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榮軍
聽久了“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廣告語,終于在一個深秋的周末,到了河北的南端,河北、山西、河南、山東4 省交界處的邯鄲。
“邯鄲”兩個字,專用于地名和出自邯鄲的成語——邯鄲學(xué)步。除此,無法表形表意。兩個字分開,亦是如此??梢哉f,邯鄲是專屬一個地名的兩個字。
到了邯鄲,聽到最多的兩句話,一句是:“邯鄲,三千年不變的名字,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绷硪痪涫牵骸昂?,紅色旅游之地?!倍遥猜牭竭@兩句話時,總感到話中透著些許的歷史悠長、文化厚重和地域自豪,透著一代人對這種悠長、厚重和自豪的尊重與愛護。
邯鄲的歷史悠長,可以從神話傳說中的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說起。位于中皇山陡壁上、僅靠九根鐵鏈固定支撐的媧皇宮,始建于北齊(550—577)時代。在媧皇宮腳下,一尊女媧石雕像亭亭玉立,一面石壁上篆刻著6 個大字:“人從這里起源?!笨粗@一切,一個神話傳說,似乎一下子變成了真實的故事。
邯鄲市胡服騎射雕塑
穿越歷史的煙云,從春秋戰(zhàn)國說起,邯鄲就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是當(dāng)時中原地區(qū)最大的城市之一。趙國在此開國、興盛、衰落,演繹和發(fā)生了諸如“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胡服騎射”“完璧歸趙”的故事。吞六合、平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設(shè)郡縣、行官僚制度,一舉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就生于斯、長于斯?,F(xiàn)立于邯鄲市中心的武靈叢臺,肇始于趙武靈王時期(前325—前299),傳說是趙武靈王閱兵和觀看軍隊演練、娛樂表演之地。到過邯鄲的李白詩曰:“醉騎白花馬,西走邯鄲城……歌酣易水動,鼓震叢臺傾?!痹鴥缮衔潇`叢臺的乾隆皇帝,也為此賦詩兩首,其中有句:“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睅捉?jīng)風(fēng)霜戰(zhàn)火,武靈叢臺依舊是那個武靈叢臺。
不僅如此,集古城、水城、太極城之名于一身的廣府,古城的宏闊、城墻的高聳、藏兵洞的奧秘、環(huán)城水系的充沛,讓人流連。建于隋末,至今保存完好,稱之為趙州橋姊妹橋的弘濟橋,橋墩上的斑駁,橋身上或深或淺的歷史烙印,無不記載著朝代的興衰,人事的更替。當(dāng)然,如要探尋三國曹魏時期的鄴城“三臺”“建安七子”風(fēng)采,只能訴諸史書了。
萬物靜觀皆自得。到邯鄲,徜徉在古城、古塔、古遺址等諸多的歷史遺跡,可以讀有字的歷史,也可以讀無字的歷史,仿佛歷史就在眼前。一段段歷史的演變,一個個歷史人物的成敗,似乎可以再現(xiàn)。冷酷的歷史,儼然可以鮮活起來。
人以文傳,文以人傳。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一方人,一方水土在養(yǎng)活一方人的同時,往往形成一方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梆B(yǎng)”包含物質(zhì)上的養(yǎng)育,也包括精神文化上的滋養(yǎng)。歷經(jīng)三千年的沉淀與演變,邯鄲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就是“成語之鄉(xiāng)”。
成語的形成,無非源自于神話傳說、民間寓言,或者從歷史事件、人物故事中演化而來。邯鄲三千年的歷史,傳說多、故事多、典故多,自然成就了邯鄲“成語之鄉(xiāng)”的地位。據(jù)專家考證,有1584 條成語典故,出自于邯鄲或與邯鄲相關(guān)聯(lián)??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人們行文和交談中,信手拈來、脫口而出的成語典故,往往都有邯鄲的基因或元素。
——比喻一個人只知道一味地模仿別人,忘了自己的所長和根本,最后畫虎不成反類犬,這就是“邯鄲學(xué)步”。
——不懼權(quán)貴,對歷史負責(zé),秉筆直書,不置一妄言妄語,這就是“董狐直筆”。
——和衷共濟,相忍為國的藺相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改之的廉頗,這就是“負荊請罪”。
——作為平原君趙勝門客,危難時刻挺身而出,面折廷爭,不辱使命,這就是“毛遂自薦”。
——主觀教條,剛愎自用,尚清談而不知結(jié)合實際靈活運用,最終慘死陣前的趙括,這就是“紙上談兵”。
茹古涵今,滋蘭樹蕙。如同老北京都能唱幾句“二黃”一樣,在邯鄲與人交談時,你會感到長期文化浸潤的結(jié)果,邯鄲人都能講上幾個成語故事和典故。
武靈叢臺,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qū)中華大街西側(cè)的叢臺公園中心處,為園內(nèi)的主體建筑,是趙國邯鄲古城中的一組重要建筑群,亦是邯鄲古城的象征
陜西、河北、山西等地,有多處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革命老區(qū)。而邯鄲市的涉縣,則是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 師戰(zhàn)斗、生活過6 年的地方,是太行抗日根據(jù)地的中心、晉冀魯豫邊區(qū)首府所在地。在這里,有“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壯舉。從這里,走出了新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shè)計師鄧小平,共和國的劉伯承、徐向前兩位元帥,陳賡等3 位大將,18 位上將,48 位中將,295 位少將。
面臨清漳河、依山就勢而居的赤岸村,因其村西高岸處有一道紅土嶺而得名。因地勢,也許也因“赤岸”之名,赤岸村將129 師司令部擁入懷抱。129 師司令部舊址、劉鄧故居、作戰(zhàn)室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舊址等,就散布在有冀南民居風(fēng)格的四合院里。
因懷念這片熱土,在鄧小平將原廟坡山改名為“將軍嶺”的地方,安放著劉伯承、徐向前、黃鎮(zhèn)、李達等將帥的靈骨。為保留并延續(xù)紅色文脈,當(dāng)?shù)卦诖私ǔ闪顺喟豆珗@,集中展示革命前輩、129 師不朽的功勛和紅色革命精神,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基地。
歲月嬗變,時光不老。揆諸歷史,回歸當(dāng)下,縱貫邯鄲三千年,歷史遺存、成語典故、文化傳承、紅色資源,雖然類型不同,但共情共處,共生共榮。在邯鄲,在漫長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脈相承,融為一體,令人自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