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兒,盡人皆知,可是為什么稱“公主”?
據(jù)《春秋公羊傳》載:“天子嫁女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碧熳酉录夼畠簳r(shí),因天子貴為至尊,不能親自主婚,只能由同姓的諸侯主婚,諸侯國國君的爵位是“公”,“公”來主婚,故稱“公主”。
不過,春秋時(shí)期還沒有“公主”之稱,“公主”的稱謂是從戰(zhàn)國時(shí)期開始使用的?!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睉?zhàn)國時(shí)期魏國大臣公叔痤擔(dān)任國相,娶魏武侯的女兒為妻。凡娶國君之女都稱“尚”,尚者,上也,尊也。魏武侯的爵位為“侯”,按照禮制,“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不能稱“公主”,因此北宋高承在《事物紀(jì)原》一書中評價(jià)這件事說:“僭天子之女也。”即僭越使用天子之女的稱號。此時(shí)周王室的地位早已衰落,因此各諸侯國才敢于僭越,諸侯的女兒也可稱作“公主”了。
從漢代開始,“公主”只能用于皇帝的女兒。五代后蜀學(xué)者馬鑒的《續(xù)事始》中說:“自古天子之女未有封邑,至周中葉,天子嫁女于諸侯,天子至尊,不自主婚,使同姓諸侯主之,始謂之‘公主。漢制,天子女為公主,姊妹曰長公主,帝姑為大長公主。后漢諸王女封縣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姑母稱“大長公主”。漢代諸王的女兒則稱作“翁主”。(摘自《老年文匯報(bào)》 許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