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熊飛
每年10月至11月是馬拉松賽事高峰期,其間溫度、濕度都較適合開展長跑運動。今年的10月29日,堪稱“超級馬拉松日”,包括北京馬拉松、長沙馬拉松、成都馬拉松、西安馬拉松等知名大型賽事在內,當天全國馬拉松賽事超過25場,可謂熱鬧非凡。
各地紛紛進入賽道,讓馬拉松似有“通脹”之勢,個別地區(qū)不顧實際情況上馬相關賽事,導致賽事組織混亂、跑者體驗不佳等亂象頻發(fā),曾讓人質疑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必要性??勺鳛橐幻惺昱荦g,參加過數(shù)十場大大小小馬拉松賽事,全馬艱難“破4”的非專業(yè)但極度熱愛的跑者,我認為無論是一座城市,還是身處其中的市民,的確都需要馬拉松。
一場馬拉松,關乎城市的面子,但其實更考驗也有助于筑牢城市的里子。
現(xiàn)在討論馬拉松,顯然不能只討論馬拉松。其帶來的交通、住宿、旅游等方面的消費,是一筆不可小覷的收入,“馬拉松經濟”已形成成熟的產業(yè)鏈。來自天南海北的跑者集于一地,加之各類媒體曝光,一場成功的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發(fā)展和形象推廣是頗具加持價值的。
舉辦馬拉松,稱得上是對城市的一次全方位“體檢”。游客激增,城市接待能力能否及時跟上;賽事期間交通管制,如何保障市民出行;對志愿者數(shù)量及服務質量的高要求,也檢驗著城市的志愿服務體系;設法把流量變留量,讓頭回客成為回頭客,更是城市實現(xiàn)“文體搭臺、經濟唱戲”愿望的重要一環(huán)。在這些方面,能經受住考驗甚至脫穎而出的城市,管理治理水平又可以上一個新的臺階。
而作為市民,其實對馬拉松也是有著高需求的。大量跑步愛好者因為馬拉松賽事的普及,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體驗不同城市的賽道、收集各式各樣的完賽獎牌、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一次次沖擊PB(個人最好成績)……馬拉松讓他們把熱愛發(fā)揮到了極致。也有人因為想一探其中樂趣,讓終身運動習慣得以養(yǎng)成。
無論是作為刺激跑者不停奔跑的“鞭子”,抑或是吸引更多人投身跑步運動的“燈塔”,馬拉松賽事的舉行對近年來國內跑步熱的興起,可謂功勞不小。而更多市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于個人而言,能放松心情、強身健體;于城市而言,民眾體質增強在提升城市活力、提高人力資源質量、降低醫(yī)療支出等方面的隱性作用同樣不可小覷。
以我個人的體驗為例,跑步十年來身體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不僅生病次數(shù)少,在參加其他體育活動時幾乎不會遇到體能方面的問題。而在因為工作、家庭等原因較長時間無法跑步時,抵抗力則會有明顯的下降。身邊有類似體驗的跑友不少,可見跑步作為一項參與門檻很低的運動,的確非常適合普通人群,堪稱性價比極高的長期“投資”。
一場馬拉松賽事只有不到一天的時間,卻能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因此,主辦方不能只盯著賽事舉行的前后幾天,更不能只想著如何服務好一屆馬拉松的數(shù)萬名參賽者,要把格局打開些,把馬拉松深深融入這座城市,增強全體市民的參與感,將賽事拓展成全周期的城市運動嘉年華。如此,城市馬拉松才能“長紅”,現(xiàn)代馬拉松賽事的意義與初衷也可得到最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面子里子都有,這樣的馬拉松又有誰不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