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云 蔣時馨 唐穎 蘇展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技術研發(fā)中心 北京 100028
薄層邊底水油藏具有油層厚度薄,邊底水分布范圍較大,非均質性較強的特點,與國內外常見的厚油層狀底水油藏相比,其不滿足開采需要的臨界產量,部分油井投產初期既油水同產,薄層邊底水油藏在開發(fā)中普遍面臨著含水上升速度快,產量遞減迅速,開發(fā)效果變差的問題[1-6]。因此,研究薄層邊底水油藏的開發(fā)效果和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以國內Z油田為例,對水侵系數(shù)、采液/采油指數(shù)、注水利用率關鍵開發(fā)參數(shù)進行評價。
不封閉彈性水壓驅動條件下油藏的物質平衡方程式可表示為:
應用水侵系數(shù)來計算邊底水的活躍程度,采用薛爾紹斯(Schilthuis)方程式計算水侵系數(shù)。薛爾紹斯方程式可表示為:
式中:We為累積水侵量(m3);No為原始地質儲量(104m3);Bo為原油體積系數(shù),小數(shù);Wi、Wp為累積注水量和累積產水量(m3);N為動態(tài)地質儲量(104m3);Ce為綜合壓縮系數(shù)(1/MPa);△P為地層壓降(MPa);K為水侵系數(shù)(m3/MPa·mon)。
實驗室條件下,采液/采油指數(shù):
式中:qo為產油量(t/mon或104t/a);Kro、Krw為油相/水相相對滲透率,f;KA/L為常數(shù);μo、μw為原油和地層水粘度,mPa.s;μw—地層水粘度,mPa.s。
對于確定的巖心樣品,KA/L值可視為常數(shù)。如果將束縛水飽和度條件下(含水率為0)的采油指數(shù)確定為1,利用對應于不同含水飽和度下的油水相滲透率Kro、Krw值,可求得與束縛水飽和度相對應的采液、采油指數(shù)比值,再換算成不同含水條件下的相對采油/采液指數(shù),分析可知:隨含水率的增加,相對采液油指數(shù)下降,且在低、中含水階段(含水率小于40%)下降較快。
按馬斯凱特公式計算吸水指數(shù):
相應采油指數(shù):
采油,吸水指數(shù)比:
式中:k—有效滲透率,10-3μm2;h為油層厚度(m);ρo為原油密度(g/cm3);rw為井筒半徑(m);re為泄油半徑(m);rwo、row為油水前沿距離油井和注水井的距離(m);其余參數(shù)同前。
注水利用率是評價油田注水開發(fā)效果好壞的重要方面,通常采用存水率指標對其進行評價。累積存水率(CCI)與注水利用率成正比,其數(shù)值的變動與不同的開發(fā)階段有關。某一油藏累積存水率與累注水、累產水的關系為:
對于采用注水方式開發(fā)的油田,可以認為地層壓力變化幅度很小,即地層原油體積系數(shù)Bo為常數(shù),同時取地層水的體積系數(shù)為1.0,可得累計注水量的表達式:
將上式代入公式(1)得:
將式(2)代入甲型水驅曲線關系式得:
式中:γo為地面脫氣原油相對密度;Z為累積注采比,無因次;其余參數(shù)同前。
結合靜動態(tài)參數(shù)由公式(3)做出累積存水率與采出程度理論圖版,分析可知:當采出程度小于2.75%左右時,由于油田處于開發(fā)初期,主要依靠天然能量開采,沒有進行全面注水開發(fā),此時累計存水率為負值;油田全面轉注后,油藏累積存水率迅速上升。目前注采比為1.2,累積存水率基本維持在0.64附近。計算結果顯示累積存水率較低,可以通過增大注采比達到提高累積存水率的目的。
綜上分析可知,本油藏屬地層水活躍油藏。采液/油指數(shù)隨含水率的增加而下降,且在低—中含水階段(含水率小于40%)下降較快。目前水驅前沿在井中心附近,累積存水率均較低,可以通過增大注采比達到提高累積存水率的目的。
(1)油層厚度薄、避射高度低導致底水錐進位于油藏邊部的井靠近底水活躍區(qū)域,且邊部的油層厚度比較薄,射孔段靠近油水界面,避水高度過小,會造成高含水。
除部分井在油藏邊部的原因外,射孔厚度過大也是影響試采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射開全部油層,射厚5~8m)。后期調整了射孔厚度,一般只射開上部,厚度為3m左右,射開程度為40%~60%,嚴格控制了油層的射開程度后,有效地降低了油井初期含水。
綜上分析可知,當生產井的油層段下部具有一定底水,且無有效的隔/夾層阻擋時,采油井的含水率會隨著開采時間不斷延長而迅速上升。因此,對于油藏邊部靠近底水區(qū)域的生產井,需選擇合理的避水高度和射孔井段,以達到抑制底水錐進,控制含水速度的目的。
(2)隔/夾層分布對含水上升的影響。當生產井鉆遇隔/夾層,采油井的含水上升會受到一定的阻擋作用,底水錐進受到有效的抑制[6]。但是,受隔/夾層分布的影響,并非所有生產井會鉆遇。
部分井處于油藏邊部底水區(qū)域,隔/夾層厚度較薄甚至尖滅,油水層之間的層間隔層鉆遇率較低,因此這些地區(qū)封隔性差,多是底水上竄的高發(fā)區(qū)。典型井生產特征顯示,在投產后四個月的時間里含水率由3%迅速上升至90%,隨著時間的推移含水率居高不下,開采效果較差。
部分區(qū)域生產井周圍鉆遇隔層分布比較穩(wěn)定,厚度較大,封隔性能良好,因此對油水的滲流可以起到很好的遮擋和阻礙作用,因此可有效抑制注入水上竄,從而控制含水上升速度。處于油藏中部無底水區(qū)域的典型井生產特征顯示,投產至今含水率控制在10%以內,開采效果較好。
(3)生產井距離邊水近,邊水推進導致含水上升。含水最高的井位于油田構造邊緣,緊鄰邊水,并且底部儲層物性變差,且砂層底電性降低,具有含水特征。該井生產初期為低含水生產,隨著開采的進行,由于地層能量不足,日產油迅速降低,含水率快速上升,含水率上升至最大值98%。
從井的生產歷史看,油井生產初期含水程度低,且整個生產過程油井日產液量基本保持穩(wěn)定,說明油井具有較好的供液能力,地層能量比較充足。油井位于含油面積邊緣,緊鄰邊水分布區(qū)域,測井電性顯示油井具有底水特征,分析認為生產含水主要為邊水推進。由于水的粘度比油粘度小得多,流動性更好,因此邊水推進抑制了油的產出,使得油井日產油迅速下降。
(1)采油速度過快導致水竄。薄層邊底水油藏開發(fā)過程中需采用合理的采油速度,采油速度過快則易導致水竄或者注水前緣突進至采油井,進而導致油井含水程度上升,使得生產井開發(fā)效果變差。
部分井投產初期采油速度較高,采油速度遠高于合理值,由于采油速度過快,水驅前緣到達油井,造成油井含水快速上升,含水上升導致采油速度迅速遞減。因此,為了持久高效開發(fā),需控制生產井的采油速度。
(2)水井剖面吸水不均或管外竄。注水井管外竄或者剖面吸水不均,會使得注入水下竄至底水層,加強底水能量,造成底水錐進、油井含水上升。
某典型井投產初期生產動態(tài)比較好,初期含水率低于10%,但后期含水程度快速上升,產油量也隨之迅速遞減,目前含水率達到為90%。分析可知其相鄰注水井存在管外竄,吸水剖面不均勻,射孔段底部強吸水。受注水井的影響,此生產井含水迅速上升,開發(fā)效果受到嚴重影響。
(3)井距小、導致注入水單方向突進或水竄。水驅油藏開發(fā)實踐表明,開發(fā)過程中需保持適當?shù)木?,井距過大則井網控制程度低,不利于井間儲量的開采;井距過小則易引起注入水突破,使得生產井的開發(fā)效果變差。
某典型井生產初期效果較好,但是隨著距離其僅100的生產井轉為注水井,因為井距較小、距離太近,導致注入水直接竄至生產井而采出,此井生產迅速惡化,此井已經因高含水而關井。
(4)注采井網不完善。油藏中部井網比較完善,井網控制程度高。而油藏邊部由于井網不完善,部分生產井處于無注水井控制或注水受效差狀態(tài)。由于油藏邊部邊/地水比較活躍,若無有效的注入水控制地層壓力,易導致邊/底水推/錐進,從而影響相應井的開發(fā)效果。
從位于油藏邊部井的生產歷史來看,生產初期含水程度較低,生產效果較好,隨著開采的進行,含水程度逐步升高,同時日產油量日趨遞減,由于井網不完善導致注水受效差,無法有效抑制底水錐進,進而導致生產井含水程度逐步提高,開發(fā)效果變差。
體積波及系數(shù)的差異是導致井網密度影響最終采收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井網越密則影響程度越小,隨井網密度增加,體積波及系數(shù)隨著井網密度的增大而加大,進而提高最終出程度,然而,當井網密度高于一定數(shù)值時,采出程度的增加速度出現(xiàn)減緩趨勢,因此井網密度存在一合理范圍。
針對目前薄層邊底水油藏注水開發(fā)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評價了此類油藏的開發(fā)效果,并進一步分析了開發(fā)效果影響因素,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對策,得到以下結論和認識:
1)薄層邊底水油藏與國內外常見的厚油層狀底水油藏相比,不存在滿足開采需求的臨界產量,部分生產井投產初期變高含水,隨著時間推移,油藏很快進入中高含水期。
2)存在邊/底水、油層薄、無有效隔/夾層的井,含水上升快,產量遞減迅速,采出程度低,開發(fā)效果比較差;反之亦然。采油速度過大、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與相鄰注水井井距過小、井網控制程度低的生產井,易出現(xiàn)含水上升速度快,產量遞減迅速的問題。
3)井網密度存在一合理范圍,合理井網密度為12.4km2,目前井網密度8.0口/km2,因此,在目前井網條件下,存在加密井網提高采收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