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視頻音樂的傳播對初中音樂課堂產(chǎn)生不小的沖擊,為探討其形成的原因,以音樂心理學為角度,從短視頻音樂特點和初中生心理入手,分析短視頻音樂如何“抓住”青少年的耳朵。并思考在大眾媒體的影響下,作為音樂教師是否可以利用這些特點收之桑榆。如何將短視頻音樂這把“雙刃劍”運用得游刃有余,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音樂教學研究課題之一。
關鍵詞:短視頻音樂 "初中音樂教育 "音樂心理學 "心理特點
一、短視頻的音樂特點
在短視頻中音樂作為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存在,背景音樂一般簡稱BGM。在短視頻流行前多用于電視、電影、動畫片等,通常是為了烘托氛圍,讓觀眾沉浸其中,制造身臨其境的觀看體驗。但是到了短視頻時代,背景音樂的功能與特點又產(chǎn)生了新的變化,以下幾點主要論述短視頻音樂的特點。
(一)高同質(zhì)化
第一,這里的同質(zhì)化指,相同或相近的旋律在不同歌曲中不斷反復出現(xiàn)。關于近似旋律的不斷出現(xiàn),以在抖音紅極一時的《離人愁》為例,這首歌曲的副歌部分與歌手任然的《山外小樓夜聽雨》副歌大同小異,主歌部分的前幾句又與周杰倫的《煙花易冷》相差無幾。短視頻音樂的高同質(zhì)化也間接證明了大眾媒體扼殺了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第二,同質(zhì)化還包含了幾首熱門歌曲按照不同風格歸類而后與不同內(nèi)容的短視頻相互對應重復出現(xiàn),例如,新聞類的短視頻就會反復出現(xiàn)《Hallween Theme》《Epic Hollywood Trailer》《Magicmusicstudio-New》,關于戀愛的短視頻就會用《麥浪》《離人賦》《可能》,到了萌寵視頻則也是一樣《心里種下一顆種子噠啦滴噠啦》《Flower》等。這些與內(nèi)容相配的歌曲雖然會隨著熱門歌曲的變動產(chǎn)生改變,但是同質(zhì)化的特點依然沒有改變。
第三,初中生的音樂審美尚未成型,審美能力仍需鍛煉,高同質(zhì)重復出現(xiàn)的短視頻音樂會使他們的審美能力受到影響?!八^審美能力,即人們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的特殊能力,包括本教程前面各章提到的聲色感、審美操作技巧、審美感受力、鑒賞力、想象力、記憶力、表現(xiàn)力、意志力、創(chuàng)造力等等?!盵1]即使審美定勢尚未形成,大部分的初中生仍然表現(xiàn)出個人的審美偏好,通常熱衷于流行音樂。但是,大量的通俗音樂的接受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音樂審美觀。尤其是同質(zhì)化的短視頻音樂的大量輸入容易使學生形成審美定勢,對于復雜程度較高的古典樂、交響樂、管弦樂等音樂接受的困難程度提高,這是針對《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中的“感受與欣賞”領域而言。此外,短視頻音樂的同質(zhì)化特點對《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四大領域中的創(chuàng)造領域沖擊更大。
(二)音樂碎片化
短視頻音樂相較于流行音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音樂的碎片化,短視頻的制作者為了配合短視頻的內(nèi)容,通常會對音樂進行剪輯,最常見的就是將一首歌曲的副歌單獨截出用于配樂,這就導致了一首完整的歌曲被“截肢”了。這是因為短視頻最大的特點就是“短”,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內(nèi)容輸出給受眾就能讓視頻更迅速地傳播,也能使其獲得最大的視覺和聽覺沖擊。短視頻音樂的碎片化不僅表現(xiàn)于對完整歌曲的截取,還表現(xiàn)在對歌曲的任意加速、減速、降調(diào)、升調(diào)、拼接等。這些處理除了使音樂與短視頻畫面進行匹配,還有規(guī)避音樂使用的版權問題。
雖然碎片化的音樂從傳播上看,歌曲的知名度和傳唱度提高了,但歌曲的完整性卻遭到破壞。碎片化的音樂不利于長時記憶的形成,也不利于音樂記憶的形成。
關于音樂記憶,林華認為“音樂符號是逐一展開在時間中的。審美操作的基礎,必須具有時序記憶能力,才能使樂思在結構中取得”意義”。[2]此外,林華還指出音樂記憶是進行音樂審美活動的前提。碎片化的短視頻音樂打破了音樂的時序性,阻礙了音樂記憶的增強,這與初中生音樂課堂教學的目的形成對沖的局面,也同《2023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審美性原則相悖。
(三)強刺激性
短視頻音樂相較于流行音樂對某一情感體驗的描述與放大,更加突出的是非敘事性的形式,強音量,強鼓點,電聲樂器等等更多地被運用在短視頻音樂中。
這對視覺和聽覺是一種及其劇烈的沖擊,大腦中的多巴胺源源不斷地分泌從而讓人產(chǎn)生興奮與沖動,這是存在于人類基因本能中對快感的追求,最終目的是獲得一種功能性的滿足。對于初中生來說,這種音樂的廣為傳播無疑對音樂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一種倒退,不存在對于音樂的共鳴。而產(chǎn)生的感性意象只產(chǎn)生了心理沖動,沖動會流向兩個方向。第一,自行平息。心理健康的學生可以通過運動、與家長或老師談話,自行疏導等排解這種沖動。第二,產(chǎn)生不良影響。一部分心理不太健康的學生會走上極端的道路?!懊绹髂崽K達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保羅·哈克(Paul Haack)博士說:強有力的音樂,加上歌詞的作用,教嗦著年輕聽眾嘗試毒品、性活動、強暴、傷害他人或自己,這種影響的力量不可低估,需要仔細研究。”[3]
因此,強刺激性的短視頻音樂不論是對音樂課堂教學還是學校教育來說都是一種阻礙和沖擊。
(四)被迫接受性
商品化的短視頻音樂帶著一種讓人不得不接受的壓力,這來源于資本的運作。
大眾媒體的普及更加快了這種剝削,當手機成為了生活必需品,無孔不入的短視頻經(jīng)過大數(shù)據(jù)計算總能猜到你的喜好。即使手機中沒有安裝短視頻軟件,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大概率會安裝,再退一步說身邊所有熟悉的人都沒有短視頻軟件,在坐地鐵或者等公交車的時候身邊的陌生人也會拿出手機刷短視頻,那就必然伴隨著短視頻音樂的播放。這種見縫插針的營銷使人避無可避,“洗腦”的旋律不斷重復出現(xiàn)只能被迫地接受,成年人尚且如此,更別提處于青春發(fā)育時期激素尚不穩(wěn)定的青少年群體了。尤其是剛進入青春期初期的初中生,大部分學生甚至對自己被剝削這件事一無所知,甚至樂于接受或感到有趣。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與音樂學習
(一)逆反心理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激素的作用造成了他們心理活動的復雜多變,逆反心理就是其中最顯著的表現(xiàn)之一。所謂逆反心理,指的就是為了維護自尊而對他人的言行采取相反的對抗態(tài)度的一種心理活動,多見于青少年群體。
通常表現(xiàn)為習慣否定家長與老師的言論,認為自己已經(jīng)具有獨立思考和行為的能力,因此喜歡和老師家長“對著干”或者“抬杠”。初中階段的學生相較于高中生,叛逆表現(xiàn)更為顯著,對于批評和說教的反抗表現(xiàn)更為激烈,渴望人格和尊嚴獲得他人肯定。
這種逆反的心理特點無疑給音樂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不小的影響。逆反心理在音樂學習上表現(xiàn)為對審美個性的追求,在音樂的選擇上以個人喜好為標準,初中生喜愛甚至癡迷于流行音樂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雖然短視頻音樂從本質(zhì)上來說還是流行音樂,但與流行音樂相比,短視頻音樂從視覺和聽覺兩個人體最重要的感官出發(fā),進行雙重的強刺激。對于初中生來說,生理的發(fā)育使音樂的感知覺迅速地提高至與成人無異,甚至聽覺的靈敏程度超過某些成人。那么在短視頻音樂雙重刺激的對比之下,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所教授的內(nèi)容通常被初中生認為是無趣的,某些學生會通過表達對老師和課堂內(nèi)容的質(zhì)疑來彰顯個性。
(二)從眾心理
“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和行為由于群體直接或隱含的引導或壓力而與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的傾向?!盵4]從眾心理同樣多見于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大部分的初中生雖然在主觀意愿上追求個性,但卻無法完全獨立思考。這是由于其心理特點是“半幼稚、半成熟、依賴性與獨立性相互交織、沖動性與自覺性等矛盾相互交錯?!盵5]因此,判斷能力不足的初中生更容易受到大眾媒體的影響,短視頻音樂迅速地在班級中傳播,形成一股風潮,前段時間在中小學生中廣泛傳播的《孤勇者》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有學生不會唱又或者不了解當下流行的短視頻音樂,往往會被認為是落伍的,那么為了與集體保持一致并獲取好感,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選擇追趕時髦。被大眾媒體所引導的從眾行為,不僅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產(chǎn)生影響,也不利于音樂教師對于音樂審美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沖動性
“沖動性是指個體缺少自我控制和意志力,會進行草率的、沒有計劃的行為的人格特質(zhì)。”[6]青少年時期也是沖動行為的高發(fā)期,激素的不穩(wěn)定使初中時期的學生常常躁動不安、焦慮煩躁,甚至做出危險行為。為了尋求情緒發(fā)泄,初中生更傾向于選擇對感官沖擊更大的短視頻音樂。而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大多以抒情和歌頌為主,例如《東方之珠》《桑塔·露琪亞》《雪絨花》《二泉映月》等等,出發(fā)點是安撫學生的情緒,塑造良好的音樂審美。但從大多初中生的角度來看,音樂教材的內(nèi)容是陳舊、乏味、古板的,因此當音樂課堂的內(nèi)容不能滿足學生發(fā)泄躁動情感的需求的時候,他們就會轉而向短視頻音樂汲取“養(yǎng)分”。
(四)感覺尋求
“感覺尋求指個體在尋求刺激性的感覺體驗時具有較高的興奮性,并為擁有這種刺激性的體驗而甘愿冒險的一種人格特質(zhì)?!盵7]感覺尋求有水平高低之分,高感覺尋求的個體樂于嘗試新鮮事物,具有較高的沖動性,但對于高風險行為的感知不敏感?!案杏X尋求這一人格特質(zhì)是物質(zhì)成癮至關重要的風險因素?!盵8]因此,高感覺需求的個體更容易出現(xiàn)成癮行為。研究表明,感覺需求在青少年階段達到最強,因此,教師更需要對感覺需求進行疏導。假如將音樂課堂中教學內(nèi)容比作一種對初中生感覺需求的壓抑,那么短視頻音樂對于初中生來說就是單純發(fā)泄的“洪水”,“洪水”雖然釋放了壓力,但也會造成不良的后果。堵不如疏,音樂教師要做的就是將感覺需求引入正確的“水渠”,良好的發(fā)泄渠道會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單純地禁止學生聽短視頻音樂,或者通過口頭教育告訴學生短視頻音樂的危害是起不了作用的,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音樂審美觀才是秉要執(zhí)本。
三、短視頻音樂的利用策略
通過以上幾點對于短視頻音樂特點和初中生心理,我們發(fā)現(xiàn)短視頻音樂通過迎合初中生的心理抓住了學生的音樂喜好。其中的高同質(zhì)化迎合了初中生的從眾心理,強刺激性讓初中生的感覺尋求找到了發(fā)泄的出口也更易上癮,碎片化的特點強化了沖動性,使他們更不加思考。這種種的沖擊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大眾媒體的侵入下,一周一節(jié)或兩節(jié)的音樂課要如何與無處不在的短視頻音樂相抗衡呢?以下提出幾點策略。
(一)穿插于課堂作為音樂素材的短視頻要經(jīng)過嚴格挑選
音樂教師要認清事實與時俱進,短視頻音樂雖然有不利于傳統(tǒng)音樂課堂教學的一面,但也有趣味性強、傳播迅速、朗朗上口等優(yōu)點。音樂教師可在課件當中穿插一些短視頻音樂激發(fā)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但要以嚴格挑選為前提,在內(nèi)容的上要選擇與音樂課主題高度契合的,質(zhì)量上乘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音樂課堂的備課環(huán)節(jié),就要謹記音樂課要教授的核心內(nèi)容,短視頻音樂只能作為導入和輔助,不能背道而馳。
(二)利用擴寫、改編、填詞等改編短視頻音樂
既然短視頻音樂最大的特點就是短,那么音樂教師就可以通過擴寫、配和聲、改編旋律、填詞等手法,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學習。在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不需要學生獨立的完成音樂創(chuàng)作。短視頻音樂的旋律較為簡單且被大部分初中生熟知,這對音樂教師引入音樂創(chuàng)作教學是有利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讓他們對音樂教師所選擇的短視頻音樂素材“挑毛病”,例如旋律不夠悅耳、歌詞過于粗俗、配的樂器太刺耳等等問題,將“挑刺”的權利交給學生,也將改編的權利交給學生。利用初中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將音樂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不僅會讓他們感受到被肯定,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學生對于美的音樂的感知,這正是音樂課教學的目的所在。
(三)通過短視頻音樂制作微課
短視頻音樂還可以運用于微課的錄制當中,抓住其“短”的特點。音樂教師可以將簡單的一兩個知識點自己錄制做成短視頻微課,微課不僅短小精悍且便于突出知識點,縮短注意力集中所需的時長,避免學生覺得費力枯燥的情況。結合短視頻音樂進行剪輯,可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課堂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微課的使用次數(shù)要控制,微課的內(nèi)容要圍繞音樂課堂的主題。
四、總結
短視頻音樂對于傳統(tǒng)音樂課堂的沖擊是客觀存在的,只有在了解其成因的前提下對癥下藥,利用短視頻音樂對傳統(tǒng)音樂課堂進行改革,才能更好地改善短視頻音樂對音樂課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音樂審美觀。這是需要全體音樂教師經(jīng)過長時間努力才能達成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M].林華.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279.
[2]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M].林華.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118.
[3]保羅·哈克,劉沛.走向功能音樂教育[J].人民音樂,2002,(11):32-36.
[4]心理學導論[M].黃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0.
[5]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趙宋光.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144.
[6]Steinberg L,Albert D,Cauffman E,et al. Age differences in sensation seeking and impulsivity as indexed by behavior and self-report:evidence for a dual systems model[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8,(06):1764-1778.
[7]Marvin Zuckerman. Lawrence Erlbaum, Hillsdale. Sensation seeking. Beyond the optimal level of arousal [J]: New Jersey,1979:449.
[8]Hittner J B,Swickert R.Sensation seeking and alcohol use:A me—ta—analytic review[J].Addictive Behaviors,2006.31(08):13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