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耿
(北京交通大學 文化教育中心 北京 100044)
《老子·七十七章》結構簡明清晰,老子先以“張弓”為喻描述“天之道”,并歸納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正與“天之道”相反,“損不足以奉有余”;對此,老子用一個反問句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1]186其中,“損有余而補不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諸本文字差異較大,學者們理解不一。學者們一般認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即“損有余而補不足”,亦即合理調配資源、體現公正公平的政治原則;個別學者主張,“有余”不僅可以理解為余財,還可以理解為余德(1)現代學者如張松輝、王中江、董平等主張“有余”即多余的財物,通過調配物質資源體現公正原則,詳參本文第二節(jié);成玄英等古注有以“余德”解“有余”的意思,詳參本文第三節(jié)。。以下在校讀諸本的基礎上,探析本章思想脈絡,梳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的思想意涵。
為討論方便,我們先錄王弼本七十七章全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1]186(2)部分標點參張景、張松輝譯注《道德經》,中華書局2021年版,第300頁。
值得注意的是,“損有余而補不足”中的“補”,帛書本、漢簡本分別作“益”“奉”;“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中的“奉天下”,帛書本、漢簡本作“取奉于天”,諸本差異較大,為厘清問題,以下把相關異文列表比較,并按句序進行初步分析(3)表格制作參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朱鳳瀚主編、韓巍整理《〈老子〉主要版本全文對照表·德經》,《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8—189頁。。
其一,“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一句,帛甲本作“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意在強調人道效法天道。高明說:
“奉”、“法”古音相同通假,故“取奉于天”當讀作“取法于天”?!叭》ㄓ谔臁豹q言以天為模范。前文言“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天道”與“人道”損補各異。故此文則謂“孰能有余而以取法于天者乎?唯有道者”。前后經義正合。今本經文已經后人竄改,非《老子》本義。[2]206
劉笑敢、黃克劍從高明說(4)劉笑敢說:“按高說,文義的確清通可解,或可從之。”參見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修訂版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52頁;黃克劍說:“王本‘孰能有余以奉天下’義亦可通,但不若乙本‘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法)于天者’或甲本‘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之義勝;老子欲借重圣人以申示‘人之道’當取法‘天之道’之旨,甲、乙本‘取奉(法)于天’(‘奉’通‘法’)之用語正切合此趣。經比勘,今以甲、乙本之句脈、文義為是?!眳⒁婞S克劍《老子疏解》,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705頁。。此句傅奕本作:“孰能損有余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惟道者乎?”傅奕本幾乎截取了“天之道”的內容,漢簡本“天之道”正作“損有余而奉不足”,馬敘倫甚至認為:“此文當作‘孰能損有余以奉不足?唯有道者’,‘于天下’三字涉七十八章誤衍。”(5)馬說轉引自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205頁。若按馬說,傅奕本前句幾乎就是“天之道”的內容,也許正因為如此,傅奕本后半句作“其惟道者乎”,如果把“道者”理解為“道”本身,與“天之道”句語義重復。如果解“道者”為“有道者”,那“有道者”對“天之道”效法就是原原本本、直接遵循天道,與高明“取奉(法)于天”說實質一致。
那么,“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是為了重申人道效法天道嗎?如高明所說“‘取法’一詞乃古之常語”[2]206,《老子》書中已有“法天”[1]64(二十五章)、“配天”[1]172(六十八章)的用例,是否還需要借古音相同通假,以“奉”通“法”呢?
本章結構很清楚,從“天之道”出發(fā),引入“人之道”,因病發(fā)藥,最后落實于“圣人(有道者)”之道?!笆肽苡杏嘁苑钐煜?唯有道者”是本章的核心句,彰顯本章主旨。在“天之道……圣人之道……”這類句式中,效法天道是句式蘊含的思維方式,讀“取奉于天”為“取法于天”,在語義上多余了。
其二,據簡帛本,有學者認為,此句意在奉獻、贈予上天。李零據帛書本說:“‘奉’和‘補’不一樣,不是補充,而是奉獻?!薄斑@是問,有誰財富太多,良心過意不去,肯拿出來交給老天嗎?恐怕只是‘有道者’吧?”[3]235
又,漢簡本作“孰能有余而有取奉于天者”,陳劍說:
“有余而有取”為一讀,“奉于天者”為一讀。“有余而有取”是言有余者自取其余。奉,贈予、給予之意?!蹲髠鳌焚夜?“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倍蓬A注:“奉,與也?!庇杏嗾咦匀∑溆噘浻杼?供天以補不足。傳世本無取字,語意稍模糊,尚不至于誤會?!胺钐煜隆迸c“奉天”對象不同,然而奉于天,天也不是自己享用,而是以補天下不足者,傳世本是直接說出最終的受益者??傮w上,古本用詞更精準,更能體現君主順天之意,優(yōu)于今本。高明以為“取奉于天”為一詞組,“奉”通作“法”,“取奉于天”是取法于天之意。其說頗迂遠,今不取。[4]272
陳劍解“奉”為“贈予、給予”、把“有余而有取奉于天”解為“有余者自取其余贈予天,供天以補不足”,值得商榷。解“奉”引證的是“天奉我”,而這里卻是“奉天”,贈予者與受贈者剛好相反。瓦格納在評論帛書本時就說:“馬王堆本中‘天下’作‘天’似乎也不行,因為天不太可能被認為是需要‘補’足的。”[5]702又,老子有“事天”[1]155(五十九章)的說法,“天”居于一個較高的位置,為人所“事”,給人好處,而不是受“奉(給予)”、被給予者。
許抗生從帛書本改作“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奉于天下者”,認為:“帛書甲、乙本皆有‘天’字無‘下’字,文義不順。甲本的‘取’字疑衍文?!盵6]62改作后的意思是:“誰能以有余而去奉事天下的人,大概只有得到‘道’的人了吧!”[6]62(6)以帛書本為底本的改作還有:辛戰(zhàn)軍“疑帛書本‘奉于天者’其‘天’后脫一‘下’字”,改作:“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參見辛戰(zhàn)軍《老子譯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94—295頁。許抗生改作后的解釋與傳世本差不多(7)高亨、任繼愈、陳鼓應等從傳世本“奉天下”作解。參見高亨《老子注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頁;任繼愈《老子繹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頁;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34頁。。
綜上所述,比較諸本,從語法、語義及句子邏輯諸方面來看,傳世本“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最合乎老子原本,我們對這一句的討論以傳世本為據。
在七十七章中,老子先以“張弓”為喻點明“天之道”的內容,對“張弓”的不同解釋導致了對第二句兩種不同的理解:其一,高亨、張松輝等學者把“張弓”解釋為“把弦加在弓上”,“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即“弦長有余,則剪去,弦短不足,則增補”[7]118。其二,任繼愈、王中江等學者把“張弓”解釋為“[射箭瞄準]拉開的弓”,“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即“過滿了就減些力,不滿時就加些力?!盵8]169這里的“有余”是表示弓弦長度有余或拉弓力氣過滿。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為“天之道”樹立了標靶,是本章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天之道”是對治“人之道”的,這一句諸本文字無差異。
“損不足以奉有余”中的“有余”諸家都理解為“財貨有余”。五十三章載:“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盵1]141—142又,二十章載:“眾人皆有余?!盵1]47這里的“有余”,也有“余財”(河上公注)的意思[9]80。整個社會的財富是一定的,“有余”對應的是“不足”。統(tǒng)治階層“財貨有余”,使得出現“田甚蕪,倉甚虛”等“不足”的現象。七十五章載:“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盵1]184“財貨”“不足”的是百姓,“不足”到忍饑挨餓的程度?!叭酥绖t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正是老子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概括。“財貨有余”的統(tǒng)治者與“財貨”“不足”的百姓之間矛盾尖銳、隱藏著深深的社會危機,老子警醒統(tǒng)治者:“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1]179(七十二章)
以“張弓”譬喻是起句的需要,也是為了讓人方便理解,老子做了一個小結:“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損有余而補不足”中的“補”,帛書本、漢簡本分別作“益”“奉”,究竟哪一個字最符合本章的內在邏輯和老子思想?
嚴遵注:“其不足者,補而益之?!盵10]113可證“補”“益”義同。高明也說:“‘益’、‘補’二字詞異義同?!盵2]204“益”有兩種用法,以四十二章為例:“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盵1]117前一句中的“益”用作形容詞,表示結果;后一句中的“益”用作動詞,表示過程?!安蛔阏咭嬷敝械摹耙妗笔堑诙N用法,作動詞。又,四十八章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盵1]127—128這里的“益”也是,既可以表結果,也可以表過程、方法。
從以上兩例可知,老子常?!耙妗迸c“損”并用,并且,所“損”所“益”的是同一受體或對象,如“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以“補”代“益”,沒有成對使用“損”“益”,并非偶然,“弦長有余,則剪去,弦短不足,則增補”,所“損”“益”的都是弓弦,但對“天之道”來說,并不是簡單直接地截取長的去補短的,這里沒有用引起人連帶思維的“損”“益”,而是以“補”代“益”,當是老子有意為之,也就是說,從譬喻到理性概括,要磨去其間容易引人誤解的形象思維。盡管“補”“益”義同,帛書乙本作“益”恐非老子本意。
漢簡本把“補不足”中的“補”寫作“奉”,整理者沒有做出判斷和說明。表面上看,“奉”與“補”一樣,沒有進入“損”“益”的直接對應關系,但漢簡本后一句是:“人之道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痹跐h簡本中,“損”“奉”構成了新的對應關系,這一新的表達方式,有兩點影響:
其一,“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一句諸本無較大差異,“奉”字在此表達了強烈的批判現實的感情色彩,同樣,“天之□,損有余而奉不足”中的“奉”字也同樣流露了較強的感情色彩:對不足者的關愛,而這與“天地不仁”[1]13(五章)不合。其二,“奉不足”與漢簡本后文“取奉于天”中的“奉”重復,而這一句顯然在整章中占住了連接上下、深化主旨的核心地位,關鍵字重合不利遞進文意、彰顯主旨。
相較而言,王弼本“損有余而補不足”更合經義。在字面上是對“張弓”之喻中“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的重復表述,但又在“天之道”這一宏闊的背景下提升,同時也為給“有道者”鋪墊。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為了引起與“人之道”比較。表面上看,此句與“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只是語法結構不一,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放在語境及思想脈絡里,“補不足”的主語是“天之道”,“補”的施動者是“天之道”;第二句“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中“損”“補”的施動者是“張弓者”,遠指仍是“天之道”,從裝弓弦的方法這一具體的原理推擴開來。
張弓之道及“人之道”中的“有余”是物質性的、有形的“有余”,這為我們從“余財”的角度理解“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提供了直接的語境。張松輝認為,從“天之道”可以引申出本章主旨在公正公平:“本章主要表達了追求平等的愿望。老子贊美了公正平等的‘天之道’,批判了‘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盵11]300董平也認為,“本章表明,在老子看來,‘天之道’的平準中正,即是政治本身的中正原理”,“在政治的意義上,本章特別體現了老子關于政治公平的觀點,是應當引起足夠關注的”[12]271—272。換言之,“天之道”提出了公正的政治價值,但如何實現這一價值,又在于“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關于“孰能有余以奉天下”的思想意義,部分學者多從資源調配上來解釋,例如,河上公注:“言誰能居有余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之]也。圣人為德施[惠],不恃[望]其報也。”[9]295吳澄注:“有道之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不自有其貴富,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為天下惜財而不茍費,制田里,教樹藝,薄稅斂,使民家給人足,是以己之有余而奉天下。”[13]1374
又,現代學者如高亨把這一句譯為:“誰能夠拿出有余的財物,來供養(yǎng)天下人呢?”[7]118張松輝譯為:“誰能夠把多余的財物奉獻給天下人?”[11]301王中江譯為:“誰能夠用有余的去獻給天下呢?”[14]275并認為:“這一章的內容,一是講述社會分配應該公平和公正,二是講述圣人的崇高。”[14]275“有余的”是什么,王中江沒有直接說,但他從“社會分配”的角度解讀本章主旨可知,他與高、張一樣,也是把“有余”理解為物質資源,古注沒有直接解釋出來。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中“有余”的解釋受到本章其他處“有余”釋義的影響,對“有余”的解釋決定了對“奉”的理解,把“奉”解釋為“供養(yǎng)”“奉獻”具體了圣人的作用方式,公正的實現具體表現為“社會分配”。
“不論是按通行本還是按帛書本,這里的意思雖有差別,但要求法天而行,‘損有余而補不足’,這一意思是完全一致的?!盵12]272“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不必然是“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同義語,法天不需要特意強調?!坝械勒摺痹谌绾巫裱?、消化“天之道”上有空間。例如八章、四十三章,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1]192,自然有效法天道在其中,這里面沒有搬用原句,而是有人的“輔”[1]166(六十四章)在,“孰能有余以奉天下”還有更多的解釋空間。
造成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認為,主要還是統(tǒng)治者的多欲多為。五十七章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盵1]149但解決社會不公正的方法僅僅是從物質資源上補不足嗎?五十七章因病發(fā)藥,提出的是“我無為,而民自化”[1]149。
并且,“有余”在《老子》全書中,除了余財的用法,還可以從智慧、德性上理解,例如,二十章載:“眾人皆有余?!痹诖?我們可以從德性上理解“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第一,《老子》中的“有余”有清靜無為之意。在七十七章中,“孰”是“有道者”,也即后文中的“圣人”。老子一邊說“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一邊說“道生之……為而不恃……”[1]137(五十一章),可見,作為老子推崇的“圣人”就是“有道者”。
在《老子》中,“有余”除二十章、五十三章外,還有五十四章載:“修之于家,其德乃余?!盵1]143帛書乙本、漢簡本作“有余”,郭店本作“又舍”、讀“有余”(8)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朱鳳瀚主編、韓巍整理:《〈老子〉主要版本全文對照表·德經》,《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1頁。。蔣錫昌解釋說:“言修道于家,則一家之內清靜無為,故其得有余也?!盵15]33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中的“有余”與“其得乃(有)余”一致。
“圣人(有道者)”的品質特點還見于二十二章、二十四章一正一反的描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1]56,反之,“自見”“自是”“自伐”“自矜”[1]60等心態(tài)與做法則對“有道者”來說,是“余食贅行”[1]61,這種“余”是一種真正的多余,是二十章“眾人皆有余”意義上的“余”,亦即不合乎大道與本性的心境與行為,多欲多為。
七十七章中的“為而不恃”即“不自矜”,“功成而不處”即“不自伐”,“不欲見賢”即“不自見”,這些是“圣人(有道者)”也即七十七章中的“孰”的品行?!笆肽苡杏唷边€可以理解為,誰可以做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呢?
“有道者”之“有余”源自“損”。四十八章載:“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盵1]128因此,“損有余”是統(tǒng)治者對自身欲望的主動減損,是“儉”[1]170(六十七章),由“損”而“有道”。道“用之不可既”[1]87(三十五章),“有道”即“有余”。 蔣錫昌說:“此言圣人盡以為人,則己所得愈有;盡以與人,則己所得愈多。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呤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w圣人不足,天將補之;圣人為善,天將助之;故雖為人與人,而己仍能有余也?!盵15]468
“有余以奉天下”可以體現為“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1]144(五十四章),便是“貴/愛以身為天下”[1]29(十三章)。世俗“有余”者余的只是財貨,從道的角度來說,他們“目盲”“耳聾”“口爽”“心發(fā)狂”[1]27(十二章),人心如水,隨外境時清時濁,“動之徐生”[1]33(十五章),“有道者”“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1]91(三十七章),“損”世俗“有余”者的欲望?!拔锘驌p之而益”[1]117(四十二章),對世俗“有余”者的“損”也就是對“不足”者的“補”。
“有道者”不進入損益關系中?有余用“損”的方式處理?不是,是“奉”?!胺睢?“恭敬地捧著。引申為奉獻。又為給予。又為侍奉。又為事奉”[15]181?!皳p不足以奉有余”,這個“奉”里有權力迫使,“奉天下”,是尊奉。
“天之道”的“補”是客觀義,圣人之道從客觀義來說是“補”,但用“奉”更有敬意,從而為被“奉”者提供了空間,有更多自主性在,老子說:“我無事而民自富?!盵1]149(五十七章)如若圣人之道再用“補”,外在的“增補”或“補充”沒有“自富”的意思,正如《周易·益卦·象傳》說:“‘或益之’,自外來也?!盵16]213對于現實人性來說,外在的、直接的“增補”或“補充”可能導致惰性,使得人們更加“不足”。此外,“補”指向的直接對象是“不足”,“奉天下”針對的是整個天下的人,比“補”的范圍廣。
第二,“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意在無為,可以從《文子》中找到線索?!段淖印份d:
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為主。故圣人以道蒞天下,柔弱微妙者,見小也,儉嗇損缺者,見少也。見小故能成其大,見少故能成其美。天之道,抑高而舉下,損有余補不足。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圣人卑謙清靜辭讓者,見下也;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見下,故能致其高;見不足,故能成其賢。[17]129(《九守》)
夫道者,原產有始,始于柔弱,成于剛強;始于短寡,成于眾長。十圍之木始于把,百仞之臺始于下,此天之道也。圣人法之,卑者所以自下也,退者所以自后也,儉者所以自小也,損者所以自少也。卑則尊,退則先,儉則廣,損則大,此天道所成也。[17]185(《道德》)
《九守》篇“天之道,抑高而舉下,損有余補不足”概述了“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基本意思。什么是“不足”?文子說:“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蔽淖舆@句話化用了《老子·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1]169,這里的“不足”就是處下守柔。文子又說:“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迸碓I套?“見小,著眼于小,猶今言從小事做起。下文‘見少’、‘見下’、‘見不足’與此同意?!盵18]65而“無有”即“無為”,清靜無為就是從不足做起。而事物生成、形成的一般規(guī)律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小到剛強,圣人之道效法天道,守柔處下。
第三,古人的相關注解有無為之意。成玄英注:“誰能有余財德以施天下蒼生乎?唯當懷道之人獨能濟物。故下文云圣人不積,而言奉者,示謙?!盵19]343蘇轍注:“有道者澹足萬物而不辭,既以為人己欲有,既以予人己欲多,非有道者,無以堪此。”[20]30呂惠卿注:“夫唯有道者,知未始有物,而有為之與功名,皆我所余,而天下之所不足而爭之,故損之以奉天下而不有此,故曰‘孰能損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盵21]653釋德清注:“誰能損有余以奉天下哉?唯有道者,達性分之至足,一身之外皆余物也。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即以所養(yǎng)而養(yǎng)民,乃能以有余奉不足也?!盵22]145
成玄英認為不限于財,還有德。何謂“余德”,成玄英沒有解釋。蘇轍“澹足萬物”,有道者淡泊無欲,已有了清靜無為的意思。呂惠卿所據版本不同,把“有余”理解為負面的有為、功名等身外之物,釋德清把“有余”的解釋推向極致,“一身之外皆余物也”,在“有余”前增一“損”字,從無為去理解這一句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意義。
在現代學者中,極少有學者從無為去理解本章,據筆者所見,僅任繼愈在論及本章主旨時說:“老子看到當時的社會存在著危機。他的解決方案是‘無為’,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居功,不要自我表現?!盵8]169任繼愈是從最后一句“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歸納出無為,而這一句正是描述“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中“孰”、也即“有道者”的品質。
第四,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有余以奉天下”等同于“損不足以奉有余”,歸結為均平、均衡以解決不公平的社會問題,凸顯公平公正的原則,則老子思想與諸家無異。以資源調配為內容的平衡論的觀念流行于諸家,例:
管子答齊桓公:“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貧補不足,下樂上?!盵23]1237(《管子·乘馬數》)“夫陰陽進退滿虛時亡,其散合可以視歲。唯圣人不為歲,能知滿虛,奪余滿補不足,以通政事,以贍民常。”(《管子·侈靡》)注,“陰陽滿虛散合,可視知歲之豐荒也”,“圣人善識滿虛之所在,故奪有余者補不足”,“減滿與虛,萬人均平,故能通達政事,瞻足于人,使修常道”[23]742。又,孔子說:“慢怛以補不足,禮節(jié)以損有余。”(《大戴禮·主言》)王聘珍注:“慢怛,謂君心廣大,憂民之憂也。補不足,謂出宮室府庫所藏,以振貧乏也?!盵24]6
如果只是從物質財富上“補不足”,僅僅是治國的一個方面。《韓詩外傳》載:“子賤治單父,其民附??鬃釉?‘告丘之所以治之者?!瘜υ?‘不齊時發(fā)倉廩,振困窮,補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盵25]338
《莊子·天道》載:“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盵26]458成玄英疏:“均,平也。調,順也。且應感無心,方之影響,均平萬有,大順物情,而混跡同塵,故與人和也?!盵26]462均平并非最高的治理方式,最高的治理方式是與道相關的,老子還是要從其根本理念去應對不公正的問題,均衡論解釋比較普通,諸家都有。
中國流傳兩千多年的平衡論,其合理性導源于老子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27]。研讀《老子·七十七章》,這里“天之道”只是樹立了公正的政治價值,老子的解決方法在于“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從老學史來看,“有余”不僅可以理解為余財,還可以理解為余德,旨在通過無為改變不公正的“人之道”。簡言之,無為是方法,公正是結果,通過無為以實現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