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吳明昊 張金泰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內容提要:劉熙載為學涉獵廣泛,深受諸子百家影響,提及劉熙載書學觀,常以儒為先,然其書論亦多有老莊思想,通過老莊思想塑造其個人追求自然與無為的理想形象,同時亦表明老莊思想對其文藝思想的重要性與感染力。本文通過梳理劉熙載的為學經歷與文藝思想,進而探究其書學觀念的形成,以求厘清劉熙載書學與老莊思想之間的關系及老莊思想對其書學的重要影響。
晚清著名文藝理論家、書法家劉熙載(1813—1881)的書學理論主要體現在《書概》及《游藝約言》中。提及其書學觀,常先入為主,以為儒家思想對其書學觀念的形成有深遠影響。但其書論同樣深受老莊思想之影響,《書概》與老莊思想關系非常密切,《游藝約言》中的書論也有不少與老莊思想有關。
劉熙載學術極廣,兼涉文藝學、教育學、語言學等領域,他在《書概》和《游藝約言》等著作中闡述了其文藝美學思想。劉熙載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于京城參加禮部會試,后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蕭穆《劉融齋中允別傳》記載:“公少孤貧力學,中道光十九年己亥恩科舉人。二十四年甲辰,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1]翰林雖為清要官職,但做皇帝的文學侍從,有頗多覲見機會。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劉君墓碑》記載:“咸豐三年,文宗顯皇帝召對稱旨,旋奉命值上書房。久之,上見其氣體充溢,蚤暮無倦容,問所養(yǎng),對以‘閉門讀書’,上嘉焉,書‘性靜情逸’四大字賜之?!盵2]咸豐帝見劉熙載氣色飽滿,從無倦色,詢問后其以“閉門讀書”對曰,得到皇上“性靜情逸”的評價,即性情安靜則心志閑適安樂,也可見劉在讀書上所用許多精力時間,沉迷書籍與他自身性格也是息息相關的。李詳《融齋類稿四旬集序》云“蓋其為學,泛濫于諸子百家之說”[3],認為劉熙載受諸子百家影響,并非只學儒一家。通過《昨非集》卷二所收的散文《讀楚辭》《讀詩續(xù)》《儒論》《書列子楊朱篇后》《書莊子山木篇后》《廣論衡訂鬼篇》《陰符經續(xù)》等,可知劉熙載熟讀的典籍多且繁雜。《書列子楊朱篇后》和《書莊子山木篇后》說明他對道家早有涉獵,能夠作出兩篇這樣的散文,非淺顯了解所能及,應是受到老莊思想的深刻影響。
劉熙載五十四歲辭官,同治六年(1867)聘至上海龍門書院,擔任山長。其弟子胡傳云:“先生教人學程朱之學,以窮理致知躬行實踐為主。兼及諸子百家,各取其所長,毋輕訾其短,不許存門戶畛域之見?!盵4]這也印證其涉獵極廣不存門戶之見,老莊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劉對道家思想曾進行過深入研究,在其《昨非集》卷二中有《書莊子山木篇后》《戲為嬰兒頌》,卷三中有《讀莊子〈逍遙游〉代述其意二首》,這都是其深入研究的佐證。在《昨非集》卷二中有《戲為嬰兒頌》一首:“柱下有言,曰‘能嬰兒’。余謂‘嬰兒’,能莫與齊。遠游輒至,頃復在茲。惟此‘嬰兒’,純乎其純。故我雖老,而‘嬰兒’常新我雖往,而‘嬰兒’常存。我與‘嬰兒’,雖一生之相從兮,亦‘嬰兒’為主,而我但為賓?!盵5]從這里的“嬰兒”與《戲為嬰兒頌》中所說就可以看出劉熙載深受老莊思想影響。
在《游藝約言》中也多次提到了《莊子》,如:
《莊子》之文如空中捉鳥,捉不住則飛去。俗文乃如捉死鳥。夫鳥既死矣,猶待捉哉?[6]199
《莊子》《離騷》少欲多情。知情與欲不同,則知兩家之同。[6]203
其中有對《莊子》的評價,也有借《莊子》之言評價其他文章之意。顯然,若劉熙載未熟讀《莊子》且未有所思,是無法寫出《讀莊子〈逍遙游〉代述其意二首》這樣直接闡述莊子思想的文章的,也無法在《游藝約言》中展示對《莊子》的見解和解讀。
劉熙載在《文概》中也多次闡明了對莊文的理解,如:
莊子文看似胡說亂說,骨里卻盡有分數。彼固自謂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學者何不從蹈大方處求之?[7]9
莊子寓真于誕,寓實于玄,于此見寓言之妙。[7]9
文之神妙,莫過于能飛。莊子之言鵬曰“怒而飛”,今觀其文,無端而來,無端而去,殆得“飛”之機者,鳥知非鵬之學為周耶?[7]10
在《文概》中劉熙載對于莊子其文的評價也同樣說明他于老莊學說的深入,無論是《文概》還是《游藝約言》中的這幾則都佐證了劉熙載對老莊思想的關注,也表明他受到了老莊思想影響。這些不僅體現劉熙載對老莊思想的深入,也解釋了在其書論和其他文章中多次援引《莊子》的原因。陳澧曾評其“蓋世之人皆好進,而先生獨好退”[8],這說明劉熙載的某些行為正與道家若合一契,這種契合除去天然性格外,必是在長期熟讀諸子百家過程中所受到來自道家老莊思想的影響,這種滲透亦在其書論中看到。
崇尚自然是道家的核心,以自然為法理進而延展至審美領域。對自然的崇尚在劉熙載的書學中也可以看到,《書概》中通過援引《莊子》以及間接引用老莊思想來塑造其書學中的自然觀?!稌拧分性恕肚f子·山木篇》所云:“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莊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品颍 盵7]174初學書法時,學書者從技藝的生疏而追求熟練的技藝,在嫻熟后開始追求“不工”,這里的不工指的是天然質樸,是一種審美的追求。劉熙載援引《莊子·山木篇》中所說:“既雕既琢,復歸于樸?!边@段引用也進一步對前文進行了照映,前句提及由“不工”到“工”再到“不工”,此處也一語道破了學書的三個境界,與但求平正、務追險絕、復歸平正三階段有異曲同工之妙。劉熙載指出學書從“不工”走到“工”的階段,最后再走向“不工”,此“不工”乃是“工”之極也?!安还ぁ笔且环N熟練后的“不工”,是掌握了千萬種技巧后,仍然愿意追求樸素、純真的“不工”,是在技法爐火純青后對于書法內在的審美蘊含的一種追求。而所謂“不工者,工之極也”,是在講這種質樸是技藝熟練的極致,這種審美追求的表現是要在技藝達到一定高度后才有可能實現的?!凹鹊窦茸粒瑥蜌w于樸”與前文所講的學書階段契合,在“既雕既琢”之后,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淳樸自然,這樣的一種追求也是其對自然觀的塑造。在文章最后劉不僅援引了《傳神記》,還引用了《莊子·列御寇》?!坝^人于書,莫如觀其行草。東坡論傳神,謂:‘具衣冠坐,斂容自持,則不復見天?!读杏堋菲疲骸碇跃贫^其則?!源艘庖??!盵9]176此處是對自然追求的呈現,若無法自然率意,處處拘謹,拘泥于規(guī)則限制,則其書法也無法表現天然本性。故觀人于書,應觀其行草,行草無嚴謹法度,更易顯露天性。而只有不“具衣冠坐,斂容自持”才能夠看到他的天性,只有在醉酒后才能看到他的本性。無論“具衣冠坐,斂容自持”還是“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逼浔举|是希望能看到最天然的一面,是人卸下面具最真實的一面,這種求真就是自然的追求。
《書概》開篇第二則:“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皆學書者所有事也。天,當觀于其章;古,當觀于其變?!盵9]138“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皆出自《莊子》,就書法而言,“與天為徒”就是以大自然為師,“與古為徒”即師法古人。劉熙載在開篇就提出了書法的自然觀,而根源也出自老莊思想的道法自然,由此可知其關系之密切?!稌拧纺┪惭裕骸皶斣旌踝匀?。蔡中郎但謂書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復天也。學書者有二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盵9]176與開篇所提“與天為徒”相呼,“書當造乎自然”和“觀物”都是在強調自然對書法之重要,“書當造乎自然”,書法不僅由自然所造,更是創(chuàng)造自然的,是可以“由人復天”的。而“觀物”就是指觀自然,以求達到“類情”的目的。文章首尾處關于書法自然的見解,以及在文中對于《莊子》的援引都可見其對自然觀的樹立。
《游藝約言》曰:“作書當如自天而來。不然,則所謂‘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也。昔人謂‘好詩必是拾得’,書亦爾爾?!盵6]197“大善不飾,故書到人不愛處,正是可愛之極?!盵6]193“字畫之長短肥瘠,無取意同,但觀鳥行蟲食之跡可悟。”[6]193此處劉熙載引《道德經》中“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論其“作書當如自天而論”之觀點。憑主觀意愿施為的必定失敗,把持天下,把它據為己有的,也必定失去。作書也是如此,應當“自天而來”順其自然,這就體現了其書學中的自然觀。“大善不飾”還是對于質樸自然美的追求,他認為這樣的書法才是可愛的。書法中字的筆畫都是“無取意同”的,只需要“觀鳥蟲行食之跡”就可以悟道,也就是說從自然中來。它們都是強調天真自然,不求人愛,追求“復歸于樸”,反對矯揉造作,這同樣也表面出其書學中的自然觀。無論是《書概》中劉熙載對《莊子》的援引,還是《游藝約言》中借用老莊思想,都圍繞著書法與自然之關系,歸納塑造起來就是其書學的自然觀。
老莊思想中的無為對劉熙載書學觀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其書論中有大量通過老莊思想對書法內容進行闡釋的內容,與其自然觀伴生的就是無為思想,“老子所謂無為,由慎而來,以合于自然”[10]。自然是無為的目的,無為是合于自然的途徑。自然和無為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因此劉熙載在講自然觀的同時也離不開無為思想。無為思想也在他的書論中有所體現:
書要有為,又要無為,脫略安排俱不是。[9]174
無為之境,書家最不易到,如到便是達天。[6]193
無為者,性也,天也;有為者,學也,人也。學以復性,人以復天,是有為仍蘄至于無為者。書畫逸品出能品之上,意之所通者廣矣。[6]194
即因順自然的有為,而得其自然,最后成其自然,自然而然。“書要有為”就是為了無為的自然書法,反過來說“書要有為”就是一種積極的無為,所以“書要有為,又要無為”來實現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自然而然之境界。而劉熙載也認為“無為之境”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是可以“達天”的存在,書家自身也極難達到,可見無為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老子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蓖蹂鲎⒃唬骸耙詿o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味,治之極也。”[11]無為思想非一味消極,而是積極的有為,只有積極的有所為才能真正求以無為。這解釋了“學以復性,人以復天,是有為仍蘄至于無為者”之意,通過有為的手段、途徑,達到無為的目的,最終可入無為之境。所謂“有法而無法”也是此意,強調先有法后無法,其本質就是有為與無為,通過手段達成目的,用有法來達成最終的無法,而后就能“進乎技矣”。《老子》中“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下句是“以至于無為”,求道之人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減少,少之又少,到最后達到無為之境。劉熙載將無為比作書法中的境界,而書若可以“為道日損,損之又損”才能得此不俗之境界,筆下的字自然就不會俗??梢娎锨f思想一直存在其論書中,且影響頗深。
劉熙載于諸子百家各取所長,不僅儒家思想對他影響深刻,他對老莊思想也研究透徹且深受其影響。劉在其書論中援引《莊子》語句,借老莊思想表達自己的書法觀點,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對書法審美影響有長遠的歷史淵源,這種影響在其身上得以體現。劉熙載的書學與老莊思想有著嚴密且深透的聯系,劉熙載用老莊思想論述了其書學中的自然觀和無為追求。劉熙載書學中獨具的魅力脫離不了老莊思想的陶染,也正因此才有深邃見解,并與傳統中國文化為紐帶,追溯書法本質,對書法作根源性的探討,故其能在書法領域登堂入室,超群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