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龍宣辰 陳驊
夜色下的鶯花巷合作村
傍晚,循著小紅書App上博主的指引,我們從江北區(qū)五里店街道建新東路一個毫不起眼的缺口,沿山勢隨鶯花巷山城步道而下,去“村落”參加走秀課。
“挺胸抬頭,1、2、3,走?!被椟S的燈光,搖曳的裙擺,晚上7點多,伴隨鼓點,鶯花巷合作村國際青年社區(qū)內10余位白日在寫字樓奮斗的青年,將關注力回歸自己的愛好,在這里“暴食”一碗熱情洋溢的精神“夜宵”。
夜校的受捧令人意外,可讓我們真正感到驚喜的,是這個夜校誕生于一個城市更新項目之中。
“合作村過去是原長安機器制造廠內的職工生活區(qū)。這里的青磚、房梁,見證過新中國第一輛吉普車的下線?!鼻嗄晟鐓^(qū)運營負責人吳楚鵬說,在合作村,這樣的地方隨處可見:咖啡館、酒吧、劇場,就是老長安人生活過的宿舍、澡堂、招待所……
新與舊在此碰撞,城市更新在合作村被賦予新的可能。
記者在過往的采訪工作中,接觸過許多城市更新項目,它們或改善居住環(huán)境,或將老街區(qū)改為景區(qū)、園區(qū),但合作村這個項目,卻籠罩著幾分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保留工業(yè)遺跡讓新舊共存,商家與居民共生共享甚至共建。
2021 年,五里店街道啟動鶯花巷一期老舊小區(qū)更新改造工程。隨后,重慶鄰居的窗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公司進駐運營。
公司負責人王朝第一次來到合作村時,基礎設施正在進行改造,目之所及仍是一片破?。捍u塊零落,墻壁倒塌,雜草及腰;幾棟仍有人居住的房屋搖搖欲墜,生活污水從門前流過。
但那高聳入云的黃葛樹,肅穆而立的三層紅磚樓,讓身為“長安子弟”的王朝瞬間想起了小時候。一個轉身,便是兒時在廠區(qū)家屬院里呼朋喚友,滾著鐵環(huán)呼嘯而過的天真肆意。
合作村默默無聲地存在于江北融景城與江北觀音橋片區(qū)的繁華之間。如果按照傳統(tǒng)老舊小區(qū)改造的經驗,自然要將記錄著生活的舊磚房與街道推平,改為現(xiàn)代化的商場與住宅,融入周邊成熟的街區(qū)。
可無論是五里店街道還是王朝,都想留住重慶工業(yè)史上輝煌的“老長安”。
合作村國際青年社區(qū)運營項目就此成立,他們決定保留原有的建筑風貌和街區(qū)功能,結合當下青年人的興趣愛好為園區(qū)引進時髦小店、舉辦新奇夜市,在改善老舊社區(qū)基礎配套設施的同時,帶動精神娛樂消費。
許多人認可他們的設想,可要加入這場城市舊改“實驗”的條件和成本,讓不少人退卻、觀望,但也因此吸引到更多與合作村合拍的青年人。
“運營初期遇到了不少問題?!?022 年,擁有阿里政企項目顧問、十八梯舊改項目運營經驗的“90后”吳楚鵬和同樣經驗豐富的“85 后”鄧世堯,加入團隊,成為青年社區(qū)項目主要運營者。短短一年時間,他們拜訪了幾乎所有合作村居民,深入挖掘當地人文歷史,解決了諸多糾紛,將運營范圍擴展為最初的兩倍。
吳楚鵬還是每一戶入駐商家的“審核者”。他曾為一棟老樓拒絕了10 多個投資方案,“商家要有實力改造老樓,且業(yè)態(tài)不能影響居民生活,還要滿足周邊需求”。
阿布來合作村前,想和好友開一家家居店兼手工工作室,結果被駁回“不適合”。
但她確實喜歡合作村,為了入駐村里的17 號樓,幾度更換運營方向,最后開了一家名為“慵庭”的融合菜藝術餐廳,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解構藝設計”的主理人江鑒恒曾在法國留學工作10年,回重慶后為找一個兼顧空間展示和建筑空間設計的工作室,去過高檔的辦公樓、充滿藝術氛圍的文創(chuàng)產業(yè)園,“但都不如合作村”。
村里充滿歷史的建筑,居住了半輩子的老居民,在黃葛樹下貪睡的貓與游客,都是他的靈感繆斯。
來到合作村的青年人,各有各的理想,但他們對合作村的熱愛,卻無比統(tǒng)一。相比“商家”,他們更愿意以“新村民”自稱。
如今博得諸多關注的“五里·合作村夜?!保鋵嵕驼Q生于一場“合作村新村民大會”。原本團隊只計劃結合“打造合作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開設4門課程,不料“新村民”們自發(fā)地討論:有人想學調酒嗎?我能當老師;有人能教攝影課嗎?太需要了。
表演課、搖擺舞、反PUA 心理課等20 多門新潮的課程就此塞滿了課表,而課程地點大都是“新村民”們無償提供。
現(xiàn)在,“五里·合作村夜?!痹谖謇锏杲值佬聲r代文明實踐所和合作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的共同打造下,已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引來越來越多的學員,成為這場讓理想落地的城市更新實驗的最新成果。
在這個生存于城市發(fā)展夾縫中的“村落”,“新村民”們用專業(yè)與理想,修復合作村的建筑,充實著建筑之內的人文精神,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新鮮血液的加入。
但這里不只有年輕人。
老居民給吳楚鵬帶來自己收藏的合作村史料,在橫跨80多年的衛(wèi)星遙感圖上,寫滿了合作村的前世今生。
80多歲的湯婆婆每天都要去和“新村民”們聊聊天,“指點”各家經營情況,她欣喜地告訴我們,這個她生活了大半生的地方,終于再次充滿了人氣兒。
偶入“花巷”深處,沉醉不知歸路。鶯花巷里合作村,這個曾經的重慶工業(yè)中心,終于在蟄伏數十年后,從一群年輕人的手中帶著新生代的年輕色彩和千年不絕的煙火氣,重新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