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東
地球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沙漠占地球陸地面積的20%,另有43%的土地面臨荒漠化威脅……
缺雨少水很干燥
由于人類活動,地球上越來越多的土地正在沙漠化。除此以外,沙漠主要由于干旱少雨的氣候造成。氣候因素形成的沙漠集中在南北緯15°~35°之間,而地形因素形成的沙漠多分布在北半球北緯35°~50°之間。
沙漠有多種形態(tài),包括綿延的沙丘'多石的峽谷、灌木叢草原、毗鄰海洋的地方和極地的冰原等。所有的沙漠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年降雨量小于25厘米??茖W家解釋說,這是全球大氣環(huán)流模式造成的。研究表明,太陽光線垂直于赤道,光輻射強烈,加之赤道附近海水充足,容易給當?shù)貛碡S沛的降水,這也是赤道地區(qū)存在熱帶雨林的原因之一。釋放大部分水分后,空氣在赤道南北移動,到達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附近地區(qū)時變得干燥。
干旱和缺雨導致中緯度地區(qū)出現(xiàn)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如北半球的撒哈拉沙漠和南半球的卡拉哈里沙漠。
卡拉哈里沙漠屬非洲南部內(nèi)陸干燥區(qū),也稱作“卡拉哈里盆地”,總面積約63萬平方千米。和撒哈拉沙漠中部緯度相當(僅南緯與北緯之差),那里也受副熱帶高氣壓系統(tǒng)影響,氣候相似,終年干燥,年降水量125~250毫米。
風的模式與地形相互作用,也共同影響著沙漠的分布。
從海洋吹向山脈的空氣,會在爬升過程中以雨雪形式釋放水分,在越過山脈下沉到另一側(cè)時就變干燥了。美國死亡谷就是這樣形成的。這里到處是懸崖絕壁,是北美洲最低、最干旱的地區(qū)。
內(nèi)陸地區(qū)遠離大面積水域,來自這些水域的空氣到達內(nèi)陸已經(jīng)消耗殆盡。亞洲內(nèi)陸戈壁沙漠的形成就與此有關。戈壁沙漠面積130萬平方千米,位于我國和蒙古國之間,多數(shù)地區(qū)不是沙漠而是裸巖。
緊鄰海洋溫差大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東臨安第斯山脈,西臨科迪勒拉海岸,沿太平洋沿岸綿延約1600千米,面積超過10.5萬平方千米。它雖然緊鄰太平洋,卻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年的降雨量還不到1毫米。
阿塔卡馬沙漠極度干燥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一方面,來自太平洋的水汽受秘魯寒流影響,在進入沙漠前就已完成了降雨或者凝結(jié)成霧,不能為沙漠帶來降水。另一方面,來自東側(cè)的濕熱水汽被安第斯山脈阻擋。此外,阿塔卡馬沙漠周邊的水源很少。
別看環(huán)境惡劣,阿塔卡馬沙漠擁有許多獨特的地質(zhì)構(gòu)造和自然資源。例如,這里大大小小的鹽灘遍布,阿塔卡馬鹽沼是世界上最大的鹽沼之一。再比如,這里有許多火山,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峽谷、溫泉和間歇泉。當?shù)貏又参镂锓N數(shù)量也驚人。為了適應水資源短缺,它們演化出有效的捕獲和儲存系統(tǒng),比如仙人掌具有專門根系,多肉植物在葉子中儲存水分。生活在這里的蜥蜴、蛇、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晝伏夜出,只為避開白天的酷熱。當?shù)氐耐林用褚虻刂埔耍瑩碛杏脪炀W(wǎng)方式提取霧氣中水汽的絕技。
阿塔卡馬沙漠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他們研究該地區(qū)氣霧現(xiàn)象、動植物的獨特適應性、極旱狀態(tài)下的人文和生存方式,以及地質(zhì)和礦產(chǎn)資源等。
飛揚塵土養(yǎng)全球
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海岸,東臨紅海,北接地中海,南以薩赫勒半干旱大草原為邊界,總面積932萬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質(zhì)荒漠。
撒哈拉沙漠氣候條件非常惡劣。除了尼羅河谷和一些小綠洲有水和大片植物外,這里絕大部分是光禿禿的礫漠、巖漠和沙漠,被認為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首先是炎熱。這里的全年平均氣溫是20℃,最高氣溫可達58℃。由于降水稀少,很大一部分區(qū)域甚至幾年都沒有降水,是世界上蒸發(fā)率最高的地方。
其次是沙塵暴。它爆發(fā)迅速,夾帶著灰塵和沙粒,橫掃近1600千米。
再次是流動性。沙漠在風的作用下不斷流動,覆蓋道路,吞沒村落,迫使居民離開家園。
最后是海市蜃樓。白天太陽直射地面,地表溫度升高,但隨著高度增加溫度會越來越低,致使地面空氣密度低,上面空氣密度高,于是在無風干擾的狀態(tài)下產(chǎn)生陽光折射現(xiàn)象,把遠處的景象“投影”到眼前,這就是海市蜃樓。這種假象會把人和動物引到一個錯誤的地方。
撒哈拉沙漠除了沙丘,還包括巖石地
形、鹽灘、山脈和稀樹草原。盡管環(huán)境惡劣,植物稀少,仍有300多種生物在這里頑強生存,比如羚羊、沙狐、沙漠鼠、百靈、沙漠鶯、沙雞、野鵝,以及鴇等。
你可能不知道,環(huán)境惡劣的撒哈拉沙漠通過大氣環(huán)流滋養(yǎng)著全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每年,狂風都將含有上億噸礦物質(zhì)的沙漠塵土送往世界各地。它們飄落在大西洋洋面上,為海水增添大量養(yǎng)分,促使藻類生長,進而哺育浮游動物和魚蝦生長,為漁場的形成打下了基礎。加那利群島就因此獲得豐富的漁業(yè)資源。
這些沙塵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旅程,至少有1千萬~3千萬噸塵土在信風作用下,飛越大西洋,到達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地區(qū),哺育著亞馬孫雨林,讓“地球之肺”生機勃勃。研究發(fā)現(xiàn),當?shù)氐拇罅苛自鼐蛠碜苑侵薜恼У煤?/p>
撒哈拉沙漠受到游客的喜歡,他們從世界各地涌入沙漠的周邊地區(qū),深入探索它的美麗與艱險。值得一提的是,連接阿爾及爾和拉各斯的跨撒哈拉高速公路已進入完工階段,全長約9400千米,是非洲大陸最重要的通道之一。相信到啟用之時,進入撒哈拉沙漠腹地觀光將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南極地區(qū)也干旱
炎熱會帶來沙漠,寒冷到一定程度同樣會帶來干旱。
作為世界上最寒冷的沙漠(也稱作冰漠),南極洲的年均降雨量大約為5厘米,與撒哈拉沙漠一些地方相當。
有人說,電視上的南極洲總是大雪紛飛的景象。其實,南極洲很少下雪,極地中部地區(qū)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雪。這里的風雪其實是被大風刮起的地表積雪,相當于沙漠地區(qū)的沙塵暴。
南極洲日照時間和強度不足,加上冰雪反照率高,所以無法吸收太多太陽熱量,也無法引起水蒸氣蒸發(fā),這樣一來,南極洲盡管有冰、有雪、有海洋,但相對濕度只有0.03%。空氣干燥,自然無法促成下雪。
不過,在這樣的極端環(huán)境下,生命依然活躍。企鵝有阿德利企鵝、帽帶企鵝'帝企鵝等;鰭足類動物,像南極海狗、亞南極海狗、食蟹海豹等;鯨,包括藍鯨'長須鯨、座頭鯨,以及抹香鯨等;海鳥,像信天翁、海燕、賊鷗,以及燕鷗等。另外,海中生物較有名的還有南極鱈魚、冰魚、磷蝦等。
雖然和其他大洲相比,南極洲鳥類種數(shù)不算多,但數(shù)量相當可觀,約6500萬只,如果加上企鵝等,總數(shù)更是多得驚人,約1.78億只。據(jù)海鳥學家估算,全世界的海鳥約10億只之多,南極洲的約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