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速”是現代性的核心特征。無論從規(guī)模擴張、質量提升還是變革頻度來看,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都出現了加速現象。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的加速特征更為明顯,表現出一定的時空壓縮性、主動超速性和政府主導性。伴隨現代化進程持續(xù)深入,加速為高等教育現代化帶來“新異化”的風險。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加速邏輯對教育時間的高效規(guī)劃和理性規(guī)約,導致高等教育人文屬性淡化;在學術研究方面,加速邏輯對科研指標增長的要求,驅動了高校學術實踐的異化;在高校治理方面,加速邏輯對超大規(guī)模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效率的要求,反而造成了高等教育科層治理漸趨繁雜化、瑣碎化和低效化。發(fā)揮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yōu)勢,形成和諧共鳴的理想信念、制度體系和關系模式,對于解決高等教育“新異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現象;高等教育“新異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章編號】1003-8418(2023)07-0009-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236/j.cnki.jshe.2023.07.002
【作者簡介】于正陽(1996—),男,山東海陽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
“現代化”概念一經誕生,便與“加速”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彼得·康納德指出,“現代性就是時間的加速”[1]。彼得·孔拉德和托馬斯·艾利克森也分別從文化歷史學和社會學領域論證了“現代性所牽涉的,就是時間的加速”這一論題[2]?!罢麄€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不斷‘加速’的過程”,加速構成現代社會的主導原則和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邏輯[3]。
相比于具體的、有形的、易于被實踐建構和改造的“空間”,“時間”一直被視為抽象的、恒常的、客觀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導致社會科學研究的“去時間化”傾向。一是從研究主題來看,對空間的關注遠多于時間;二是從研究內容來看,許多涉及時間之維的研究,將時間理解為機械的“物理時間”和事物發(fā)展的“內生變量”,認為時間是勻速流失的,既不存在加速和減速,也不構成事物發(fā)展的影響因素[4]。直到20世紀初,埃德蒙德·胡塞爾提出“內時間意識”概念,“時間”的主觀屬性才正式擺脫客觀機械論的束縛[5]。20世紀80年代,“時間社會學”相關研究不斷增多。保羅·維希留將加速的生產性和破壞性統(tǒng)一起來,建構了相對論速度學理論[6]。但總體來看,“嚴謹細致,并且無論從理論上到實證上都言之有物的有關時間的社會科學的分析仍然一如既往的匱乏”[7]。21世紀之后,“時間社會學”研究進一步走向成熟,以哈爾特穆特·羅薩為代表的許多學者通過“加速視野”剖析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某些特征和變遷趨勢,探索社會加速的本質、根源及其引起的新異化問題,這些研究逐漸發(fā)展為系統(tǒng)的社會加速理論。
伴隨國外相關學術成果的引入,中國學界也出現以加速理論框架分析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研究。王建華分別探討了“加速時代如何成就大學卓越”[8]和“加速社會視野中的大學”[9]等問題。陳先哲借用羅薩的社會加速理論和共鳴理論,指出時間之維的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轉型,正是高等教育系統(tǒng)形成加速循環(huán)的過程[10]。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探索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現象的深層機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但相關研究仍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一是國內理論研究的歷史較短,原創(chuàng)成果較少,多是對國外著作的譯介、評析和既有理論的借用。二是某些研究對原有理論存在誤用的情況。對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現象片面否定的認識論傾向、試圖用“慢原則”解決高等教育加速異化問題的方法論傾向,往往會產生邏輯謬誤。三是加速理論應用的本土化問題。加速理論作為一種政治傾向而存在,用以對當今資本主義現代化展開批判,揭示被繁榮發(fā)展景象所遮蔽的“加速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層危機[11]。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踐行著一條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迥然不同的高等教育現代化之路。探索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現象的特殊屬性,發(fā)揮中國式現代化理念、文化和制度優(yōu)勢,規(guī)避高等教育加速陷阱,對于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轉型和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速: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邏輯
馬丁·特羅指出,高等教育的未來發(fā)展將在加速變化的條件下進行,對社會和技術快速變化的反應能力成為高等教育至關重要的技能[12]。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受到加速邏輯影響,不斷重塑自身系統(tǒng),在規(guī)模擴張、質量提升、變革頻度等方面都表現出加速傾向。
(一)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張的加速邏輯
馬丁·特羅以毛入學率為基礎建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階段理論是研究高等教育規(guī)模發(fā)展的重要衡量指標和分析框架。從縱向的歷史發(fā)展來看,世界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張的整體速度不斷加快。20世紀之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在低水平徘徊,毛入學率長期處于15%以下;二戰(zhàn)后,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張開始提速,許多國家在數十年之內即可實現從精英化向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跨越;到了20世紀末,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張進一步加速,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0年內突破15%進入大眾化,在20年內由15%躍升至50%以上,實現普及化,已經成為常態(tài)[13]。從橫向的國別對比來看,許多現代化起步較晚的國家由于受到加速邏輯的驅動,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張速率反而更高。譬如,中國由于高等教育現代化起步晚、入學適齡人口存量大,因此步入大眾化階段的時間比美國晚61年,比日、英、澳等國家晚30年以上;進入普及化階段的時間比美國晚50年,比日本晚30年,比英、澳、德等國家晚20多年;但是從速度上來看,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特征十分明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5%到15%,美國用了30年、英國用了26年、日本用了23年、德國和澳大利亞用了10年,中國只用了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5%到50%,美國用了40年、德國用了26年、英國用了25年、澳大利亞用了22年、日本用了20年,中國只用了17年[14]。
另外,從科研規(guī)模來看,世界高??蒲挟a出呈現明顯的加速現象。一方面,20世紀以來,知識生產范式變革、知識更新速率加快的時代背景,不斷驅動高等教育系統(tǒng)加快科研發(fā)展速率,以適應甚至引領時代和社會的新變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內部以科研為重心的績效管理和評價機制,也促進高等教育系統(tǒng)科研規(guī)模的加速擴張。邁克爾·吉本斯等學者在以歐美等高等教育發(fā)達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論述知識生產新模式的過程中曾提到,“從高等教育體系中涌出的潛在的知識生產者的數量一直在增加,并且會持續(xù)下去”,而且這種趨勢是“國際性的,也似乎是永遠不可逆轉的”,必然導致科研生產邊界、范圍和規(guī)模的不斷擴張[15]。此外,在許多科研基礎相對薄弱的發(fā)展中國家,其高等教育科研規(guī)模擴張的“加速”特征同樣突出,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以中國為例,在科研人才儲備方面,從2010到2021年,中國研究生畢業(yè)數量從383600人增長到772761人,其中博士畢業(yè)生從48987人增長到72019人,科研人才輸出規(guī)模近乎翻倍[16]。在科研成果產出方面,2016年中國科研發(fā)文量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中國發(fā)表論文數再創(chuàng)新高,全球占有率達21%,此時美國僅占17%[17]。可見,無論在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無論在人才培養(yǎng)還是科研發(fā)展方面,規(guī)模的加速擴張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傾向。
(二)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加速邏輯
所謂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加速邏輯主要指兩方面內容,一是以“古典—現代”為核心次序的大學質量結構被解構,伴隨高等教育發(fā)展范式的變革和高等教育評價方式的改變,一所高校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加速實現“質量和地位”的躍遷。二是在學術錦標賽和績效主義的規(guī)訓下,許多高校投入“質量提升”的加速競爭。
根據以往經驗,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被視為一個“慢過程”,不僅需要物質資源驅動,還需要歷史和文化的長期積淀。但在加速的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大學不再是“越老越好”,“在質量或水平方面,在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一所大學從建立到成為世界知名或一流大學,通常需要半個世紀、上百年或更長的時間,但20世紀末尤其是21世紀以來,在建校二十年甚至十年之內實現迅速崛起的新興研究型大學已司空見慣”[18]。一項涉及學科結構、發(fā)展戰(zhàn)略和績效特征等多維度的探索研究發(fā)現,許多現代高??梢栽诙唐趦葘崿F學術上的跨越式發(fā)展[19]。雖然基于量化指標的大學排行難以全面反映高等教育發(fā)展整體質量,但年輕大學在學術排行位次和數量占比等方面發(fā)生的短時間內的懸殊變化[20],反映了年輕大學正加速擠占“老牌大學”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的優(yōu)勢地位,證明高等教育質量在短期內實現“加速”發(fā)展的現象已經較為普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加速邏輯,也為驅動高等教育各級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自身加速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既然高等教育質量在短時間內加速提升是可能的,許多國家將促進高等教育質量加速提升納入現代化建設戰(zhàn)略框架,制定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等一系列政策,各級各類高校、組織和個體也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學術加速的錦標賽中。這些實踐反過來,更加驅動了高校質量排名變動的加速頻率,也促進了高等教育外部質量標準或指標的“整體性加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兩方面機制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驅動,導致高等教育現代化中的實踐主體被裹挾進入一種對高等教育質量指標狂熱追求的自我加速狀態(tài),通過不斷自我驅動,去適應甚至引領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加速節(jié)奏,滿足發(fā)展的各種“質量指標”要求,否則很容易在加速的競爭場域中落于不利地位。
(三)高等教育系統(tǒng)變革的加速邏輯
加速時代,變革與轉型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主旋律。中世紀時期,作為“象牙塔”的大學得以在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原則下,維持一種相對固定的發(fā)展結構達數百年之久。但是近代以來,大學再也無法對變動不居的外部社會熟視無睹,繼續(xù)扮演社會“局外人”角色。大學必須通過加速的變革和轉型,積極回應社會的加速變化才能獲得在現代社會存續(xù)的合法性。同時,由于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系統(tǒng)在知識創(chuàng)新和人力資本生產等方面的價值得到凸顯,高等教育被納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政策框架,絕大多數國家都更加頻繁地出臺政策,推動高等教育加速改革或轉型,以期引導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甚至引領時代的加速變化。
戴維·斯特利發(fā)現,美國高等教育的顛覆性創(chuàng)新和變革正在加速出現,20世紀以來,在入學人數快速增長、經濟飛速發(fā)展和探索反文化生活方式的背景下,深泉學院、本寧頓學院、黑山學院、圣約翰大學之類的創(chuàng)新性或實驗性院校和準院校大量涌現[21]。而且從總體來看,美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學院時代到研究型大學時代,再到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時代的數次轉型,美國高等教育轉型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現代美國一流大學往往就是那些能夠加速進行組織變革,適應知識內在性質和知識生產范式變化的院校[22]。以文化保守著稱的英國高等教育同樣出現加速變革和轉型的現象。英國高等教育轉型往往不是在既有高?;A上進行變革,而是重新成立新的機構,繼而由新舊兩種不同的高等教育機構在實踐中相互借鑒,實現發(fā)展模式的“雙向漂移”,完成高等教育系統(tǒng)性變革。19世紀之前,英國長期堅守牛津劍橋的“傳統(tǒng)大學”發(fā)展模式,排斥變革。從“傳統(tǒng)大學”到19世紀中期第一批“紅磚大學”成立,時隔約700年;從“紅磚大學”到20世紀60年代“平板玻璃大學”模式興起,時隔約100年;從“平板玻璃大學”到20世紀90年代“1992年后大學”模式的興起,時隔約30年。英國高等教育變革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不僅如此,在“1992年后大學”之后已經加速涌現出更新的“非大學機構”,可以預見,若干年后“新新大學”的轉型還會上演[23]。
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也是一個加速變革和轉型的過程。作為中國現代大學制度原點的50年代院系調整,就是在政府主導和計劃下加速完成的。這場涵蓋院校、專業(yè)、師生數量多,涉及面廣,變革程度高的高等教育現代化改造運動,從準備到完成只用了幾個月時間[2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主導、計劃發(fā)展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發(fā)展方式[25]。在這種特殊的府學關系下,政府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通過宏觀調控驅動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那么我國高等教育在相關政策引導下加速變革以滿足高等教育強國需要,就成為邏輯必然?!半p一流建設”“高等教育轉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一流本科建設”等政策和話語的頻繁提出,正說明了這一點。
(四)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加速特征
羅薩提出的“社會加速”理論,是以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為研究對象的。通過前文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與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既存在共性也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首先,從加速的形式來看,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加速特征更為明顯,在時空壓縮的實踐情境中,維持著“后發(fā)追趕性與前瞻反思性相同步”[26]的建設路徑。相比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起點低、任務艱巨,加速頻度更高,甚至可以用“超速”來形容。有統(tǒng)計數據以來,1997年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以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為主,全國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數量為2127所,在校生數量為4409123人[27];而到了2021年,我國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學校數量已經達到3012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量達到55359207人[28]。就高等教育在學人數來看,中國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加速構建了當今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共時性取代歷時性,在有限時空里,各類事項表現出相互疊合甚或具有沖突性張力的特征,一方面,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面臨高等教育先發(fā)國家的學術壁壘和知識霸凌,加速發(fā)展和超速追趕的背后也往往隱藏著“不均衡”“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面臨著反省自身傳統(tǒng)利弊與反思西方現代化得失的任務”[29]。中國居于后來者之位,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本國現代化建設經驗,洞察和規(guī)避先行國家的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風險,并利用社會主義的理念、制度和文化優(yōu)勢,創(chuàng)造出獨一無二的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道路。
其次,從加速的本質來看,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是一個主動加速或者超速的發(fā)展過程。西方資本主義的加速現象往往是被動的,甚至是被裹挾的。“資本主義為了在文化和結構上再現自己,保持其形成性現狀,必須永遠擴張、增長和創(chuàng)新,增加生產和消費的聯(lián)系?!保?0]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加速實際是資本主義本身所固有的深層危機的外在表現,“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31]。而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主動建構了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機制,這既是“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fā)展理念決定的,也是實現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目標和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現實需要。在高等教育入學適齡人口規(guī)模巨大,高等教育發(fā)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現實條件下,通過“加速”盡可能滿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社會主義建設者,成為至關重要的現代化路徑。
再次,從加速的驅動機制來看,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更多是在政府主導的強力驅動下完成的。胡建華指出,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發(fā)展主要是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即“高等教育是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增加和人們接受高學歷教育需要的增長過程中成長的”[32]。這種觀點正與羅薩所論證的資本主義“自我加速”機制相契合。羅薩認為在晚期現代社會,資本主義系統(tǒng)通過加速維持其自身存在,這種加速的動力源于資本主義內部自我反饋系統(tǒng),不需要外部額外的動力引擎,外部動力即使存在,也是次要的[33]。相比之下,政府主導的外部驅動力是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現象的主要動力,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實現“超速”發(fā)展的重要動因。
二、新異化: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加速陷阱
羅薩重構了由馬克思和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建構起來的“異化”(alienation)概念,對現代化加速發(fā)展所造成的“新異化”問題進行深入分析[34]。與馬克思將人的自由發(fā)展作為社會演進的終極追求相契合,羅薩也認為,不論社會還是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其本質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自主性可以被視作一種現代性承諾要賦予人們的東西”[35]。從這一角度來看,現代化的加速發(fā)展無疑是一種解放力量。然而,在現實實踐中,加速也給現代化帶來了“新異化”的風險。以自由和解放為核心的“高質量”生活理想,被異化為對“高數量”資源指標的追求;本意在于通過加速發(fā)展將人們從資源匱乏的限制中解放出來的現代化目標,被異化為對各類資源和資本加速積累過程的沉迷。加速生產更多資源或資本當然有助于提升發(fā)展質量,然而兩者的混淆往往造成人們過分追求功利性目標達成,陷入加速的內卷化漩渦。羅薩將這種加速造成的“新異化”定義為一種特殊的狀態(tài),“當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下去時,我們早晚都會‘忘記了’我們‘真正的’目標和意圖是什么”[36]。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建設過程中同樣存在“新異化”現象,主要表現在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和高校治理三個方面。
(一)人才培養(yǎng)異化:高等教育人文屬性淡化
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加速邏輯對教育時間的高效規(guī)劃和理性規(guī)約,導致高等教育人文屬性淡化。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受到知識的先驗秩序和理性主義的應然邏輯規(guī)訓。布魯貝克指出,高等教育中的理性主義枷鎖,壓抑了以感覺、心靈、精神為核心的人文屬性[37]。在理性主義和加速邏輯的規(guī)訓下,教育時間被異化為精確的、量化的、加速線性化時間,減除閑暇或自由時間,增強教育時間的密度和節(jié)律,提高不可逆時間的利用效率,對教育時間進行精確、高效的規(guī)范和管理,成為現代性的制度安排[38]。加速邏輯提升教育時間利用效率的同時,也易于導致受教育者主體性喪失、師生關系疏離和教育實踐過程的異化,造成高等教育人文屬性的喪失。
其一,在基于理性邏輯和加速原則對教育時間進行精確地規(guī)范和管理,并通過課時制、星期制、學年制等制度化措施加以保障的高等教育場域中,學生易于被異化為知識的容器和檢驗知識傳遞效率的指標。對教育時間的精細規(guī)約和加速利用,“去除人的自由時間,使教育參與者的時間碎片化、標準化,人的身心,甚而人的私人領域的生活與行為透明化”,這無疑遮蔽了師生內在的、人文的體驗、價值和意義[39]。其二,與傳統(tǒng)相比,現代教育時間中的師生關系易于走向疏離和對抗,表現為占有與反占有的單向度時間關系[40]。這種類似于保羅·弗萊勒所批判的“教育之銀行學”的傾向,使“教育的概念增加了權力的等級”,師生之間人文性的互動關系被機械地割裂。對于學生來說,時間節(jié)律的加速“否定了教育與知識是學生能夠在其中認識到他或她的人生體驗與批判性自我意識的探索過程”;對于教師來說,他們也無法擺脫加速的壓力,“從學生的體驗與發(fā)現中學到知識、更新知識”[41]。其三,既有師資無法滿足日益擴張的入學規(guī)模和不斷加速的教育時間節(jié)律,只能以加速時代建構起來的在線和虛擬教育模式,填補傳統(tǒng)“人-人”教育樣態(tài)的空缺,學生被迫在“時空壓縮”的場景中學習[42]。傳統(tǒng)高等教育的互動模式和重視情感生成的人文屬性很大程度上在機械的線上教學和虛擬互動中消解,數字化和碎片化的教育形態(tài)正在加速“無縫進入學習者生活的深層結構,成為碎片時間的常態(tài)填充”,這種在虛擬和現實空間中頻繁轉換,并被加速裹挾的學習狀態(tài),正表明“技術化時代高等教育日常生活空間被異化了”[43]。
(二)學術研究異化:高校科研實踐陷入內卷
在學術研究方面,加速邏輯對科研指標增長的要求,驅動了高校學術實踐的異化。加速時代,以測量為基礎的問責制度和績效主義管理制度愈發(fā)盛行,政府或其他各級高等教育管理部門以可量化的績效指標進行問責,藉此驅動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發(fā)展,以學術產出指標衡量高等教育發(fā)展績效和學者水平高低逐漸成為各國通行的做法[44]。注重學術績效指標的評價方式與績效激勵制度相互嵌合,推動高??蒲挟a出的速度不斷攀升。有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高校申請專利量達32萬多項,高校專利發(fā)明量遠超美國[45],按照2021年的數據計算,中國高校專利授予量近十年增長率達到346.4%[46]。然而,正如馬克思所說,這種加速生產出來的(學術)勞動產品,實際是一種“異己的存在物”,學者們在加速的學術生產中耗費的勞動越多,他親手制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而其自身的、內部的世界就越貧乏[47]。盡管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加速邏輯驅動了科研成果的疾速產出,但快餐式的學術生產導致學者被裹挾進不斷加速的內卷漩渦,造成學術實踐的“仿真化”和學術勞動的異化。
一方面,學者在加速邏輯的驅動下,必須通過提升學術生產的績效指標維持自身地位,不斷借助碎片化和即時性的期刊論文產出積累學術資本,防止被加速更迭的知識創(chuàng)新體系所拋棄。這種加速的學術實踐過程往往既不是發(fā)現真知、創(chuàng)造新知,也不是探討未知以化解實際矛盾,而是功利性的學術再生產和學術資本積累過程,是為了論文而論文,為了發(fā)表而發(fā)表。這種學術實踐雖然有別于“假學術”,但也絕不屬于“真學術”的范疇,而是一種“仿真化”的學術,導致學術的本真原型和作為真理化身的內在規(guī)定性,在學術的加速生產中被消解, 學術外在形式價值取代內容價值,學術成果被異化為象征名望、地位與金錢等資源的符號[48]。由于學術“仿真”過程無法將學者獨特思考和個性灌注到學術創(chuàng)造當中,學者難以“從自身對學術成果獨特貢獻中體驗到幸福感和價值感,也不可能體驗到產品的外在形式與主觀情愫交匯而成的純粹美感”[49]。另一方面,加速邏輯徹底變革了中世紀以來,學者們基于“閑逸的好奇心”在知識前沿自由探索的學術實踐模式,導致學術勞動異化。學者們“必須越跑越快,才能保證自己待在原地不被淘汰”[50]。在實踐層面,大學學者的學術活動不是自發(fā)的真理探索活動,而是被異化為一種強迫勞動和謀生的手段。在理念層面,大學學者“以學術為志業(yè)”的信念被“以學術為職業(yè)”的現實認知取代。通過學術成果的創(chuàng)造轉化謀取更多現實資源有利于學術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然而過度“職業(yè)化”的傾向無疑消解了學術的崇高。加速邏輯使高等教育現代化面臨喪失“自由傳統(tǒng)”的危機,對學術實踐活動造成負面影響。
(三)高校治理異化:科層管理機制漸趨低效
加速邏輯對超大規(guī)模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效率的要求,造成了高等教育科層治理的繁雜化、瑣碎化和低效化。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加速擴張和知識爆發(fā)性增長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特征,這導致高等教育治理結構不斷科層化和官僚化,試圖通過這種以理性、專業(yè)和效率為核心運作邏輯的制度形式,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伯頓·克拉克指出,從縱向來看,由于高等教育系統(tǒng)改革頻度越來越快,“這些改革必然帶來改組,改組常常導致分層(laying)——一個行政梯隊堆上一個行政梯隊”;從橫向來看,行政機構不斷擴大管轄權,“使行政金字塔變得更加寬廣,結構更為鞏固”,傳統(tǒng)上由學者兼納的高等教育管理權越來越多地被讓渡給專業(yè)行政人員,行政人員的數量和對高等教育內部人員進行規(guī)約的條例數量加速增長,出現了明顯的編制擴張和條例泛濫現象[51]。
毫無疑問,這種趨勢在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初期,對于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效率,驅動高等教育現代化加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到了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后期,也就是羅薩所論證的“晚期現代社會”,加速運轉的系統(tǒng)走向封閉,形成一個在內部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斷自我驅動和內耗的“加速循環(huán)”[52],長期持續(xù)的“加速”耗盡了系統(tǒng)內在的生產稟賦而導致“新異化的誕生”,加速邏輯所帶來的消極作用逐漸超過了積極作用。步入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后期的國家普遍面臨“新異化”危機,泛濫的行政規(guī)程、條例和即時性政策指令常常發(fā)生越位,“高等教育系統(tǒng),隨著它們被教唆進行現代化,變得有效和有計劃,就從溫和的官僚體制走向武斷的官僚體制”[53]。
杜贊奇也認為,以科層化為核心的行政權力在現代化進程中會導致治理結構走向異化,他考察20世紀中前期的中國現代化建設,發(fā)現當政權科層化深入鄉(xiāng)村之后,以基層紳士自治為代表的傳統(tǒng)“權力文化網絡”被以迎合和落實上級指示為途,謀求權力空間的劣紳政治取代[54]。同樣,在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后期,傳統(tǒng)的基層學者自治結構也被異化成追求效率和績效的加速管理機制?;鶎訛橹\求治理空間,往往對上層意志嚴格履行甚至層層加碼,高校行政人員被裹挾進大量申請、匯報、考核、審議等瑣碎的程序中,管理工作陷入不斷精細化的假象“繁榮”。這種“繁榮”本質上不是高效發(fā)展與進步,而是維希留所說的“極點惰性”(polar inertia),是一種加速空轉而毫無位移的“疾速靜止”(rasender stillstand),掩蓋了深層文化惰性和結構惰性[55],造成高校治理低效化的實踐危機。
三、和諧共鳴:加速時代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現代化的加速邏輯,在提升發(fā)展效率的同時,也導致高等教育面臨“新異化”的危機。為了規(guī)避加速陷阱,許多學者主張通過“減速”方式干預現代化發(fā)展速率,回歸“慢生活”,踐行“慢原則”。然而正如羅薩指出的那樣,“晚期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自我加速系統(tǒng)。一方面,現代化發(fā)展的加速處于“不可逆的升級過程中”,減速力量與加速力量存在結構性不對稱[56];另一方面,加速也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存在方式,時間的加速結構在現代化進程中既改變了外在的世界結構,也重塑了人的內在結構[57]?!凹铀偕鐣枰冀K保持動態(tài)加速來維持自己存在,這種系統(tǒng)性的升級趨勢永久性塑造了人們在世界上的處境,以及人類與世界的關系——不僅從根本上轉變人們與時間和空間的關系,與其他客體的關系,而且最終從根本上轉變了人們的身體和精神傾向。”[58]因而,“減速”措施往往是機械的、無力的,難以觸及現代化的深層加速結構;況且由于加速機制的復雜性和發(fā)展速率的難以測度性,人們也很難憑借有限理性找出并維持“適恰”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速度。
羅薩在駁斥“減速論”的基礎上,提出“和諧”或“共鳴”(resonance)策略,作為晚期現代化建設中異化問題的解決方案。所謂“共鳴”是一種與“異化”和“疏離”相對的概念,代表主體與主客觀世界之間和諧共振的狀態(tài),通過這種和諧關系的建立,可以在現代化的加速建設中生成調和機制,“調和思想和身體、理性和感性、個人和社會、自然和精神等諸方面的分歧和對立”[59]。這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和諧理念”相契合。
從歷史來看,由“小康”到“和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范式升華[60]。2020年,我國在加速邏輯驅動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協(xié)調現代化建設速度、質量和公正之間的平衡,追求和諧發(fā)展就成為邏輯必然。從現實來看,科學、和諧的發(fā)展模式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區(qū)別于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巨大創(chuàng)新[61]。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的闡述也內含了和諧共鳴的意蘊。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62]。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分別指向和諧共鳴的五個方面:“數量與質量”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國內發(fā)展與國際關系”的和諧。發(fā)揮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yōu)勢,形成和諧共鳴的理想信念、制度體系和關系模式,對于解決高等教育“新異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念共鳴:回歸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育人初心
正如羅薩指出的那樣,“聆聽”與“回應”是形成共鳴的重要條件,主體應當“試著聆聽‘生活試圖告訴我什么’,并以其所采納的生活方式進行回應”,也就是說主體應該對于“內在特性”和“外部環(huán)境”進行審慎思考,找尋本體發(fā)展的真正理念和追求,并以自發(fā)的行為方式去加以回應[63]。同樣,高等教育也需要審慎思考在內在邏輯和外部邏輯的張力之下的各種理念和價值,使這些原本雜亂甚至充滿矛盾的理念和追求在對話、協(xié)調中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并從中梳理出真正的高等教育理想。按照羅薩的解釋,“新異化”問題可以被理解為,在加速邏輯的裹挾下,主體不由自主地拋棄了自由和解放的美好生活理想,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過程中把追逐資源和指標的積累當做了美好生活本身[64]。因而,要想規(guī)避加速陷阱,必須將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理想和信念,從這種“去人化”“工具化”的理念傾向和束縛中解放出來,回歸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質,使高等教育“理想”和高等教育行動傾向相一致、相共鳴。
高等教育的理想,不僅僅是通過教育實踐為維持資本的增殖和再生產“加速”輸出人力資本,也不該局限于通過科研創(chuàng)新在知識經濟時代“加速”生產知識資本,而是“為了人和造就人”。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指導下社會主義實現“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人的自由解放”“引導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躍遷”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需要。羅納德·巴尼特指出,高等教育現代化面臨時代“超復雜性”帶來的危機,高等教育的認識論基礎和政治論基礎都被解構了,一方面,實用主義、相對主義、元批判主義等思潮不斷沖擊高等教育的認識論基礎[65],知識的客觀性和真理性受到解構,按照知識內在理性邏輯組織高等教育實踐的現代化范式便失去了合法性;另一方面,將知識和教育天然地嵌入政治環(huán)境,從經濟學和國家社會視角探討學術價值的政治學基礎也面臨挑戰(zhàn),這種范式下,學生被貶低為高等教育消費者,或者是工具性的人力資本[66]。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理想信念必須從認識論和政治論的視域中解放出來,回歸“人”的視野,從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中探尋自身存在的合法基礎[67]。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育人理想不再是加速培養(yǎng)“知識技術的容器”,更不是機械地生產“人力資本”,而是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培養(yǎng)出羅薩所說的,具有共鳴能力、能夠與內部精神世界以及外部物質世界實現和諧發(fā)展的人。只有這樣,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才能被真正賦予現代性,在思維、情感和行為等諸方面與加速變化的現代化進程形成同頻共振,更好地應對時代發(fā)展的超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既不落后于時代的步伐,又可以避免受到加速邏輯的宰制而異化,在“相互反應”和“和諧互動”中實現“主體和世界的相互影響和轉變”[68],真正實現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和心智上的自由解放。
(二)制度共鳴:創(chuàng)新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治理體系
羅薩指出,共鳴策略與資本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以計算、規(guī)范、統(tǒng)治和控制為導向的理性主義概念根本對立[69]。在加速邏輯的驅動下,以理性計算、量化規(guī)范和績效管理為核心的制度建構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普及開來。這種制度安排雖然有助于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速率,但同時也導致在現實的治理實踐中,對于發(fā)展質量的向往被異化為對量化績效指標的追求。因而根據共鳴理論,為了應對“新異化”,應當在持續(xù)加速的機制中重塑評價和治理體系[70]。
一方面,建構和諧共鳴的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需要突破以課題、論文、分數等外部績效指標為核心的理性主義評價制度和范式,兼顧外部指標和內在質量,重拾人類的認識、經驗和主觀判斷,發(fā)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議和經驗判斷的作用,構建多維度、立體式的評價和管理格局[71]。只有重視人的主觀認知功能和能動的情感互動能力,以“實事求是”的原則發(fā)掘出被理性主義和客觀主義所壓制的更多評價范式,才能在高等教育治理領域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共鳴”,達成高等教育評價主體與客觀評價對象之間的深度共鳴,使高等教育評價更為真實、全面地反映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客觀情況,并發(fā)揮高等教育評價之于實踐的導向功能、監(jiān)督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jié)功能,形成有利于驅動高等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fā)展的共鳴制度體系。
另一方面,建構和諧共鳴的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也要生成學術自由的制度空間,保障高等教育所有實踐主體都能夠“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任何和諧共鳴的狀態(tài)都不是強迫一切聲音被動地響應某種外在秩序,而是根據存在主義的原則:先存在、出席、到場,然后在與其他聲音的互動中不斷通過“自由選擇”和相互影響,來形成和諧共鳴的狀態(tài)?!叭舜嬖诘谋举|懸置在人的自由之中”[72],主體必須在不斷的互動和調試中實現主體自由和主體與外部世界的和諧。相反,通過強制性制度設計迫使所有實踐主體發(fā)出同一種看似和諧的聲音,那么這種聲音不但不是共鳴,反而是另一種特殊形式的異化[73]。
(三)關系共鳴:生成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和諧共鳴軸
按照馬克思的哲學觀點,高等教育同其他任何領域一樣,存在復雜的關系結構,不同事物以及事物內部之間的矛盾關系既存在對立性,又存在統(tǒng)一性。矛盾雙方的對立與統(tǒng)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建構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共鳴軸,就是在多方主體間建構相對穩(wěn)定的“軸式”渠道或鏈接方式,在考察復雜矛盾關系的基礎上,更好地協(xié)調各種矛盾關系,引導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轉化。根據別敦榮等學者的研究,中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存量巨大[74]。此外,國內非適齡人口對于高等教育的補償性需要、國際上知識更新和科研范式變革頻度的加快,都意味著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發(fā)展仍將保持加速甚至超速的趨勢。我們無法通過強制性減速機械地阻礙或對抗現代化加速建設的時代潮流,只能在速度、質量和公平之間建構和諧穩(wěn)定的共鳴關系軸,實現多方協(xié)調和兼顧,防止發(fā)展失衡。同時也要從高等教育治理的角度,在不同維度的對立關系——如學者之間、學科之間、學校之間、府學之間、國內與國際之間形成和諧穩(wěn)定的共鳴關系軸,使本來相互對立的矛盾雙方建構起對話溝通機制,確保矛盾關系中的每一方都能夠行使自己的邏輯、表達自己的訴求,同時保持足夠的開放度以接受彼此的接觸和影響[75]。只有這樣,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才能規(guī)避無序變化的加速陷阱,既不必在雜亂的矛盾關系中疲于應對,也不會在加速變化的時代中隨波逐流,而是能夠兼顧不同的邏輯和法則,在對話和協(xié)調的過程中抓住核心矛盾,推動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進而化解矛盾。
【參考文獻】
[1][7](德)哈爾特穆特·羅薩.加速:現代社會中時間結構的改變[M].董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9,2.
[2][33][34][35][36][50][52][55][56][64](德)哈特穆特·羅薩.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M].鄭作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9,38-41,5+116-143,5+108-111,5+114-115,102,38-41,50-51,50-55,5+114-115.
[3][4][9][13][18][57]王建華.加速社會視野中的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7):35-44.
[5](德)埃德蒙德·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M].倪梁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8-43.
[6][11] 孟獻麗.社會加速理論視域下的當代資本主義批判[J].世界哲學,2022(02):30-38.
[8]王建華.加速時代如何成就大學的卓越[J].江蘇高教,2020(04):7-15.
[10]陳先哲.時間之維的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轉型[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1):18-26.
[12](美)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M]//陳洪捷,等.國外高等教育學基本文獻講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17-120.
[14]鄔大光.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國道路”[J].中國高教研究,2021(02):4-9.
[15](英)邁克爾·吉本斯等.知識生產的新模式: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M]陳洪捷,沈文欽,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0-14.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統(tǒng)計數據[EB/OL].\[2023-03-2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1/.
[17][45] 胡蝶,王嵩迪.中美高校科技人才規(guī)模與質量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1(06):65-71.
[19]武建鑫.全球頂尖年輕大學的學科布局及其戰(zhàn)略選擇——兼論后發(fā)型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制度空間[J].中國高教研究,2017(05):68-75.
[20]王建華.論世界高水平大學的“年輕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0,40(05):48-54.
[21](美)戴維·斯特利.重新構想大學: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的十種設計[M].徐宗玲,林丹明,高見,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16-17.
[22]余東升,鄭小霞,袁東恒.一流大學與組織創(chuàng)新——以美國高等教育的兩次轉型發(fā)展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6):180-185.
[23]胡欽曉.英國“新大學”的演變及其特征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03):86-95+128.
[24]胡建華.現代中國大學制度的原點:50年代初期的大學改革[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9-110.
[25][32]胡建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國特點[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5):27-34.
[26][29] 袁紅英.新時代中國現代化的理論范式、框架體系與實踐方略[J].改革,2021,327(05):18-28.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97年教育統(tǒng)計數據[EB/OL].\[2023-03-30\].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moe_569/moe_577.
[2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年教育統(tǒng)計數據[EB/OL].\[2023-03-30\].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1/quanguo.
[30][58][59][68][69][73][75]Hartmut Rosa. Resonance: A Sociology of Our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M].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9:24,24-25,430-434,440,432-433,555-560,554-561.
[31][47](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43-44.
[37](美)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30.
[38][39][40] 肖紹明.敞亮和忠實于心靈自身的教育時間[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8):28-35.
[41](英)紐曼.大學的理念[M].高師寧,等譯.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3:353.
[42](美)戴維·哈維.后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M].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00.
[43]陳先哲.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空間轉型[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8):20-27.
[44]王建華.對高等教育中問責與績效評價的反思[J].現代教育管理,2020,364(07):1-7.
[4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黨的十八大以來高??萍紕?chuàng)新改革發(fā)展成效[EB/OL].\[2023-04-0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674/mtbd/202207/t20220719_647147.html.
[48]董云川,李保玉.仿真學術:一流大學內涵式發(fā)展的陷阱[J].江蘇高教,2018(08):1-8.
[49]董云川,曾金燕.大學“仿真學術”之“異化”剖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18(05):103-107+125.
[51][53](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162-167.
[54]李發(fā)根.創(chuàng)新還是延續(xù):“內卷化”理論的中國本土溯源[J].史學理論研究,2017(03):61-69+159.
[60]蔣均時.從小康到和諧:中國式的現代化范式升華[J].廣西社會科學,2009,163(01):5-9.
[61]周淼.科學、和諧的發(fā)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模式的巨大創(chuàng)新[J].求實,2008,321(01):80-82.
[6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
[63](德)哈特穆特·羅薩.不受掌控[M].鄭作彧,馬欣,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00-113.
[65][67](英)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藍勁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17,中文版序3.
[66]許晉熙,蔣凱.巴尼特高等教育哲學思想評析[J].現代大學教育,2020,36(06):9-17+111.
[70]姜華,崔嘉晟.時間異化:異化詮釋的新模式——羅薩異化理論評析[J].理論月刊,2022(01):5-12.
[71]張慶玲,胡建華.大學評價中的“計算主義”傾向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21,37(04):56-65+112.
[72](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56.
[74]別敦榮,易夢春.高等教育普及化發(fā)展標準、進程預測與路徑選擇[J].教育研究,2021,42(02):63-7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高校文化資本與高等教育發(fā)展及變革研究”(BIA200196)。
Avoiding the Acceleration Trap: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Alienation\"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Yu Zhengyang
Abstract: Acceleration is the core feature of modernity. Whether in terms of scale expansion, quality improvement or frequency of change,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st countries has been accelerated. The acceleration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s more obvious, which shows certain compressibility of time and space, initiative overspeed and government dominance.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modernization,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rought the risk of \"new alienation\". In the aspect of talent training, the acceleration logic, which requires efficient planning and rational regulation of education time, leads to the dilution of humanistic attrib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pect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requirement of acceleration logic for the increa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dex gives rise to the alienation of academic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aspect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e requirement of acceleration logic on the governance 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super-large scale higher education has resulted in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ecoming complicated, trivialized and ineffici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form harmonious and resonant ideal, belief, system and relationship model for solving the \"new alienation\" proble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cceleration phenomenon; \"new alie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責任編輯 沈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