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晴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高層混凝土結構建筑跨度大,且需要承受重荷載,須嚴格控制施工質量,確保主體結構安全。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具有可提高結構的耐久性、抗剪能力、抗疲勞性能等優(yōu)點。預應力混凝土施工技術不僅能夠避免荷載作用所產(chǎn)生的結構裂縫,還能顯著提升建筑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1]。本文結合某高層建筑工程項目地下一層大面積復雜混凝土梁施工,對預應力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
某科研教學樓為L型平面布局,主體結構采用框架-核心筒結構,包括地上18 層和地下3 層,建筑總面積為103560m2,其中地下3層總面積25147m2,地下一層布置大面積預應力混凝土梁(尺寸700mm×1300mm),梁區(qū)面積1023m2,長度16.8m,設計混凝土強度等級C40。采用有粘結預應力鋼筋,布置2個孔道,每個孔道布置鍍鋅波紋管,波紋管內徑70mm,壁厚0.3mm,每孔分布7根預應力鋼絞線(直徑15.2mm),如圖1所示。
圖1 大面積復雜預應力混凝土梁BIM圖
地下一層預應力混凝土梁主要負責承載地上市政道路和綠化用地,其中預應力混凝土梁到市政地面完成面分布回填土(450mm)和路面(550mm),土體和車輛荷載均比較大。同時,綠化用地形式為下凹式,分布1.5~2.0m左右的覆土,荷載比較集中。
預應力混凝土梁尺寸規(guī)格為700mm×1300mm,高寬比達到2.0,上部和下部受力主筋采用32規(guī)格三級鋼,其中上部布置1排共7根,下部布置3排共25根,且在梁體內布設兩排孔道。因非自密實混凝土物理性能中流動性比較差,且需要在鋼筋下部位置布置一整排振搗棒,振搗時混凝土不易密實。此外,振搗棒需要深入到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底部,容易對鍍鋅波紋管以及預應力孔道造成損壞,從而降低混凝土施工預應力張拉總體施工質量。
案例工程對預應力混凝土梁的要求是內部堅硬、外表美觀,由于混凝土梁布置區(qū)域為超限梁,需要大面積超限模板作為有效支撐,對模板部分施工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在進行混凝土梁澆筑時,需要合理控制好澆筑時間,并且對模板安裝進行質量控制,以保證預應力混凝土梁施工安全。
地下一層大面積復雜混凝土梁施工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圖5 振搗引導器布置
將原CAD圖紙作為依據(jù),采用revit軟件構建鋼筋空間BIM三維模型,并對預應力混凝土梁柱節(jié)點進行重點控制,將鋼筋深入到支座相應節(jié)點位置,根據(jù)振搗引導器情況,確定鋼筋錨固方法,并對鋼筋搭接方式進行確定,確保波紋管所處位置合理。采用BIM技術對鋼筋三維排布加以優(yōu)化,可明確鋼筋所處位置以及空間關系,同時可直接導出鋼筋明細,方便進行鋼筋精細化預制加工,使鋼筋預制加工與鋼筋空間位置設計實現(xiàn)深度融合,減少誤差[2]。
由于對預應力混凝土梁需要采用大面積超限梁模板,為減少模板定位與安裝的誤差,同樣利用梁BIM模型,對設計圖紙坐標是否準確進行檢驗,同時校驗高程,獲得更加準確的預應力混凝土梁立體坐標,并對關鍵點位坐標進行精確定位,如梁中心線點位、框架柱點位等。除此之外,完善現(xiàn)場施工測量作業(yè),加強放線控制,確保底模板定位的精確性,為超限梁模板定位與安裝提供便利條件[3]。
根據(jù)預應力混凝土梁的施工要點,對地下一層混凝土梁的總體特點進行分析,結合施工實際需要,決定采用垂直振搗引導器,以確保振搗棒能夠準確插入到梁構件最底端位置,提高底部混凝土澆筑施工效率與質量。因此,結合梁規(guī)格,采用三維可視化技術,對引導器規(guī)格進行確定,并分析其與振搗棒的匹配關系,最后采用預制方法對振搗引導器進行加工[4]。根據(jù)施工需要,每根引導器由外圍鋼圈和豎向鋼絲組成,外圍鋼圈為直徑100mm鋼絲,豎向鋼絲數(shù)量共計6根,兩者之間的連接通過電焊方式來完成。振搗引導器預制加工清單見表1所示。
結合鋼筋受力計算結果,調整預應力混凝土梁中間下部3根和上部3根受力主筋距離,根據(jù)設計規(guī)范要求,凈距100mm,確保預制的振搗引導器能夠順利被放入到預應力混凝土梁體內,防止因鋼筋穿插而破壞振搗引導器。引導器中間每隔100mm按照“之”形布置,如圖3所示。
分兩個階段對振搗引導器進行安裝,分別為臨時固定和完全固定,臨時固定是在受力主筋完成固定后開始,根據(jù)三維圖,所有受力主筋固定后,于主筋上臨時固定振搗引導器,臨時固定采用扎絲。完全固定是在箍筋安裝后進行,在將箍筋安裝在受力主筋的過程中,根據(jù)三維模型準確綁扎振搗器,然后安裝側面抗扭轉鋼筋,確保引導器能夠與鋼筋進行交叉作業(yè)[5]。
在安裝波紋管時,結合設計規(guī)范,對其所處位置進行檢查,確保安裝準確。在高度方向上,應與定位架立筋之間進行牢固綁扎。觀察波紋管線性是否流暢,確保其與混凝土梁保持順直。在此基礎上,保證波紋管無損壞或彎折情況,如發(fā)現(xiàn)波紋管損壞,及時更換。在鋼絞線穿入過程中,從錨固段開始,向張拉端進行穿入,同時根據(jù)波紋管位置對鋼絞線進行調整,避免預應力張拉鋼筋出現(xiàn)扭絞[6]。為避免波紋管安裝時出現(xiàn)引導器與箍筋沖突,先準確安裝箍筋,并對引導器進行由上至下順直調整。為波紋管預留排氣與排水孔,確保波紋管與排水排氣孔口導出管的連接位置密實纏繞,且導出管要比預應力混凝土梁頂面高,高出距離控制在300mm,排氣孔與灌漿孔均要采取措施進行臨時保護。
在安裝混凝土梁兩側模板前,需結合設計圖紙,對預應力孔道進行檢查,驗收曲線矢高,符合設計要求方可進行側模板安裝。兩側模板的正確安裝不僅能夠保證梁支柱標高的準確,同時能夠使模板位置始終處于正常位置。為此,對支柱標高進行調整后,可進行梁側模板安裝,安裝模板時,為保證梁側模板自身的穩(wěn)定性和平整度,采取張拉進行拉平處理。在此過程中,為保證安裝到位,及時檢查梁柱設計標高,并與施工現(xiàn)場情況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予以調整。模板支設質量直接關系到預應力混凝土梁施工質量,組織相關人員監(jiān)督模板支設作業(yè),支設前及時清理施工現(xiàn)場木屑、廢料,避免對支護作業(yè)產(chǎn)生不良影響[7]。此外,為控制混凝土結構裂縫,完善模板加固處理,且每完成一道工序,進行質量檢查,反復測量兩側模板標高、垂直度,一旦發(fā)現(xiàn)偏差,及時予以調整。
預應力混凝土梁所在位置為超限梁,應嚴格按照施工規(guī)范,制定超限高大模板專項加固和澆筑方案,完成加固并進行驗收,無質量問題后進行混凝土澆筑。借助BIM 技術,對混凝土澆筑施工順序進行動態(tài)模擬。在澆筑模板前,及時清理表面,適量灑水,保持濕潤,但應注意避免發(fā)生積水現(xiàn)象。承壓板和錨板附近的混凝土,設置專人進行跟蹤檢查,并且加強振搗,防止發(fā)生漏振現(xiàn)象,也預防孔洞、蜂窩等質量通病。對于預應力混凝土梁與框架梁之間的相交位置,要注重分析鋼筋及波紋管分布情況,根據(jù)振搗引導器位置確定澆筑順序,使超限梁均勻受力。對張拉端進行標識,并采取措施進行保護,以免結構遭到破壞。混凝土澆筑時,為保證大面積預應力混凝土梁澆筑的連貫性,防止發(fā)生混凝土離析,對振搗力度進行嚴格控制,使振搗密實性得到強化,并且加強張拉端墊板后混凝土的振搗,以免在預應力張拉時端部發(fā)生開裂[8]。大面積混凝土澆筑作業(yè)后,為確保模板能夠順利拆除,涂抹適量脫模劑,確定混凝土強度符合設計標準(C40)后,于合適時間拆除模板。為避免張拉前混凝土梁結構出現(xiàn)收縮性裂縫,采用薄膜對梁進行養(yǎng)護。
在預應力混凝土梁澆筑成型后,對混凝土材料強度進行檢查,符合設計規(guī)范后,將預應力筋插入到通道內部,結合計算值,確定預應力筋張拉力,并合理選擇張拉作業(yè)技術。在進行張拉時,配合使用高壓油泵和千斤頂,并確保輔助設備性能。計算張拉參數(shù)后,嚴格按照施工要求,采用分級方法進行預應力張拉、鎖定與錨固,設計張拉完成7~10d后,根據(jù)梁施工現(xiàn)場情況進行補償張拉后錨固。
本文分析了高層建筑地下一層大面積預應力混凝土梁施工過程,實踐證明,加強預應力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可顯著提高復雜混凝土梁施工水平。案例工程施工難度大,為避免混凝土梁底部受到波紋管和鋼筋的影響,通過使用預制加工的振搗引導器解決了梁底材料密集排布問題,為降低高層建筑地下大跨度結構梁裂縫問題提供了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