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朝鮮族傳統(tǒng)簧管樂器——太平簫進行較詳盡的論述和分析,以揭示其自身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研究價值,希望能達到一定理論高度上的研究目的,為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太平簫 "歷史 "音律特點 "構造 "加鍵長嗩吶
太平簫作為朝鮮族傳統(tǒng)管樂器之一,它與洞簫、短蕭、橫笛、篳篥一起構成了朝鮮族吹奏樂器部,在朝鮮族器樂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歷史沿革
朝鮮族太平簫也稱嗩吶,是朝鮮族傳統(tǒng)簧管吹奏樂器之一。嗩吶歷史悠遠,據(jù)考證,它起源于西亞波斯古國,是古代波斯祭祀用的一種豎吹管樂器。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公元前550年~330年),后向西傳入阿拉伯半島至歐洲,又經過中亞傳入西亞、東亞和南亞。嗩吶種類眾多,是一種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簧管吹奏樂器,遍及各地并各有其稱。例如中國維吾爾族的蘇爾奈伊、藏族的甲鈴、漢族的嗩吶、朝鮮半島的太平簫、日本的charamella、印度的shahnai等等。這些名稱包含了不同的信息,代表著不同的地域和音樂文化,雖然各有差異,但都是嗩吶大家族中的一員。
太平簫由嗩吶演變而來,它傳入朝鮮半島的時間目前還沒有確切定論。一種觀點是早在朝鮮半島三國時期(公元1世紀至7世紀)就已經有了這種樂器;另一種說法是大約在公元13世紀高麗王朝時期由中國元代傳入朝鮮半島的。兩種說法都需要進一步考證。在朝鮮半島文獻《成宗實錄》(1307)、《樂學軌范》(1493)、《三才圖繪》(1607)中都有關于太平簫的記錄,但從《三才圖繪》中使用“嗩吶”的名稱來看,可以推斷是從中國傳入的(見圖1)。
嗩吶傳入朝鮮半島后被雅稱為太平簫,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優(yōu)化,改制后的太平簫在形制和音色方面發(fā)生了差異性變化,逐漸成為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重要簧管樂器之一。高麗時代的學者鄭夢周(1337~1392)在《太平簫》中就有“一聲高椷月、六孔巧鉆星,作止嚴軍令、低昂動客情”的描寫,證明了14世紀時的太平簫在當時作為軍號被用于軍隊之中,同時也兼作娛樂用樂器。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太平簫隨著朝鮮移民大批遷入而傳入我國,并成為中國朝鮮族獨具特色的吹奏簧管樂器。目前太平簫在我國主要流行于東北三省,尤其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二、音律特點及演奏方式
太平簫為雙簧氣鳴樂器類,屬豎吹式簧管樂器。音律按五聲音階排列,主要有E調、G調和C調,以第三孔音高為最,通過平吹和超吹,音域常達兩個八度。整體音色堅實而明亮,具有塞外蒼涼渾厚的韻味。低音部顯厚重而不光澤;中音部清亮、壯麗;高音部尖銳又飽滿。傳統(tǒng)太平簫多用于室外舞樂伴奏及合奏,也可用于獨奏,常在朝鮮族民間春播儀式、祈祝豐收時農樂中演奏。
太平簫演奏時,口含簧哨,管身豎持,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上方五、六、八孔,拇指按背孔;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下方一至四孔進行吹奏。演奏時如何控制簧哨,是把握音色和音準的關鍵。
初期太平簫主要以軍用樂器的形象出現(xiàn),后泛用于民間農樂、宮廷舞樂、宗廟祭禮樂、佛教音樂和巫俗音樂之中。朝鮮半島李朝時期,《樂學軌范》(1493)將它列入宮廷三大樂部“唐部”樂器編組中,用于宮廷唐樂曲的演奏。
傳統(tǒng)嗩吶屬五聲音階樂器,因為沒有半音階,音量較大,難以弱奏和微分,只適合在野外以農樂的形式進行演奏,不適合室內合奏,存在著與其他樂器音強比例不搭的缺點,表現(xiàn)手段具有明顯局限性,因而在音樂實踐中被長期游離在外。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新中國成立后,演奏家們對其進行了研發(fā)改良,并創(chuàng)制完成現(xiàn)代改良長嗩吶,在音域和音色方面得到了擴展和豐富,使其更具有民族特色并適應現(xiàn)代音樂的演奏需要。
三、形制與構造
太平簫整體結構主要由音管、簧哨、音孔、葫蘆瓢管、喇叭等部分組成。管身選用堅硬而耐腐蝕性強的黑檀、紅檀或柚木制作,上細下粗呈圓椎形,全長一般約為30cm;管身上共開有八個音孔(前七后一),從下端開始順次排成一列;背孔為第七孔,位于前六、八兩孔之間。喇叭用黃銅制作,喇叭口呈碗狀,碗口直徑約10cm,喇叭口裝在管身之下起到擴音作用;管身上端有以黃銅制作的葫蘆瓢樣的兩節(jié)小管,最上端簧哨由蘆葦桿制成(圖2)。
古時的太平簫管身相對較長,多使用棗木、梨木或竹材制作,外表雕制成竹節(jié)狀,每節(jié)中部開一音孔,共八節(jié)八孔,管身下端再接有銅制的喇叭擴音口(圖1)。
因為受到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音樂文化的影響,太平簫在發(fā)展傳承的歷史過程中,其形態(tài)也不斷發(fā)生著變化而各具特色,但在形制上都大同小異。
加鍵長嗩吶:主要指上世紀50年代末由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藝術學校(現(xiàn)延邊大學藝術學院)改良創(chuàng)制完成的朝鮮族二十一孔加鍵改良長嗩吶。管身為木制,全長62.6cm;管體由三節(jié)組成,管尾直徑3.8cm,碗口直徑9cm;除開有傳統(tǒng)八個音孔外,另設有十三個加鍵音孔。十二個半音齊全,調式為?B調,音域a~d3,可以演奏十二平均律各音,并適合轉調。加鍵長嗩吶音色更加明亮和優(yōu)美,旋律清晰,接近西洋樂器薩克斯,適合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歌舞伴奏等音樂形式,主要在朝鮮族各專業(yè)音樂藝術團體——現(xiàn)代管弦樂隊中使用(圖3)。
結語
傳統(tǒng)管樂器與弦樂器、打擊樂器相比,由于發(fā)音方式和部位不同,屬口吹氣流發(fā)音,音效敏感度及變數(shù)更高,改良和優(yōu)化的難度也相對較大,所以必須正確認識繼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三者在實踐中的辯證關系,否則極易造成顧此失彼的結果。例如,加鍵長嗩吶雖然通過增設音鍵,進一步適應了現(xiàn)代音樂的演奏需要,適合專業(yè)音樂藝術團體使用,但同時它也丟失了傳統(tǒng)嗩吶的許多演奏技法,因此在民間的普及率反而較低,這也反映出樂器發(fā)展的時效性和交錯性。太平簫的進一步研究實踐,還有待于繼續(xù)挖掘、推廣和不斷探討。
參考文獻:
[1]《中國朝鮮族樂器研究》(安生,文獻,2023)
[2]《世界民族樂器》(饒文心,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3]《絲綢之路上的復合簧管樂器研究(上)》(音樂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