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自誕生以來就有社交的作用,看電影常是結(jié)伴去的,“一個人看電影”反而卻要解釋一下。社交就免不了說話,但以電影為主體的社交卻只能在電影開場之前和結(jié)束之后才能說話,這未免有點奇怪。不論是一群朋友還是二人約會,吃飯還是去咖啡館,若是一言不發(fā),氣氛肯定尷尬,但是去看電影的話,不說話不僅再正常不過,而且可以看成是遵守公共場合道德的考驗。為什么需要所有觀眾保持安靜的電影院會是社交場合呢?圖書館就沒有很強的社交功能。
很多年前社會風(fēng)氣保守,二人約會看電影,是為了在黑暗里拉手親吻,做光天化日之下不好意思的親昵行為。現(xiàn)在的時代,電影院已經(jīng)喪失了這種提供暫時性私密的功能,要私密很多地方都比電影院私密得多。一群要好的朋友去看電影,買零食汽水都興奮地嘰嘰喳喳,坐下以后就安靜了,直到電影散場后去吃夜宵吃零食,才又說笑起來。由電影造成的這段長長的對話空白,似乎是一種必要的存在。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為什么需要在電影院尋求安靜的陪伴?
電影是沉浸式的體驗:黑暗中的人,全身心浸在銀幕投下的光里,觀眾不僅是觀看者,更是親歷者。觀眾比電影中的人物還要關(guān)切情節(jié)的走向和他們的命運??措娪暗娜俗⒁饬Ω叨燃?,全副精神參與整個故事,無法容納身邊還有局外人。因此,喜歡看電影的人不僅不會跟同伴說話,甚至陌生人的低語都會讓他們生氣,因為不得不分心出來對付現(xiàn)實空間黑暗世界里陌生人的聲音、抖腿、尋找座位號的手機光亮,還有迫使整排人站起來的犯眾怒的膀胱。看著看著看糊涂了無法入戲的觀影者才會發(fā)問甚至討論起來,擾得四鄰不安??础侗I夢空間》問身處夢的第幾層,人死了怎么又活了,都屬于當(dāng)眾暴露智商短板的行為。
一起去看電影就好像一起去逛游樂園,享受的是共同的精神體驗。同伴在散場后迫不及待開始討論人物和故事,興奮程度不亞于自己剛剛演完——這就是一起看電影的效果,電影的社交催化劑功能在電影結(jié)束后才顯出力量。這和看球不一樣。人們結(jié)伴看球,在球場上大嚷大叫,極度亢奮,球賽結(jié)束以后精神體驗高潮也過去了。因此,能讓觀眾安靜下來的電影必須有某種魔力,把他們吸進電影世界里去。一旦電影失去了這種魔力,人們就坐不住了。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下載新電影在家里看,不僅是因為電視屏幕在變大變鮮艷,也是因為電影不再有魔力,能把觀眾完全吸進去。如果開頭就料定始終無法全心入戲,家里當(dāng)然愜意得多。家里可以招待朋友、戀人,擺上一桌子零食飲料,一邊看一邊點評,大聲說笑話,眾人哄堂,而無損于情節(jié)發(fā)展,這說明電影的問題不是新技術(shù)和注意力缺乏的觀眾帶來的。一邊看電影一邊聽毒舌評點已經(jīng)成了一種新型娛樂,好比配了影像的相聲。也許這將會是未來電影的一個流派。
(楊春芳薦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