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宋 旸
放學歸家的路途上,栽種著兩排筆挺的銀杏樹。
四季有葉,狀似一柄柄精巧可愛的小扇子,大多時候是鮮綠色的,每逢秋季卻又變成奪目的金色,在燦爛的晚霞中,與陽光溶成一片暖意。
銀杏長得很快,以一種我所不能企及的速度迎著時間飛跑。剛見面時,堪堪與我比肩,而到了離別的年紀,我還是個孩子,它卻仿佛已經(jīng)是個穩(wěn)重的大人了。說起來,它的“年紀”確實要長我許多,甚至可以說,要比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生命都要年長。2.7億年的光陰,為它煉就了挺拔而高大的身軀,并為它挑選出了最富生機與最耀眼的色彩。
銀杏陪伴著人類的時光也已十分久遠,目前可考的文物證明了至少從漢代開始,銀杏便已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至宋代,銀杏作為貢品,受到皇室和貴族的喜愛。不過在這之前,銀杏還未有如此雅致的名字,人們以其特性為它起名:因其從栽植到結果要經(jīng)歷二十余年,“公植樹而孫得實”,被稱作“公孫樹”;而又因其葉形似鴨掌,它又擁有了另一個更為廣泛的名字——“鴨腳”;有的人因其果成熟后核白果黃又將其命名為“白果”“金果”。它是如何成為如今為人所熟知的“銀杏”的,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可窺見一斑:“鴨腳子,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薄傍喣_生江南,名實本相符。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歐陽修應和梅堯臣的這首《和圣俞李侯家鴨腳子》也可以說是銀杏在宋時的一小則生活側(cè)寫。
銀杏以葉為名到以果為名,倒也可見人們對其運用的轉(zhuǎn)變。民以食為天,在中國,一切生物都將在人類的鍋中鍛煉出自己嶄新的價值。蒸、煮、燜、燉……經(jīng)過處理的銀杏褪去了體內(nèi)的毒素,成為嘉宴上的名肴珍品。而藥食同源,自元代吳瑞《日用本草》始,醫(yī)書中便多見關于銀杏的驗方。除了果為其寶,銀杏的枝干也是上好的木材,具有結構細密、質(zhì)輕而有彈性的特點,且不易開裂和變形,元代的笏板、浙江東陽木雕等便多選用銀杏木。就連北宋皇帝的龍椅,也是由天下上好的12塊銀杏木板材制成的。
是珍貴而古老的“活化石”,也是南方隨處可見的行道樹,來自以浙江天目山種群為代表的中國東部種群的生命看遍塵世浮華,終以堅韌而美麗的身姿忠實地保留著億萬年前祖先的模樣。
○方臘與唐銀杏
在淳安縣葉家鄉(xiāng)逢里靈巖庵遺址,聳立著一株古老而粗大的銀杏樹,相傳為隋末農(nóng)民起義地方首領“吳王”汪華之子越國公汪俊在唐永徽二年(651)所植。至2010年,其樹齡已有1300余年,樹高17米,胸徑270厘米,覆蔭面積480 平方米,堪稱“浙江銀杏第一樹”。雖已飽經(jīng)風霜,但此樹依舊枝繁葉茂。在離地3 米的側(cè)枝上,還有兩個形似鐘乳石的“樹撩”。
民間傳說北宋末年農(nóng)民起義領袖方臘,年輕時是割漆匠,一天經(jīng)過靈巖庵,銀杏樹上的喜鵲朝他鳴叫聲似“方痢痢”,方臘惱怒地將割漆刀擲向喜鵲窩,割漆刀取回時已成寶刀。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聚眾數(shù)萬,在銀杏樹下宣誓起義。北宋朝廷后派人火燒此樹,雖被村民救滅,但已燒空大半,其樹干基部里面可容納一張小方桌。
何人栽銀杏,青條數(shù)尺間。(張舜民)
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予問得之誰,詩老遠且貧。霜野橘林實,京師寄時新。封包雖甚微,采掇皆躬親。物貴以人貴,人賢棄而淪。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殷勤。(歐陽修)
北人見鴨腳,南人見胡桃。識內(nèi)不識外,疑若橡栗韜。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吾鄉(xiāng)宣城郡,多以此為勞。種樹三十年,結子防山猱。剝核手無膚,持置宮省曹。今喜生都下,薦酒壓葡萄。初聞帝苑夸,又復主第褒。累累誰采掇,玉碗上金鰲。金鰲文章字,分贈我已叨。豈無異鄉(xiāng)感,感此微物遭。一世走塵土,鬢顛得霜毛。(梅堯臣)
鴨腳半熟色猶青,紗囊馳寄江陵城。城中朱門翰林宅,清風六月吹簾旌。玉纖雪腕白相照,爛銀殼破玻璃明。(張商英)
深灰殘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韻最高。未必雞頭如鴨腳,不妨銀杏伴金桃。(楊萬里)
(古詩文引用版本參考:《全芳備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