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古箏三重奏《秋望》如何結合中國器樂合奏傳統(tǒng)思維進行教學設計進行了論述,認為在當下課程思政被不斷強調的背景下,民族室內樂的教學可不必全盤接納既有的西方藝術音樂的教學模式,應著眼以通過音樂實踐使得學生理解與感知中國音樂文化的內在邏輯為目標,避免在音樂實踐類教學設計中課程思政庸俗化。同時,課程思政也為整體音樂專業(yè)教學體系的建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關鍵詞:民族室內樂教學 "課程思政 "《秋望》
近年來,在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話題成為廣泛討論的熱點。但從目前學界已有研究情況來看,對民族室內樂課程如何與課程思政相結合進行研究的成果還較為少見。
民族室內樂課程是高校音樂專業(yè)公共實踐類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其面對的教學主體而言,是具備一定的演奏專業(yè)技能的學生,不同于專業(yè)小課,民族室內樂課程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引導學生完成合奏作品的教學,重點應在于對于作品的講授以及合奏的實踐。教育部在對公共基礎與實踐課程貫穿課程思政提出的意見中要求“在美育教學中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活力?!黾诱n程的知識性、人文性?!碧貏e在藝術學類專業(yè)課程中,要“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①。
筆者認為,作為以中國器樂組合為形式的藝術,如何將傳統(tǒng)音樂思維及美學觀念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是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思路的關鍵。本文將結合古箏三重奏曲《秋望》教學的實踐,對民族室內樂教學如何結合課程思政這一問題進初步思考。
一、基于民族室內樂“創(chuàng)制”傳統(tǒng)的《秋望》詩意再闡釋
中國傳統(tǒng)器樂合奏藝術的演奏者同時也是“創(chuàng)作者”,其合樂的傳統(tǒng)在于根據(jù)曲調在合奏中進行“再創(chuàng)作”,這也源自雅樂“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創(chuàng)制”②傳統(tǒng)。在演奏時以文學性的闡釋進行指導是20世紀以來,如大同樂會等城市中帶有雅集性質的國樂團體常見的審美取向③。包括《秋望》在內的當代民族室內樂作品,也被專業(yè)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賦予了較為具體的意象。與西方合奏樂不同的是,如何在合奏中進一步引領與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與演奏,是以此傳統(tǒng)理念介入教學的關鍵。
《秋望》的曲作者周煜國先生在作品介紹中寫道“‘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髌啡√拼娙硕拍痢堕L安秋望》之意,將長安古樂的曲牌音樂與陜西地方戲曲音樂巧妙的結合,在箏的演奏技法及表現(xiàn)能力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創(chuàng)作上調式的擴展和游移及復調手法的運用,使樂曲別具一格?!雹軓臉非囊魳沸螒B(tài)及說明來看,作品的目的在于通過三個聲部古箏的特定技法,以西北風格的觀照,以古韻寫秋景,營造“情景交融”的豐富意境。
作為前提性的準備工作,各聲部演奏熟練,并進行初步的合樂后,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于曲目分析后,對每個段落“意境”,并加上標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原詩作《長安秋望》為五言絕句,篇幅較短,更為偏向情感出發(fā),意象凝練但具象內容較少,而古詩詞中寫秋景的詩詞不勝枚舉,可引導學生結合練習感受與曲目分析,挑選李白在“安史之亂”前夕的詩作《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作為曲目分段的依據(jù),既有更為豐富的意象,以詩人“登高懷古”之過程與在謝朓樓所觀景致作為標題,符合作品較長的結構,同時也與作品“懷古”的整體意境接近,筆者引導學生將曲目進行分析后,為每段按照詩句及作品的感受重分標題,如下圖所示:
以上述思路對《秋望》結合學生音樂體驗進行“詩—樂”結構的重新劃分后,可啟發(fā)學生進行“情景交融”地演奏,并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不同的“結構觀”:正如李吉提所說“……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則認為,音樂就是一種陳述的‘過程’或‘氣氛’,其欣賞的著眼點……更側重于對音樂流動過程的品味和總體氣氛的感受等情態(tài)方面”⑤,這也是中國器樂合奏藝術“創(chuàng)制”傳統(tǒng)的核心,而具體的方式,則是對于曲目“曲性”即“整散、分合、緩急、輕重”的感受和思考,教學可依照此觀念進行設計。
二、以“曲性”討論為中心的排練方式
“曲性”這一概念,在中國的文人音樂實踐中多有提及,在于對藝術實踐對象內在特性的認識與感受。其要素主要是在于橫向“過程”的、線性的音樂體驗下,結合對作品的認知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式地演奏,正如國樂大師鄭覲文所言“整散、分合、緩急、輕重”為曲性之要素⑥。
就《秋望》這部作品來說,“整散”的問題則需思考相應段落與整個作品“懷古”主題的關系,進一步根據(jù)意境來進行演奏方式的處理,如樂曲的引子部分解讀為詩人秋日登樓且心懷幽思,第2小節(jié)三聲部的二度上滑雙音可強奏,用以塑造出山的意象;而第8、9小節(jié)一聲部的泛音旋律,則可進行較為自由的、帶有散板意味的節(jié)奏處理,以象征詩人登樓后難以言表的幽思。整個作品每一段落,均要從整體意境到具體樂句來安排演奏的處理,即進行“整散”的思考。
從“分合”的層面來看,可以用在“整散”的基礎上,進一步解讀作品聲部關系,如從第10小節(jié)開始的“江城秋色”的段落,可啟發(fā)學生觀察此帶有舒展性旋律的聲部線條。音高材料源自引子部分,此段落看似三個聲部,但其實從線條的角度來看,二三聲部是交互模仿錯位的復調織體,一聲部為固定的伴奏音型,可理解為兩支線條,二、三聲部的跟進,要呈現(xiàn)出“秋景”豐富的流動感。從而使得學生明確從音樂線條的角度去思考音樂的處理方式,是中國器樂合奏時的要點之一。
進而,在教學中可對于“緩急”和“輕重”進行講解,如從第18小節(jié)開始的“沉暮老桐”段落,則可從“整散”的角度與“江城秋色”段落進行對比,雖然旋律與“江城秋色”相同,但這里則由于“遠景”向“近景”的轉變,需進行速度與力度的變化,即“輕重”與“緩急”的處理。速度方面,則將與“江城秋色”段落一致的二三聲部的復調銜接在附點音符的位置進行速度的放慢,對應“沉暮”之意境。旋律中凸顯西北風格的四五度音程的跳進以及歡音和苦音(首調的升fa和降si)要在“輕重”層面予以處理:在放慢的同時,強化四五度跳進音程的上方音,以及首調的升fa和降si,由此營造梧桐樹在暮色下樹影斑駁的意境。
由此,作品的A段則呈現(xiàn)出以文學性闡釋的手法對樂曲“曲性”解讀并進行作品排練的方式。如圖2所示:“整散”和“分合”是對于作品結構的宏觀到微觀的解讀,也就是結構層面的曲性要素,而“緩急”和“輕重”則是根據(jù)結構要素進行具體的演奏處理,也就是實踐層面的要素。四個要素從宏觀到微觀是相互依存的,互為因果的。而其后作品的段落,均可通過對于“曲性”的解讀,與學生在排練中進行“商榷”式的教學。
三、對民族室內樂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思考
當下民族室內樂課程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僅集中于作品本身思政元素的挖掘,更多地關注作品本身在歷史背景、作曲家以及素材和題材,是否具備思政的內容,這也是受制于西方藝術音樂以作品及作曲家為中心的既有思維模式的原因。顯然,并非所有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都會帶有圍繞“思政”的考量?!肚锿芳词侨绱耍泊砹私^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器樂作品的狀況。往往教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對于如何進行凸顯課程思政的設計就顯得束手無策。
在具體的授課方面,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設計時,也往往會出現(xiàn)“歷史背景”與“照譜演奏”相加的生硬狀況,僅在歷史背景的講解中體現(xiàn)出思政的元素,而在演奏中則無法體現(xiàn)出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這也是國家明確要求課程思政需避免的,即“堅決防止‘貼標簽’‘兩張皮’”的現(xiàn)象。不應將課程思政的教學庸俗化理解,在民族室內樂課程的教學中,除了挖掘部分教學內容中如紅色元素等“顯性”思政內容外,更應該思考如何通過音樂實踐,使得學生對于中國音樂的獨特傳統(tǒng)進行實實在在的理解。
筆者在《秋望》的教學中,以充分調動學生對于作品進行文學性的再闡釋為手段,將其貫穿于作品的排練中。既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同時,又體現(xiàn)出在音樂實踐對象解讀層面,與中國文人音樂的“詩—樂”一體思維以及“創(chuàng)制”傳統(tǒng)進行對接。進一步以“曲性”的解讀貫穿排練過程,在對話中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演奏處理進行有邏輯的解釋與排練。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理解,與西方音樂以作曲家為中心的音樂實踐所不同的是,中國音樂實踐傳統(tǒng)側重的是以演奏者為中心,體現(xiàn)出演奏者的創(chuàng)造性。
教育部對于課程思政的建設是整體性的,指出“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yè)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xié)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⑦。民族室內樂教學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恰恰應當以發(fā)揮凝聚學生對于中國音樂文化傳統(tǒng)認同的作用為定位。筆者認為,課程思政指導意見的提出,其本質在于提升與優(yōu)化教學質量與深度,對于包括民族室內樂課程在內的音樂專業(yè)教學來說,是完善與提升品格的機遇;同時,顯然也對于音樂實踐的人文性與教育者的結構性思維提出了顯著的挑戰(zhàn)。作為一線教師,應當勇于面對挑戰(zhàn)、抓住機遇,建構整體的音樂專業(yè)課程思政體系,發(fā)揮其樹立學生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釋:
①“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wǎng)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②姚亞平.中國古代音樂的創(chuàng)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9(2).
③李昂.現(xiàn)代性語境下國樂“崇雅”“通古”傳統(tǒng)之新聲——《春江花月夜》創(chuàng)制過程考敘及其歷史意義再闡釋[J],《中國音樂學》2023(1):92.
④《秋望》的樂譜及曲目信息,見周展、盛秧 編著《箏重奏曲集(一)》[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⑤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6.
⑥鄭覲文:《中國音樂史》,載陳正生主編《鄭覲文集》[M],重慶出版社,2017:266.
⑦“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wǎng)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wǎng)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2]姚亞平.中國古代音樂的創(chuàng)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9(2).
[3]李昂.現(xiàn)代性語境下國樂“崇雅”“通古”傳統(tǒng)之新聲——《春江花月夜》創(chuàng)制過程考敘及其歷史意義再闡釋(J),《中國音樂學》2023(1):92.
[4]周展、盛秧 編著《箏重奏曲集(一)》(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5]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6.
[6]陳正生主編《鄭覲文集》[M],重慶出版社,201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