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杜甫是我國唐代大詩人。然而,就是這位詩圣,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藥農(nóng)呢。
公元759年,杜甫由隴入蜀。他就和妻子、兒女一道在浣花溪畔造茅屋,辟藥圃,請友人覓求藥苗?!八帡l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边@就是當(dāng)時他為我們描繪的一派生機勃勃的藥圃景象。直至晚年,他在身患多種慢性疾病,身體日益衰弱的情況下,還不忘種花種藥。他在《小園》一詩中就寫道:“客病留因藥,春深買為花?!币饧促I下花園,既種花又種藥,花可觀賞,藥可治病。
對于怎樣種好藥,杜甫也深有研究。在秦州(今甘肅),他見太平寺的泉水特別清冽,適合灌溉藥圃,因而在《太平寺泉眼》詩中寫道:“何當(dāng)宅下流,馀潤通藥圃。三春濕黃精,一食生毛羽?!?/p>
至于寫采藥、制藥、賣藥的詩就更多了?!肚刂蓦s詩》中的“曬藥能無婦,應(yīng)門亦有兒”,反映了當(dāng)時杜甫的妻子、兒子也參與精制藥物了。另外,他還在詩中寫道:“水檻溫江口,茅堂石筍西。移船先主廟,洗藥浣花溪?!边@里的洗藥,也是藥物貯藏、炮制前的必要操作工序。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他曾三次賣藥行醫(yī)。詩人35歲至44歲時,在京都長安未中科舉,因此只好“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第二次是杜甫攜帶家小由洛陽回華州(今陜西渭南市),這時的賣藥生涯更苦了,到了“短衣數(shù)挽不掩脛”“男呻女吟四壁靜”的境地。杜甫第三次賣藥是在公元770年,杜甫在漁市上擺藥攤,維持一家生計,直到這年冬天死在長沙到岳陽的小船上。(摘自《健康咨詢報》 馬金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