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凝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南宋晚期的團(tuán)扇畫,名為《雪江賣魚圖》。作者叫李東,是南宋理宗時期的畫家。史料中對李東并無太多記載,只知道他擅長畫民間生活題材,他的畫作常在最繁華的御街售賣。
在這幅畫中,李東描繪了一幅雪江寒林的山水小景。山水間,有一處臨水而建的屋舍,屋前的湖面上泊著一葉孤舟,一漁夫手中提著剛剛捕獲的魚,遞向一位白衣男子。男子戴著頭巾,一副文人打扮,正從窗子伸手去接魚,這個買賣鮮魚的過程便成了此畫的核心。
畫面右側(cè)的角落里,一位挑擔(dān)的路人正向著屋舍的方向走去,過了小橋,再穿過一片樹叢,就可以抵達(dá)屋舍。屋舍周圍,是茂密的樹林和重疊的山峰,不再有人煙的跡象,路人孤單的身影,更凸顯了嚴(yán)寒時節(jié)郊外的冷清與靜謐。
整幅畫沒有描繪一粒落雪,但漁夫和路人都頭戴斗笠、身穿蓑(suō)衣,橋面、地面、屋頂以及船篷上都是一片雪白。這些“道具”和“布景”告訴我們,此乃一個飄雪的冬日。
作者李東巧妙地運(yùn)用水墨,渲染出雪中江面的寒氣,又將占了大半畫面的峰巒簡練概括,再用淡墨渲染,使其淡淡地隱入陰霾(mái)的雪天,營造出一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寂,展現(xiàn)了中國畫特有的唯美意境。
雖然并無資料記載李東曾入過宮廷畫院,但通過傳世的作品來看,他的技巧相當(dāng)高超,已經(jīng)完全達(dá)到了宋代宮廷畫師的水準(zhǔn)。
這種買賣鮮魚的題材,在中國畫里被定義為“風(fēng)俗畫”,是描繪尋常百姓生活的寫照。自宋代起,畫家們似乎開始對這個題材感興趣,有多幅相關(guān)畫作存世,甚至在壁畫中也能看到買魚的場景。
魚,在中國人眼里,是一種富有吉祥寓意的美味食材。在古代,普通人家想要吃魚并不像今天這么容易。由于捕撈、養(yǎng)殖以及運(yùn)輸、保鮮的技術(shù)有限,鮮魚便尤為珍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多數(shù)人家往往只在喜慶之日或者邀請賓朋時才會吃魚。
吃魚在那時是件開心的事,對文人雅士來說,也不例外。《后赤壁賦》中,蘇東坡與友人重游赤壁時“攜酒與魚”;《醉翁亭記》中,歐陽修醉翁亭宴客時也要“臨溪而漁”,且“溪深而魚肥”。
在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魚肉更為難得,剛剛捕撈的鮮魚,只需簡單烹飪,便鮮美無比。眼前有美景,手邊有鮮魚美食,遠(yuǎn)離世俗的名利與欲望,在萬籟無聲的山林之間悠然自得,無疑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古人把《雪江賣魚圖》這類題材畫在團(tuán)扇上隨手把玩、繪在卷軸上懸掛于廳堂,大概也是源自對這種理想生活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