任工程施工監(jiān)督員。為了做好監(jiān)督工作,老曾經(jīng)常在施工現(xiàn)場一待就是一天,最終打造出了居民滿意的公益一條街。開街后,老曾就成了整條公益街的水電義務維修工,公益街上的文化活動室、電子閱覽室、圖書閱覽室等地方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老曾又發(fā)現(xiàn)了公益街上糖廠文化展廳的新問題。糖廠文化展廳展陳著糖廠的發(fā)展歷史,承載著蜀陽社區(qū)居民“家的記憶”,但由于沒人負責值守,不得不經(jīng)常關(guān)閉著,于是老曾又主動要求義務值守糖廠文化展廳。他在展廳旁放了幾張桌椅,早晨買菜的老姐姐可以在這里歇個腳,下午老哥兒幾個可以在這里下象棋,傍晚家里無人照看的小朋友可以在這里寫作業(yè)。漸漸地,老曾值守的文化展廳成了居民們歇腳聊天的聯(lián)絡點,雖然地方不大,作用卻不小。
就這樣,老曾一直牢記黨員使命,守護著蜀陽社區(qū)的這條公益街,并成為了簡陽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個守護者。
傳承紅色精神,一個人變成了“一群人”
到了2020年,蜀陽社區(qū)入住的居民越來越多。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曾玉林的身體狀況已不如從前,他漸漸感到有點力不從心,但他不愿意自己守護的文明公益就此消失。
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qū),曾玉林和蜀陽社區(qū)黨組織商議成立了“曾大爺”老黨員工作室,吸收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組建了志愿者服務團隊,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再后來,他又和社區(qū)黨組織一起,充分結(jié)合居民的興趣愛好,分別組建了太極隊、象棋隊、手工編制隊等公益組織。各種興趣隊伍鏈接了鄰里,和諧了關(guān)系。無形中,志愿服務隊伍也在不斷擴充壯大。
在“曾大爺”老黨員工作室的帶領(lǐng)下,紅色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傳承,文明守護也從一個人變成了一群人,衛(wèi)生巡視、文明勸導、攤位整治、治安巡邏,他們成了最美的志愿者。
“我是黨員,我要守護好我的入黨初心,完成好黨組織交給我的任務”,曾大爺滿臉真誠地說道。正是憑借著這一份堅守和執(zhí)著,曾大爺展現(xiàn)了公益人“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座城”的決心和勇氣。
(責任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