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欽,梁林江,徐 浩,柳瑞瑞,鐘盛蘭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中醫(yī)肛腸科(上海 200434)
肛瘺是臨床常見的肛腸疾病,我國肛瘺的發(fā)病率占肛門直腸疾病的1.67%~3.60%[1]。手術是治療肛瘺的主要手段,但部分患者預后不佳,原因主要有術前病灶評估不準確、手術方式選擇不恰當、病情特殊等[2]。復雜性肛瘺是治療難度較高的肛瘺類型,相較于單純性肛瘺,其病變涉及的肛門括約肌范圍較大,手術風險及復發(fā)率較高,術中需精確判斷瘺管的走行并注意肛門功能的保護[3]。中醫(yī)學認為,肛瘺為濕熱余毒不盡、蘊結不散,血行不暢所致。中醫(yī)古籍對其治療多有記載,如明代就有以藥線探穿瘺管治療高位肛瘺的記載,《外科圖說》亦有采用探肛筒、過肛針、彎刀治療肛瘺的記載,但通過掛線緩慢切開管道仍然是最傳統(tǒng)的肛瘺治療方法[4-5]。
梁林江主任是上海市著名中醫(yī)痔科專家,師從林之夏先生,為林氏痔科第五代傳人,現(xiàn)為上海市基層名老中醫(y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林氏痔科傳統(tǒng)痔瘺治療術”為上海市虹口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其改單純掛線為藥線掛線,借助九一丹的腐蝕作用加速切開管道,可明顯縮短掛線時間[6]。梁主任從事中醫(yī)肛腸疾病臨床工作多年,在堅持中醫(yī)特色的同時博采眾家所長,在“林氏痔科傳統(tǒng)痔瘺治療術”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手術理念,采用掛線、過橋、截斷、切開等方式治療復雜性肛瘺,頗具特色。現(xiàn)將梁主任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經(jīng)驗總結介紹如下。
肛瘺的治療原則是破壞內口、去除瘺管并盡可能地保留肛門括約肌,因此術前定位內口、明確主管與支管的走行、判斷管道與括約肌的關系都相當重要,尤其是對于高位復雜性肛瘺而言[7]。
1.1 看外口,辨病情 外口是肛瘺的外在表現(xiàn),可通過觀察外口形態(tài)、位置、數(shù)量辨別病情。
外口高突、結締組織增生明顯,提示發(fā)病時間較長,且有反復發(fā)作病史;外口凹陷,提示肛瘺的初發(fā)病灶埋藏較深,存在支管且范圍較廣。
外口距離肛門較近,提示管道較淺,但仍需仔細探查深部管道,以明確隱藏支管的情況;外口位于肛門后半圈,內口多在肛內后正中點位處;外口在肛門前半圈,內口的位置多與外口相對應;外口位于肛門兩側,要考慮范圍較大的馬蹄型肛瘺可能。
若有多個外口,則需分辨管道為獨立存在還是互相貫通。
上述判斷方法與經(jīng)典的所羅門定律[8]基本吻合,準確率較高。
1.2 探管道,摸硬結 肛周觸診時若觸及明顯的條索狀硬結向肛內走行,提示管道較淺;若條索狀硬結較為隱蔽,不易觸及,提示管道走行深陷,涉及括約肌位置較高,病情復雜。
肛內指診時若在齒線處觸及小硬結或凹陷,則可大致判斷內口位置;若觸及直腸環(huán)硬化,或在直腸內觸及硬結,提示瘺管范圍較深、較廣,炎癥反應明顯,病情復雜;若直腸內硬結按之有中空虛陷感,提示管道隱藏較深,肛瘺容易復發(fā)。
肛周核磁共振(MRI)檢查能明確內口位置、瘺管走行以及與括約肌之間的關系,是臨床常用的肛瘺輔助診斷技術[9],與肛周觸診、肛內指診結合使用,可以進一步提升術前評估的準確性。
復雜性肛瘺的治療難點在于切除與保留之間的平衡。梁主任在“林氏痔科傳統(tǒng)痔瘺治療術”的基礎上,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靈活選用掛線、過橋、截斷、切開等手術方式,旨在切除病灶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肛門組織及功能,具有一定的特色。
2.1 管道切開 適用于低位肛瘺的治療。以探針自外口沿管道探入,用另一手示指伸入肛內,在與探針頭垂直的角度觸摸管道,尋覓內口。若內口較大,探針探入沒有阻力,則可直接穿通至肛門內;若內口較細小,則用示指與探針尋找黏膜最薄弱處,探針稍用力頂穿黏膜,穿入肛內。穿通管道后,沿探針用手術刀或電刀直接切開管道,切開時無需完全切除管壁,以免加深創(chuàng)面。懷疑存在支管者,可用探針進一步在創(chuàng)面處探查,發(fā)現(xiàn)有空腔、竇道或支管時可用上述方法一并切開。管道切開后,修剪切口內外兩端及創(chuàng)面邊緣,均以平坦無凹陷為度。
2.2 管道掛線 通過掛線緩慢切開管道是最傳統(tǒng)的肛瘺治療方法。先用球頭銀絲自外口探通瘺管,法同探針,穿入內口后,銀絲的球頭端用另一手示指由內口自肛內勾出肛門。在球頭端將藥線結扎固定,再緩慢通過內口送回瘺管,將銀絲從外口緩緩退出,繼而將藥線從肛內穿引出外口,將線收緊成圈后打結,余線剪去時保留適當長度,便于術后換藥。術后隨訪時若發(fā)現(xiàn)掛線松弛,則再次收緊打結。病灶范圍較大、瘺管較深者,掛線時間可適當延長,也可用雙股藥線同時穿掛,一股松掛,一股緊掛,緊線起切割作用,松線留置備用。
2.3 分次緊線 復雜性肛瘺常需切斷兩處以上括約肌,以徹底清除病灶。管道較淺、范圍較小者可以同時切開,若管道深而廣、涉及括約肌范圍較大,則采用分次緊線的方法,分期進行手術。首次手術時先切開一處管道和括約肌,其他管道掛線而不緊線。待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過半、肉芽組織生長良好時,再采用緊線的方法處理其他管道和括約肌,以此代替手術刀直接切開。掛線而不緊線,意在保護肛門功能,同時防止管口閉合、管道阻塞,并為下次手術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2.4 過橋 若肛瘺管道涉及肌層較多,在肛門周圍走行過長,則需用過橋的方法將管腔兩端切開,中段管道或空腔不予切開,用九一丹藥線或棉條對穿后放置引流,如此可起到蝕管祛腐的作用。術后定期更換藥線或棉條,待管道腐肉清除后,改用生肌收斂藥外用收口[10]。
相較于切開術式,這種方法更加安全,對肛門的損傷也更小。如馬蹄型肛瘺,其管道穿越肛尾韌帶,運用此法不僅可以避免切斷韌帶,還能將其作為“橋”,從而保護肛門外觀,避免造成肛門移位、排便障礙或損傷尿道及前陰組織。
2.5 截斷 對于走行彎曲、無潛在支管存在的復雜性肛瘺患者,可在管道由肛外向肛內走行之轉折處造一外口,將其截為兩段。造口至內口段管道切開,或配合掛線,以截斷病根;殘留的外口段以九一丹棉條插入蝕管祛腐,后期用生肌藥收口。
以半馬蹄型肛瘺為例,此法既能避免因全部管道切開造成肛緣內陷、肛門變形,又能減輕術后疼痛、縮短住院時間[11]。馬蹄型肛瘺也可用此方法,切開中間通肛門內口的管道(即主管),兩側管道則予插藥治療。
3.1 創(chuàng)面用藥 術后早期換藥時,創(chuàng)面可用具有拔毒祛腐功效的外用散劑,常用九一丹(含紅升丹、煅石膏等),取其腐蝕管壁、拔毒生新之用[12];若創(chuàng)面滲液較多,則可選用具有收澀斂干作用的膏劑,如玉糊漿(含石灰水、麻油等),燥濕收斂、止血散瘀,以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13]。
在后期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中,可選用活血生肌類散劑,如生肌散(含爐甘石、朱砂、輕粉、冰片等),清熱解毒、活血生肌,以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防止肉芽過度增生[14]。
3.2 內服方藥 若肛瘺部位腫痛明顯,流膿較多,則采用具有清熱解毒、透膿消腫功效的中藥湯劑內服,常用經(jīng)驗方(術后清熱方)由金銀花9 g、連翹9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9 g、牡丹皮9 g、皂角刺9 g、地黃15 g等藥物組成,有助于減輕手術創(chuàng)面紅腫滲液。
若肛瘺局部癥狀不明顯,則采用具有補益氣血、理氣健脾功效的中藥湯劑內服,常用經(jīng)驗方(術后調補方)由炙黃芪18 g、黨參15 g、炒白芍15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當歸15 g、川芎9 g、地黃15 g、熟地黃15 g、制何首烏15 g等藥物組成,有助于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
3.3 坐浴用藥 梅石熏洗方是梁主任在洗痔方(《本草匯言》)的基礎上研制的熏洗經(jīng)驗方,由烏梅30 g、石榴皮15 g、皂角刺15 g、黃連9 g、苦參15 g、五倍子15 g、赤芍12 g、牡丹皮12 g、紅花9 g 等藥物組成。方中烏梅、石榴皮酸斂收澀、消腫止痛,皂角刺消腫脫毒,配以黃連、苦參、赤芍、五倍子、牡丹皮、紅花等清熱燥濕、涼血祛瘀,可有效減輕術后創(chuàng)面的水腫、疼痛。每日坐浴熏洗持續(xù)至創(chuàng)面痊愈,同時可配合微波、紅光照射等理療手段[15]。
4.1 手術時機要恰當 不同手術時機的選擇會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16-17]。肛瘺治療宜早不宜遲,但對于部分管道不明顯、發(fā)作間歇長的患者不宜匆忙手術,以免造成假道或過度手術。
如遇需要分次處理的復雜性肛瘺,兩次手術的間隔時間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若指診時管道清晰、引流通暢,則管道成形后即可手術;若管道走向不清,暫時閉合不發(fā),或時有發(fā)作,癥狀輕微,保守治療可控制癥狀,則可適當延長二次手術的間隔時間,待肛瘺局部腫痛癥狀明顯,或引流不暢時,再行手術。
梁主任常言,復雜性肛瘺的治療猶如排兵布陣,當全盤考慮,有攻有守,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時機是治療成功的前提,前期手術的成功可為后期手術治療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4.2 掛線方法要靈活 梁主任對復雜性肛瘺的治療追求穩(wěn)中求效,因此多用掛線處理管道復雜的病例,且掛線方法因人而異,靈活多變。
若管道穿越肛管直腸環(huán),則使用橡皮筋掛線,借助橡皮筋的自行收縮力緩慢鈍性切割;若管道外部切除后創(chuàng)面較大,肛內部分不宜一同切開,則使用絲線松掛,此法不僅能標記管道,還能促進引流,待外部創(chuàng)面范圍縮小后再予緊線處理;若管道未完全跨越直腸環(huán),但涉及的肌肉層較多,則使用絲線緊線掛線進行切割,此法可避免一次性切開導致的肌肉回縮、肛門失禁,同時還能減少出血。
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探尋管道走向時手法應輕柔,以免造成人為假道。管道基底部疏松者,不能過度搔刮,以免出血過多,影響術中操作。
4.3 術后換藥要重視 治療復雜性肛瘺時除了掌握手術時機、選擇合適的掛線方法,術后換藥同樣重要[18]。換藥時手法要輕柔,創(chuàng)面清潔應徹底,尤其是深部管道未完全切開的創(chuàng)面,須探底擦拭,以免因引流不暢而影響愈合時間或假性愈合后復發(fā)。存在掛線時,可用鑷子提起皮筋或絲線,以便徹底清潔創(chuàng)面;指診檢查時要了解掛線松緊,及時緊線。若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過度增生,隆起于創(chuàng)面平面,則應及時修剪平整。如此,才能保證治療效果。
傅某,男,62歲。初診日期:2021年7月27日。
主訴:肛旁硬結不適伴溢液2 個月?;颊? 個月前因肛周膿腫行切開引流術,術后癥情好轉,疼痛減輕。近1 個月來肛旁硬結仍存在,肛周分泌液較多,為求進一步診治至梁主任門診就診。刻下:肛旁硬結,時有溢液,偶有便紙少量帶血;大便每日一行,小便暢,胃納可,夜寐安。??茩z查(截石位):3 點位距肛緣3 cm 處見開放外口1 個,按壓見少量膿液,指診肛旁2~5 點位均觸及硬結,肛內6 點位齒線處觸及凹陷;肛門括約肌收縮功能正常,直腸內未觸及異常腫塊。肛周增強MRI提示:肛門左旁肛瘺伴感染,肛管6點位見內口;左側臀大肌邊緣少許炎癥改變。
西醫(yī)診斷:復雜性肛瘺(半馬蹄型);中醫(yī)診斷:肛漏;辨證:濕熱下注。完善術前檢查后,于神經(jīng)阻滯麻醉下行復雜性肛瘺切開掛線術。
手術過程:患者取右側臥位,屈膝,暴露臀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手術刀切開外口,探針探查顯示管腔較大;自外口繼續(xù)向前后兩側切開表皮及瘺管壁,暴露管腔后用探針仔細探查支管走行,于5點位管壁腐肉組織中探及管道穿越括約肌,進入肛內;掛鉤定位內口位置后,探針自6 點位肛隱窩處探出,沿探針切開瘺管外側的肛緣皮膚及部分淺部外括約肌。考慮患者瘺管跨越括約肌范圍較大,故采用管道掛線方法治療,以槽針代替探針定位管道,用球頭銀絲穿引皮筋、九一丹藥線各1 根自切口穿入肛內,皮筋適當扎緊,藥線松弛掛線;剪除管腔腐肉,并修剪創(chuàng)面及切口邊緣,使創(chuàng)面自肛內向外平整無凹陷;徹底止血后,用九一丹藥棉填塞壓迫創(chuàng)面包扎固定。創(chuàng)面大小約5 cm×7 cm。
術后創(chuàng)面換藥:術后1~6 d,創(chuàng)面分泌液較多,予玉糊漿藥棉蘸取少量九一丹換藥,每日2次梅石熏洗方坐浴熏洗創(chuàng)面;術后7~16 d,創(chuàng)面滲液減少,創(chuàng)面邊緣有白色新生皮膚組織,創(chuàng)面內見新生肉芽組織生長,改用生肌散配合藥棉壓迫創(chuàng)面,收斂生??;術后17 d,創(chuàng)面明顯縮小,肛內掛線位置下移,掛線組織范圍縮小,當天于局麻下將掛線處剩余瘺管組織自肛內切開,修剪創(chuàng)面平整,術后繼續(xù)予生肌散外用換藥,中藥坐浴,觀察1 d 后出院,門診隨訪換藥;術后45 d,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肛門功能正常,未遺留排便失禁。
術后內服用藥:術后1~6 d,辨證為濕熱下注,治以清熱利濕、透膿消腫,予術后清熱方加減。處方:金銀花9 g,連翹9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9 g,牡丹皮9 g,皂角刺9 g,地黃15 g,薏苡仁15 g,黃芩9 g,黃柏9 g,澤瀉9 g,甘草9 g。每日1劑,水煎服。
術后7 d,創(chuàng)面滲液減少,改用術后調補方補益氣血、理氣健脾。處方:炙黃芪18 g,黨參15 g,炒白芍15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當歸15 g,川芎9 g,地黃15 g,熟地黃15 g,制何首烏15 g,枸杞子15 g,陳皮6 g,大棗9 g,炙甘草9 g。每日1劑,水煎服。
按本案患者被診斷為半馬蹄型肛瘺,瘺管波及肛門左半圈,且內口穿越括約肌位置較高。雖然其肛旁病變范圍較大,但括約肌外側的管腔切開尚不至于影響肛門收縮功能,故梁主任選擇適當切開管腔,充分暴露感染病灶,使引流通暢,如此不僅有助于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還能避免因病灶殘留導致復發(fā)。經(jīng)探查,患者6點位內口處管道跨越括約肌位置較深,不可一次性切開,故梁主任采用掛線療法緩慢切割以保護括約肌,同時使深部感染充分引流以縮小感染范圍。本案中,梁主任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制定手術方案,采用管道截斷結合掛線術進行治療,在處理病灶的同時兼顧保護肛門功能,術后配合創(chuàng)面換藥、中藥坐浴及湯劑內服,取得良效。
梁主任在治療復雜性肛瘺時強調保護肛門功能,提出隨證應變、因人而異的治療策略,并注重術前病情評估及對治療時機的把握。如此,才能提高復雜性肛瘺的治愈率,避免肛門變形、肛門失禁等后遺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