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雯,尹園緣,劉 穎,鄒巍瑩,程 揚,詹 敏,余 煉,賓東華,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肛瘺(anal fistula)是位于肛周皮膚和直腸之間的一個異常通道,由內口、瘺管、外口組成[1]。肛瘺占所有肛腸疾病的8%~25%,常見于中青年男性[2]。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肛周疼痛,肛周硬結,肛瘺外口持續(xù)性或間斷性流膿性及血性、黏液性分泌物,肛周皮膚瘙癢等[3]。肛瘺治愈率最高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包括瘺管的開放和切除,但手術治療只是第一步,術后創(chuàng)面的愈合尤為關鍵[4]。中醫(yī)藥在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的治療中發(fā)揮了強大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緩解術后傷口疼痛,還能加快促進創(chuàng)面的愈合,縮短病程[5]。象皮生肌膏出自張山雷《瘍科綱要》,是由象皮、鱉甲、生地黃、當歸、爐甘石、血余炭、生石膏等藥材制成的藥膏,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活血消腫止痛、斂瘡去腐生肌等功效[6]。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對原方藥物及藥量進行化裁,并改進制膏工藝,將其制作成膏劑用于臨床。研究[7]表明,象皮生肌膏能促進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恢復,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但目前對其與炎癥反應相關的機制仍未完全明確。因此,研究象皮生肌膏作用于創(chuàng)面、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的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現(xiàn)代網絡藥理學研究表明,炎癥反應在造成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修復緩慢中至關重要[8]。白介素-6(IL-6)是具有代表性的炎癥細胞因子,Janus激酶(JAK2)/信號傳導及轉錄激活因子3(STAT3)信號通路是一條重要的炎癥反應信號通路[9],且IL-6能作用于JAK2/STAT3 信號通路并產生連鎖反應。JAK2/STAT3信號通路相關蛋白[糖蛋白130(gp130)、磷酸化JAK2(p-JAK2)、JAK2、磷酸化STAT3(p-STAT3)、STAT3]可在肛瘺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可表達。本實驗通過研究JAK2/STAT3信號通路在肛瘺術后大鼠模型中的影響,探討象皮生肌膏在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炎癥反應中的作用機制,旨在為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恢復的臨床指導用藥提供進一步的依據。
1.1 實驗動物 36只SPF級健康成年的SD大鼠(湖南斯萊克景達實驗動物有限公司提供),動物生產許可號:SCXK(湘)2019-0004。雌雄各半,體質量210~250 g。動物飼養(yǎng)于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實驗中心,溫度20~25 ℃,濕度50%~70%,12 h/12 h明暗光照。所有操作均遵循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動物倫理委員會標準,倫理號:ZYFY20220225-01。
1.2 主要藥物及試劑 象皮生肌膏(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制劑室制備,湘藥制字Z20070276,藥品批次:20211212,組成:象皮、當歸、生地黃、爐甘石、血余炭、生石膏等);凡士林(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制劑研究室制備)。蘇木素-伊紅染色液(廣州維格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211217);中性樹膠(中國上海標本模型廠,批號:20220802);二甲苯(批號:1919BA1016)、RIPA裂解液(強)(批號:111522230104)、BCA蛋白定量試劑盒(批號:111622230120)均購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PVDF膜(美國Merck Millipore,批號:R1KB43735);磷酸化gp130抗體[賽信通(上海)生物試劑有限公司CST,批號:20220218];IL-6抗體(批號:20220307)、JAK2抗體(批號:20220425)、p-JAK2抗體(批號:20220316)、STAT3抗體(批號:20220215)、p-STAT3抗體(批號:20220310)均購自湖南艾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erfect Start Green qPCR SuperMix(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Q51224);DEPC水(德國Sigma公司,批號:G511BA0019);RNase inhibitor(批號:01031869)、dNTPs(批號:962220F14W04)、Revert Aid Reverse Transcriptase(批號:91254552)均購自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
1.3 主要儀器 顯微鏡(德國萊卡公司,型號:DM2000 LED);電泳儀電源(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DYY-7C);雙垂直電泳儀(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DYCZ-24DN);快速轉膜儀(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eBlotTML1);酶標儀(美國伯騰儀器有限公司,型號:ELX800);化學發(fā)光儀(上海勤翔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型號:ClinxChemiScope 6000);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美國應用生物系統(tǒng)公司,型號:Q1);超微量核酸分析儀(杭州奧盛儀器有限公司,型號:Nano-200)。
2.1 分組與造模 參照付小兵等[10]制定的肛瘺術后造模法并加以改進,將36只SD大鼠于實驗室適應性喂養(yǎng)1周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象皮生肌膏組、凡士林組、假手術組和模型組,每組9只。稱量每只大鼠體質量,用2%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4 mg/100 g),約5 min后麻醉成功。大鼠肛門部備皮后,用0.1%絡合碘消毒備皮區(qū)域,再用50 mL注射針頭從肛門插入,于肛門左側(截石位3點)約1 cm處穿出,接著用約10 cm鋼絲沿孔徑穿入,擰緊鋼絲固定,以上操作結束后大鼠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不良反應,大鼠肛瘺模型造模成功。觀察30 d后,用2%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4 mg/100 g),沿鋼絲行瘺管切除術(假手術組除外),取瘺管下組織,術后棉球加壓止血,大鼠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不良反應。
2.2 實驗給藥 模型組:每日于創(chuàng)面滴0.2 mL生理鹽水,再覆蓋無菌紗布固定,2次/d,連續(xù)滴液10 d。象皮生肌膏組:用約2 g象皮生肌膏做成的油紗條覆蓋創(chuàng)面,再覆蓋無菌紗布固定。換藥2次/d,連續(xù)換藥10 d。凡士林組:用約2 g凡士林膏做成的油紗條覆蓋創(chuàng)面,再覆蓋無菌紗布固定。換藥2次/d,連續(xù)換藥10 d。以上3組在用藥前均使用生理鹽水對創(chuàng)面進行清洗,再使用碘伏消毒創(chuàng)面,將肛門部殘留糞便及壞死性分泌物清理干凈后再用藥治療。假手術組未行瘺管切除術,不用給藥治療。
2.3 取材 給藥第5、10天,按照隨機數字表法于各實驗組大鼠選6只,取肛瘺術后同一側創(chuàng)面的同一部位約150 mg肉芽組織標本(假手術組取瘺管下正常肉芽組織標本),放入-80 ℃冰箱保存,或4%多聚甲醛固定保存。
2.4 觀察指標
2.4.1 大鼠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率 給藥第3、5、7、10天,在大鼠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用0.25 cm×0.25 cm的無菌透明方格紙(愛孚貼)測量局部創(chuàng)面組織面積并記錄,并與給藥第0天時創(chuàng)面面積進行比較,獲得各組的動態(tài)創(chuàng)面愈合率。計算公式為:創(chuàng)面愈合率(%)=(第0天創(chuàng)面面積-未愈合創(chuàng)面面積)/第0天創(chuàng)面面積×100%。
2.4.2 大鼠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形態(tài) 采用HE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觀察各組大鼠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形態(tài)。將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固定于4%多聚甲醛,進行梯度脫水并包埋,切成約5 μm切片。蘇木素染色液染5 min,自來水沖洗,分色液進行分化,再用自來水沖洗并反藍切片。放入乙醇中梯度脫水,伊紅染色5 min,最后中性樹膠封片并觀察。
2.4.3 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相對表達量 采用RT-qPCR法測定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相對表達量。向細胞或組織樣本中加入500μL Trizol,向加有Trizol的1.5mL EP管中加入100μL氯仿,震蕩混勻后,靜置5 min,在12 000 r/min(離心半徑為8.6 cm),4 ℃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8.6 cm)。從離心機中取出1.5 mL EP管,再將上層無色透明的水相層吸入到另一干凈的1.5 m LEP管中。樣品分為3層,RNA位于上層水相中。加入等體積的異丙醇,上下輕輕顛倒混勻之后,靜置10 min,再12 000 r/min(離心半徑為8.6 cm),4 ℃離心10 min。離心之后在EP管壁或管底有膠狀沉淀出現(xiàn),為RNA。棄去上清,用1 mL 75%乙醇對RNA沉淀進行洗滌,7 000 r/min,4 ℃離心5 min(離心半徑為8.6 cm),將上清去除干凈。室溫靜置干燥,干燥10 min。所有EP管中加入25 μL的DEPC H2O,用槍頭吹打幾次,使RNA充分溶解,-80 ℃保存。在95 ℃反應45 s,95 ℃變性15 s,60 ℃退火40 s,進行45個循環(huán)。每組進行3次測定,取3次的平均值,圖像分析儀掃描凝膠密度,采用2-△△CT法計算mRNA表達水平。RT-qPCR引物序列見表1。
表1 實驗所用引物序列
2.4.4 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IL-6、gp130、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相對表達量 采用蛋白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ting)檢測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蛋白表達水平。每組大鼠取40~60 mg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提取總蛋白,BCA法定量蛋白濃度,然后進行電泳、電轉,將PVDF膜完全浸在5% milk-PBST或5% BSA-PBST中,室溫輕搖1 h,加入5% BSA-PBST稀釋后的一抗(1∶1 000),4 ℃孵育過夜,加入用PBST稀釋后的二抗(1∶5 000),室溫搖床孵育1 h,再進行PBST洗膜5次,每次6 min,加入ECLA和B液按體積1∶1混合后均勻滴在膜上,曝光成像,觀察IL-6、gp130、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達的灰度值,用ImageJ軟件分析灰度值,計算灰度系數比。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以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 3組大鼠行瘺管切除術后分別給以每組相應藥物創(chuàng)面換藥。給藥第3天,3組大鼠創(chuàng)面面積較大,無紅腫,有少量分泌物滲出。給藥第5、7、10天,象皮生肌膏組創(chuàng)面面積縮小明顯,新生肉芽生長較快;模型組及凡士林組大鼠創(chuàng)面減少面積小于同時間點象皮生肌膏組。給藥第10天,象皮生肌膏組大鼠大部分創(chuàng)面愈合,創(chuàng)面四周邊緣被毛覆蓋;凡士林組和模型組大鼠創(chuàng)面未完全愈合,創(chuàng)面四周邊緣被毛覆蓋較少。象皮生肌膏組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短,效果好。(見圖1)
圖1 各組大鼠不同時間段創(chuàng)面情況圖
3.2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率比較 給藥第3天,模型組、凡士林組和象皮生肌膏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給藥第5、7、10天,象皮生肌膏組、凡士林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給藥第5、7、10天,象皮生肌膏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率高于凡士林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所有大鼠不同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即存在時間效應;3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率總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即存在分組效應;時間與組別存在交互效應(P<0.01),即各組大鼠給藥前后創(chuàng)面愈合率上升幅度不一致。(見表2、圖2)結果表明象皮生肌膏組和凡士林組主要在創(chuàng)面恢復的中、后期產生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象皮生肌膏療效更好。
圖2 創(chuàng)面愈合率的交互效應輪廓圖
表2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率比較 (,%)
表2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率比較 (,%)
注:F時間主效應=806.038,P時間主效應=0.000;F組別主效應=382.485,P組別主效應=0.000;F交互效應=50.567,P交互效應=0.000。與模型組比較,bP<0.05;與凡士林組比較,cP<0.05。
?
3.3 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病理學 HE染色結果顯示,象皮生肌膏組大鼠創(chuàng)面基本修復,成纖維細胞致密排列,少量炎癥細胞浸潤,血管豐富,組織結構完整,未見充血、水腫、糜爛等變化;凡士林組大鼠創(chuàng)面受損修復較差,血管有擴張出血,較多炎癥細胞浸潤,炎癥反應明顯,有新生肉芽組織;模型組大鼠創(chuàng)面表層出現(xiàn)明顯出血及壞死,組織高度水腫,伴大量炎癥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分布散亂稀疏,未見新生毛細血管。與模型組比較,象皮生肌膏組和凡士林組炎癥細胞浸潤明顯減少,成纖維細胞成熟且分布整齊,膠原纖維致密且排列整齊,可見新生毛細血管分布,創(chuàng)面修復較完整。(見圖3)
圖3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病理圖 (HE,×200)
3.4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 象皮生肌膏組、凡士林組、模型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相對表達量高于假手術組(P<0.05);象皮生肌膏組、凡士林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相對表達量低于模型組(P<0.05);象皮生肌膏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相對表達量低于凡士林組(P<0.05)。(見圖4~5、表3)
圖4 熒光定量RT-PCR 檢測IL-6、JAK2、STAT3 的動力學曲線
圖5 熒光定量RT-PCR 檢測IL-6、JAK2、STAT3 的融解曲線
表3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 相對表達量比較 ()
表3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 相對表達量比較 ()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aP<0.05;與模型組比較,bP<0.05;與凡士林組比較,cP<0.05。
?
3.5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蛋白相對表達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比較 給藥第5、10天,象皮生肌膏組、凡士林組、模型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蛋白相對表達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高于假手術組(P<0.05);象皮生肌膏組、凡士林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蛋白相對表達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低于模型組(P<0.05);象皮生肌膏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蛋白相對表達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水平低于凡士林組(P<0.05)。給藥第10天,象皮生肌膏組、凡士林組、模型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蛋白相對表達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低于給藥第5天(P<0.05)。(見圖6~7、表4)表明象皮生肌膏可以抑制肛瘺術后大鼠模型JAK2/STAT3信號通路的異常激活。
圖6 給藥第5 天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p-JAK2、JAK2、p-STAT3、STAT3 蛋白表達Western blotting 圖
圖7 給藥第10 天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p-JAK2、JAK2、p-STAT3、STAT3 蛋白表達Western blotting 圖
表4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 蛋白相對表達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 比較 ()
表4 各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 蛋白相對表達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 比較 ()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aP<0.05;與模型組比較,bP<0.05;與凡士林組比較,cP<0.05;與給藥第5天比較,dP<0.05。
?
肛瘺最終獲得根治的方案是個體化的手術治療[11]。肛瘺發(fā)病部位為潮濕、有菌部位,且術后傷口創(chuàng)面通常是開放的。糞便、腸道細菌及一些物理因素導致術后傷口疼痛劇烈,愈合時間長,病程緩慢。因此手術后的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是疾病痊愈的重要標志[12]。與其他手術傷口類似,肛瘺手術后的傷口愈合也可分為3個階段,即炎癥滲出物期、纖維組織增生期和瘢痕面愈合期。在第一階段,白細胞產生了各種炎癥因子;在第二階段,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參與血管生成和纖維增殖,誘導傷口處產生肉芽組織;在第三階段,細胞外基質經歷重組、降解和再合成,肉芽組織中的水分和血管減少,瘢痕組織形成[13]。在這些過程中,各種細胞因子起著重要作用,包括生長因子、炎癥因子和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等。炎癥反應和血運是影響創(chuàng)面愈合的重要原因[14]。有針對性地干預可以有效緩解炎癥反應,減輕術后疼痛,阻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傷口快速愈合。因此術后及時正確的治療是創(chuàng)面修復與愈合的關鍵。
中醫(yī)學認為,肛瘺以“濕”“熱”為病因,“毒”“瘀”為病理產物,四者共同構成以“濕、熱、毒、瘀”為主的病機[15]。肛瘺手術后傷口難以愈合的原因是原有皮膚和肌肉受到金刃損傷。由于手術切除了病灶,而局部的濕熱并沒有排除,術后傷口表面處于瘀血、濕熱的病理狀態(tài)。因此肛瘺手術后傷口愈合的主要治法應是去腐生肌、清熱祛濕、活血化瘀[5]。中醫(yī)藥治療以清熱解毒、祛邪生肌為主要治法。臨床上有多種治療方法,如中藥內服方、中藥軟膏、中藥坐浴、中藥栓劑等。中藥多靶點、多通路作用于創(chuàng)面,可改善創(chuàng)面炎癥反應,調整局部血運,促進毛細血管的生成,從而促進傷口愈合。
肛瘺術后的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是由多因子參與且較為復雜的調控過程,炎癥因子和生長因子參與了傷口愈合[16]。如:IL-6、IL-12、IL-1β和TNF-α等炎癥因子的過表達通過影響成纖維細胞凋亡和膠原蛋白表達而導致傷口愈合緩慢;EGF、PDGF、VEGF、IGF-1R、TGF-β1、Ang-Ⅱ等生長因子通過誘導功能性血管生長,促進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的分裂和增殖,從而提高創(chuàng)面愈合速度[17]。炎癥反應是機體創(chuàng)傷后的基本防御性反應,是影響創(chuàng)面愈合的重要因素。IL-6為常見的炎癥因子,可以促進機體炎癥反應,同時機體炎癥條件也能誘導產生IL-6,參與肛瘺術后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進展。研究證實,IL-6是重要的炎癥細胞因子,也是一種多功能細胞因子,由纖維母細胞、單核/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上皮細胞、角質細胞及多種瘤細胞所產生,局部細菌大量產生和繁殖可導致IL-6升高,其升高水平與感染的嚴重程度一致[18]。近年來,研究證實IL-6/JAK2/STAT3信號通路與炎癥性疾病、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病相關[19]。IL-6能作用于多種信號途徑,IL-6能激活JAK2/STAT3信號通路。JAK2/STAT3信號通路能影響下游多種效應分子的活化狀態(tài),從而在細胞增殖、分化、凋亡、應激、炎癥反應、免疫調節(jié)等起重要作用,是細胞內重要信號轉導通路之一[20]。JAK2識別細胞外信號發(fā)生磷酸化激活后,能夠使下游STAT3發(fā)生磷酸化;p-STAT3具有轉錄激活活性,能夠調節(jié)下游多種基因的表達并參與凋亡、炎癥的調控。IL-6能識別靶細胞表面IL-6受體(sIL-6R),并與其結合形成sIL-6R/IL-6復合物,進一步活化細胞膜表面gp130,誘導gp130二聚體和sIL-6R/IL-6復合物內信號的啟動,從而激活JAK2,使受體酪氨酸激酶活化,并與STAT3蛋白結合。STAT3磷酸化能激活下游轉錄因子,調控炎癥細胞因子的表達[21]。JAK2/STAT3蛋白含量越低,表示創(chuàng)面炎癥反應越低。本研究結果表明,凡士林組、象皮生肌膏組小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蛋白相對表達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均低于模型組,且象皮生肌膏組低于凡士林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象皮生肌膏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相對表達量低于凡士林組與模型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象皮生肌膏可以抑制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中JAK2/STAT3信號通路并調控炎癥反應。
象皮生肌膏具有促進創(chuàng)面修復與愈合的作用。象皮生肌膏組方中象皮有止血、斂瘡之功;當歸活血消腫止痛;生地黃清熱涼血,生津滋陰;爐甘石止癢斂瘡;血余炭消瘀止血;生石膏清熱瀉火解毒。諸藥合用,具有祛瘀止痛、活血消腫、斂瘡生肌之功[22]。影響肛瘺創(chuàng)面修復與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為創(chuàng)面腐肉已凈、新肉未生。象皮生肌膏可調節(jié)局部氣血,活血消腫,最終達到生肌長肉的目的;且象皮生肌膏藥物性狀穩(wěn)定性強,不易變質,外科常用于創(chuàng)面換藥,具有顯著的生肌效果。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象皮生肌膏可明顯提高大鼠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率,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創(chuàng)面組織中炎癥反應因子表達有關[23]。本研究結果表明,象皮生肌膏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組及凡士林組。HE染色結果顯示象皮生肌膏組創(chuàng)面炎癥反應明顯減少,且肉芽組織形成情況優(yōu)于模型組及凡士林組,提示象皮生肌膏能促進大鼠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減輕創(chuàng)面炎癥反應,調節(jié)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中的局部血運,縮短病程。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爐甘石、生地黃、生石膏與血余炭具有抗炎作用,爐甘石與地黃可止癢,石膏可鎮(zhèn)痛,血余炭可抑菌、鎮(zhèn)痛[24]。但目前尚無關于象皮生肌膏對gp130、JAK2、STAT3作用的有關報道。本研究選取JAK2/STAT3信號通路為切入點進一步探討象皮生肌膏對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的作用機制。結果顯示,象皮生肌膏組大鼠創(chuàng)面組織中IL-6、gp130蛋白相對表達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水平低于模型組與凡士林組。象皮生肌膏可通過抑制IL-6,從而抑制JAK-STAT通路的促炎性細胞因子或趨化因子分泌,減少大鼠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組織炎癥反應,促進創(chuàng)面快速愈合。
綜上所述,象皮生肌膏能通過刺激JAK2/STAT3信號通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并增加血管生成、成纖維細胞激活,從而促進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修復及減輕創(chuàng)面水腫。但本研究僅采用實驗性肛瘺術后大鼠模型開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樣本量相對較小,缺乏對肛門部微生物群的觀察,缺乏臨床試驗等。今后的研究將通過體外研究和臨床檢測進一步探究象皮生肌膏促進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的作用靶點及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