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豐
2022 年,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部50 余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黃河萬古流》(入選了河南省委宣傳部2021 年度重點文藝創(chuàng)作項目)。小說以河洛岸邊的康百萬家族為原型,講述了自1840 年至20 世紀20 年代近百年間鄭氏家族幾代人如何順勢而為、積累財富成為中原巨富,隨著時局動蕩家族生意一落千丈,年輕一輩參與革命探求新生、命運浮沉的故事。
《黃河萬古流》以家族和個體命運為橫線,以黃河沿岸的社會變遷、民族危亡和黃河變遷為縱線,明暗交織、主線突出、脈絡清晰,故事張弛有度、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表達了深沉的家國情懷和悲憫情懷,既是近現(xiàn)代黃河岸邊一個封建家族的興衰史,又是一部黃河河運的變遷史,還是一部中原地區(qū)由農耕文明向商業(yè)文明和工業(yè)文明過渡的發(fā)展史,折射出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由盛而衰但又孕育著新的復興希望的發(fā)展趨勢。
《黃河萬古流》以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黃河決口、丁戊奇荒、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其中的人物上至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及王公大臣,下至士農工商階層,鄭英魁、鄭守儉、鄭留余、王文鏡先生、小諸葛趙家義、張鐵錘、梅兒、牡丹等100 多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作者在不疾不徐的節(jié)奏中,用真實、豐富的歷史細節(jié)展現(xiàn)了在外國現(xiàn)代工商資本對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明、商業(yè)文明的巨大沖擊下,在外敵入侵和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洪流中,黃河兒女堅強不屈、與命運斗爭的歷史壯歌。這部小說聚焦中原大地的自然景物及節(jié)日場景、婚喪嫁娶、民間雜耍、戲曲歌謠、告示銘文等人文景象,生動還原了百年前社會各色人等的生活日常,勾勒出一幅展現(xiàn)傳統(tǒng)鄉(xiāng)村生活的浩瀚長卷,具有濃郁的黃河文化風情和中原詩韻,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對外來入侵時的陣痛和堅韌。這部小說的敘事語言既有士大夫古樸典雅的陽春白雪,又有民間社會風趣幽默的俗言俚語,還有簡潔明快的中原土話,長句、短句并用,以短句為主,用語非常符合不同人物的思維、習性、品行、相貌、神態(tài),是一座豐富的中原語言寶庫。比如,小說中對中原地區(qū)口頭語“中”的大量使用及對“中”字理解的大段對白,展現(xiàn)了中原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這部小說中的景物描寫優(yōu)美貼切,細節(jié)描寫真實生動,還借鑒鬼魅民間傳說、卜筮等,以魔幻主義手法和浪漫主義情懷,使小說中的人物、黃河、命運具有神秘性和心靈震撼力,可以說是一部雄渾磅礴、慷慨激昂、蕩氣回腸、驚心動魄的精品力作。
《黃河萬古流》的作者高林照長期致力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城鄉(xiāng)關系、鄉(xiāng)土中國的研究,善于把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鄉(xiāng)土社會的理解,內化到小說人物的言行舉止之中,充分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同時,小說中人物的名字也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內在光芒。比如,主人公的4 個兒子的名字:守勤、守儉、守謙、守和,“勤、儉、謙、和”彰顯出中國傳統(tǒng)道德和鄉(xiāng)村倫理觀念;主人公孫子輩的名字:留余、留闕、留白、留芳,又蘊含著辯證的道家哲理;主人公重孫輩9 個孩子的名字:興冀、興兗、興青、興徐、興揚、興荊、興豫、興梁、興雍,包含古代中國九州的名稱,寓意著九州興旺、中華復興。
《黃河萬古流》是一部胸懷蒼生的家國情書,體現(xiàn)著鮮明的愛國主義主題和家國情懷,始終飽含著愛國、愛黃河、愛家鄉(xiāng)的濃情厚誼。主人公鄭英魁不論走到哪里,都要隨身攜帶《杜工部集》,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國憂民、悲天憫人情懷多次賑濟黃河流域災民,協(xié)助官府治理河道,維持當?shù)刂伟??!霸蹚淖嫔暇头e德行善,十里八村的誰家有難處了,找咱借十兩八兩銀子,從沒要過賬,為的是啥?就是不得罪人,混個好人緣,圖個家業(yè)平安。”在鄭英魁50 壽誕的大喜之日,他還當眾一把火燒掉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曾經(jīng)借貸鄭氏家族的所有欠條憑證,將陳年舊賬一筆勾銷,焚債買義的舉動感天動地、青史留名。鄭英魁的三孫子鄭留闕要參加革命、抵御外敵,不停捐獻家產(chǎn),而執(zhí)掌家業(yè)的大孫子鄭留余為了保住祖業(yè),對鄭留闕的做法十分不滿,哥倆起了爭執(zhí)。后來,由于日寇侵略,鄭家的生意難以為繼,家業(yè)衰敗,鄭留余終于認識到?jīng)]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義無反顧地支持鄭留闕投身革命、保衛(wèi)國家。
《黃河萬古流》是一部提倡自強不息、修身齊家的明理之書。宋、明以后,封建帝王以理學治國,而河洛地區(qū)是程朱理學的發(fā)祥地,鄭氏家族深受理學思想的熏染?!班嵓覟榱思覙I(yè)永存、基業(yè)長青,對后代要求很嚴,定下了家訓家規(guī):要理學治家、勤儉持家、耕讀傳家、孝義頌家,勿賭博、勿嫖娼、永勿納妾,以免家事紛爭、禍起蕭墻。這叫傳家二字耕與讀、守家二字勤與儉、傾家二字嫖與賭、防家二字盜與奸。”難能可貴的是,鄭英魁即便祖上三代單傳,也不違背不納妾的祖訓,而且從不去煙花柳巷,家中子弟白天經(jīng)商,晚上讀書,克己復禮、清心寡欲。比如,主人公鄭英魁在陜西涇陽經(jīng)商時遇到了花容月貌、知書達禮、冰雪聰明的大家閨秀梅兒,不由怦然心動,甚至難舍難分,但他也堅決斬斷情絲,沒有納梅兒為妾,也沒有對梅兒有任何非分之舉。
其實,鄭英魁也曾不理解這樣的家規(guī)家訓,他年輕時還曾問他的爺爺鄭振昌:“爺,人要是沒有了欲望,活得那么苦,還有啥意思?天天愁眉苦臉,還能活下來嗎?對自己那么狠,何必呢?”鄭振昌回答道:“魁啊,你這話我小時候也不懂??珊髞?,我經(jīng)事多了,才知道,人就像一棵樹,要是枝杈亂長,不進行修剪,分散了養(yǎng)分,還能往上長成大樹嗎?人生下來,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這也正常,不過,要是想干啥就干啥,還能長成人嗎?這人世間不就亂套了嗎?干啥都要有規(guī)矩,不能隨心所欲。樂不可極,樂極生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欲多傷身,財多累心。要去掉那些俗欲的惡習,吃盡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才能明事理成偉業(yè)、光宗耀祖。再則說了,吃喝玩樂一次兩次可以,如果天天過著那樣的日子,也很沒意思,也很無聊空虛。就像吃大魚大肉一樣,吃一次兩次怪好,天天吃你不也膩了嗎?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修身養(yǎng)性,追求更大的作為,成就更大的欲望,這叫做舍小欲成大欲。只有對自己狠一些,管得住自己,才能戰(zhàn)勝別人,才能成就大作為。想克制自己的欲望是怪難的,但是,習慣成自然,慢慢就會感到其中的快樂……苦中也有樂,苦中有真趣,要先苦后甜,這是干大事的快樂,舍小欲得大欲,舍人欲成天欲,豈是吃喝玩樂這種俗欲所能比的?”鄭英魁說:“爺,天理就是最高的法規(guī)、規(guī)矩,人有七情六欲,可人要遵從規(guī)矩,不能亂來,不能隨心所欲,不然的話,天下就大亂了,人不就跟野獸沒啥區(qū)別嗎?我這樣理解對嗎?”鄭振昌說:“就是這個理。只有理學,才能治國興家,才是人間正道啊。天理就是天欲,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小欲俗欲都戰(zhàn)勝不了,咋能戰(zhàn)勝別人呢?咋能成就大事呢?咋能不負天理呢?欲成大事者必自律,不自律必自毀啊?!?/p>
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 王利江攝
《黃河萬古流》是一部提倡義利兼顧、一諾千金的商道大書。這本書用大量篇幅寫經(jīng)商之道,關于經(jīng)商之道的名言警句俯拾即是。從《史記》里的《貨殖列傳》、陶朱公的《商訓》及元朝的《經(jīng)商百忍經(jīng)》,到明朝的《一統(tǒng)路程圖記》《天下水陸路程》《士商類要》《客商一覽醒迷》《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商賈便覽》《生意世事初階》,再到清朝的《示我周行》等等,把中國幾千年商賈智慧和商人寶典之精華闡釋出來,令人受益匪淺,實為經(jīng)商者必讀之書目。書中有一首散曲《勸做買賣》,寫道:“買賣發(fā)財是怎么?見人時一團和氣,就是王八也讓座。迎面笑呵呵,張口叫哥哥,裝煙捧茶要熱呵。若逢賜顧買貨,急忙恭身拿過。貼實講價莫曠多,見得方可出脫,休要挨到牛角……”主人公鄭英魁還專門寫了《經(jīng)商十二忍》勸誡后人,創(chuàng)造了“入批兒制”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這是現(xiàn)代商業(yè)股份制公司的雛形。鄭英魁的大孫子鄭留余在鄭縣創(chuàng)辦大興公花行,與棉農提前簽訂合約,叫作買青,在那時就實行了訂單生產(chǎn)和公司加農戶合作的運營模式。
鄭氏家族重義輕利、義利兼顧的商業(yè)思想對當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白錾?,義利是不能分的,不能見義忘利,也不能見利忘義,要把握好這個尺度。要是不講義了,就沒人跟你干了,都不跟你來往了,你還做啥生意掙啥錢?不過,只講義不顧利,不掙錢的生意也長不了?!睍羞€講述了懷慶府“杜茂盛”商號的生意經(jīng),做生意就是講究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小說中,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同仁堂南方藥材北運的通道被中斷,致使原料緊缺、經(jīng)營受困,雖說同行是冤家,可杜茂盛卻沒有趁火打劫、漫天要價,反而各分號都一齊動起來,低價賒銷甚至無償相贈給同仁堂,幫助同仁堂渡過難關。后來,同仁堂復興后,其老板與杜茂盛成為至交,所需的四大懷藥全由杜茂盛商行供貨。書中引用了唐朝名臣張說的《錢本草》一文,說錢這東西,“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眾濟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人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贝送猓@本書中關于豫商、徽商、魯商、晉商、秦商等幾大商幫的商戰(zhàn),對山東東昌府、沂州府的鹽業(yè)競爭及陜西涇陽的棉花大戰(zhàn)等的描寫,懸念迭起、扣人心弦、精彩絕倫,令人驚嘆中國商人的睿智和韜略。
《黃河萬古流》是一部提倡厚德載物、留余留芳的上善之書。常言說:“富不過三代?!笨墒?,鄭氏家族富裕十幾代,其守住財富的核心密碼是什么?就是厚德載物。沒有厚重的德行,就承受不了榮華富貴,抵擋不住八面來風。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余殃”,鄭氏家族深知這個道理。書中對鄭氏家族的介紹有這么一段話:“鄭氏家族靠在河洛岸邊開客棧起家,后又在黃河、洛河上行船做生意,經(jīng)過九代人的努力,已是鄭家村的首富,在方圓十幾里也是有名的大財主。可是,鄭家雖有錢,卻心存善念、與人為善,深諳財靠人聚、散財聚人的道理,謹記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的古訓,因此與街坊鄰居相處得很好,親如一家人。”后來,鄭氏家族成了中原首富,更懂得積德行善的重要性。書中是這么寫的:“做生意,就是要有錢大家賺,賺錢大家花,千萬不能吃獨食,自己吃肉也要讓別人啃骨頭喝肉湯,而不能讓別人站那兒喝西北風,那樣的話,貝青等著人家搶自個兒的飯碗了。文人出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商人賺錢,就要修身齊家助國助天下。以義取利,無錢賺錢,有錢用錢,錢花不完,留有余地;捐出的是銀兩,留下的是美名,得益的是子孫。老鄭家把‘留余’作為家訓,真是參透了天理人情?!?/p>
鄭氏家族謹記“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yè)道酬精,以善為根納百福,心存善念、天必佑之”的祖訓,大手筆賑災,協(xié)助官府出資修寨墻、組建團練以維持地方治安,甚至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路過河洛縣時,一應承擔了所有接待費用。主人公鄭英魁還給孩子們說:“大富靠德,一個人如果沒有德行,發(fā)不義之財,短期可以,一錘子買賣可以,可長期那樣干是不中的。人家吃你一回虧,下次就不跟你打交道了,你名聲壞了,都不理你了,都不跟你打交道了,你做啥生意?。磕阏寄且稽c兒小便宜,能成大氣候嗎?《易經(jīng)》上說,厚德才能載物,大德才能享得住大富貴啊……再則說了,做生意的千家萬家,發(fā)財?shù)囊患野爰?。天下的錢就這么多,咱不掙人家掙,咱掙得多了人家就掙得少了,咱有錢了很多人就沒錢了,咱活得滋潤了很多人就活不下去了。這是老天爺把別人的福報都給咱家了,咱家就必須替天行道、代天行善,不然就有違天意。咱吃肉也得讓人家喝個骨頭湯,啥時候都不能獨吞獨占,不能啥好處都占完,都要記著禍莫大于不知足。因為咱家富就讓人家窮,因為咱家享福就讓人家受罪,咱會落報應的?!编嵱⒖€說:“要想公道,打個顛倒。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著自己,還得想想別人。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別人,先為己后為人,為自己也要為別人,為別人就是為自己,好多人想不明白這個理兒啊?!边@些振聾發(fā)聵、如雷貫耳的先賢圣言對于當下那些見利忘義、鼠目寸光的人是莫大的諷刺。可以說,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堅實根基,才使鄭氏家族在各種艱難困苦中不斷起死回生、百年不倒。
總之,《黃河萬古流》浸潤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以生動精彩的故事致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論是對致仕報國、經(jīng)商置業(yè),還是對為人處世、居家生活都有深刻的啟迪意義。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隨著小說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和故事的跌宕起伏,一起感受那個兵荒馬亂歲月中的人間滄桑和顛沛流離,從而更加珍惜當下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和生命之光,產(chǎn)生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