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文學啟蒙
印象中,我兒時住在一個古老的街道,周圍連接的是田野,田野的深處是村莊、河流。坐在河畔的青草地上,不同時間段,聽風穿過麥苗或者麥穗的聲音??諝庵杏械闹参锏奈兜?,頭頂著滿天星星,走在田埂上,周圍有螢火蟲跟著飛,還有各種小蟲子鳴叫。每到中午或者晚上吃飯的時間點,風聲中送來母親喊飯的聲音。這一幕幕場景,常常讓我流連忘返,讓我覺得這里是屬于詩的地方。
我所受到的熏陶也不一樣,別的小朋友都在滾鐵環(huán)、彈玻璃球、抽陀螺,聲震屋瓦,可我不一樣,我天天央求爺爺給我講故事。我的爺爺是個老文化人,擅篆刻,家里有很多線裝書。爺爺愛潔凈,的確良白襯衫、灰褲子、黑布鞋,泡一大杯濃茶后,坐在太師椅上讀書,旁邊一個大的四方桌邊就站著小小的我,他讀《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說岳全傳》《聊齋》等,不時面露微笑,我不明就里就扯著爺爺?shù)囊滦洌肭鬆敔斀o我說說書里到底有什么,這些書平日鎖進箱子里,落了銅鎖,已翻得殘破不堪的書究竟有何魅力,讓平日里不茍言笑的爺爺有種特別慈祥的親近感。爺爺這個時候就會摸摸我的頭說,女娃娃也要好好讀書,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于是我天天想著,長大了就能讀爺爺這些書了,書里到底有怎樣的世界呢?
上了小學,我特別喜歡在房頂上寫作業(yè)。長凳為桌,板凳為座,面朝群山,見證太陽下山前輝煌而盛大的潰敗,看動物形狀的云團在群山之巔狼奔豕突。我在心里和它們一起奔跑、跳躍,忽東忽西,把自己藏起來……因為這一刻的云團那么易逝,那么不可捉摸,我很是傷感,就像我的爺爺還沒有等我能讀懂《隋唐演義》,他就坐在太師椅上永遠閉上了眼。我想,有一天我一定把它們寫出來,白紙黑字地寫出來,然后讀給天邊的爺爺聽。
在想念爺爺?shù)娜兆永铮揖投阍陂w樓上,就著窗戶透進來的微暗天光,忘乎所以地閱讀。當然那個時候是讀不懂爺爺?shù)木€裝書,但是通俗易懂的書還是能看得懂。
父親看我們兄妹喜歡讀書,也專門給我們訂閱了一些書刊,比如《今古傳奇》。那個時候《今古傳奇》上刊登的《玉嬌龍》《七劍下天山》《臥虎藏龍》讓我在同學中成為“一姐”,大家只有在我手中才能借閱。因為書,小時候的我驕傲感爆棚了。
后來我開始讀《簡·愛》,那是我第一次閱讀國外長篇小說,對《簡·愛》愛不釋手,羅切斯特失明后與簡重逢的那一幕,讓我記憶尤深。我一遍一遍地讀,那時還不知道什么是愛情,但覺得愛情應該是簡與羅切斯特那樣,不離不棄,無論生死。后來又讀了《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全傳》,這些書聞起來還帶著一股油墨清香讓我沉醉其中,和書中的人物一起悲,一起喜。
讀完名著以后,我又對詩產(chǎn)生了巨大的興趣。中國的詩歌有很多自然的描寫,非常寬闊宏大。詩是我文學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yǎng)分,尤其新詩方面的熏陶比較多。那時候上學都流行傳閱“手抄詩”,我哥哥上初中時開始熱愛抄詩,我經(jīng)常偷偷看他的本子,讀到了汪國真、卞之琳、席慕蓉、舒婷、楊牧、三毛、余光中等,也偶爾能讀到北島、泰戈爾等人的作品。不過,那時候年紀小,不太能讀得懂,還是喜歡背背唐詩。初中開始接觸宋詞,并學著填詞。高中時候,書本和試卷上有新詩了,我被詩的語言深深地震撼,開始大量閱讀新詩并且通過閱讀去了解詩人。
因為多閱讀、多聆聽、多思考,多感受,收獲頗多。于是我嘗試把生活中的感受記錄下來,希望自己成為詩生活狀態(tài)的記錄者。
我家的大門是黑色的,父親每天用粉筆寫一首唐詩在門板上教我讀三遍后就去上班了,回來總要檢查還沒有啟蒙上學的我的背誦情況。父親當時是一個鎮(zhèn)的書記,藏書極多,我胡亂地翻看,讓我很快進入詩的畫面之中。這些特別有年代記憶的場景,培養(yǎng)了我對文字特別敏銳的嗅覺。
文學的種子發(fā)芽了
我最開始的寫作是從初中一次獲獎經(jīng)歷開始的。文字是我感知生命的最直接的狀態(tài),跟著時間,跟隨著清晰的內(nèi)心行走在文字間,這些讓我找到了寫作的方向。
我給自己取筆名叫“胭脂小馬”,當時代表學校參加安康市的作文比賽得了第二名。那時的獎品是一大本厚厚的集郵冊。那個十幾歲的少女心花怒放,獲獎的成就感像種子一樣,埋在了心底。到了春天,發(fā)芽了。
后來上大學,因為沒有考上理想中的陜西師大,上了一個僅次于師大的師范院校,雖然學的是政法系,但是中文系任何活動都有我的身影,學校的圖書館更是我的“精神食堂”。博爾赫斯曾說“我想象的天堂,便是圖書館的模樣”,也是在那個時候,圖書館的書才使我真正愛上了文學乃至詩歌——這是一種干干凈凈、不受污染、不斷提純、無比神圣的美好存在。
即使你的內(nèi)心是封閉的,只要身臨其境地寫下文字,不停地寫作,就能使內(nèi)心敞開,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也會驟然到來。
有人問我文學創(chuàng)作有什么訣竅,我心里只有一個字:寫。
無論你能不能寫好,或者你心里有沒有要寫的東西,我覺得你首先要把寫作的習慣培養(yǎng)出來。不停地寫,堅持寫,寫作就變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終有一天成了信仰。
在寫的過程中,我收獲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長,也收獲了人生體驗的不斷成熟,更收獲了思想上的解放和堅毅。
漸漸地,我的詩歌作品陸續(xù)發(fā)表在《星星》《詩林》《歲月》《山東文學》《今古傳奇》《中國文學》《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刊物以及海內(nèi)外數(shù)百家文學平臺,并且在2017年出版詩集《鳳圖騰》。
寫詩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享受讀詩和寫詩的過程,也滿足于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詩在我筆下的誕生和成長。
寫詩對我來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有時候一些情緒是無法言明的,像一朵很輕的云在心里徘徊,這種時候詩歌可以幫助我表達,試圖觸摸自己的本質(zhì),有時是自我療愈的媒介,想要訴說的時候,詩歌是一種極好的表達方式。
生活可以沒有詩,但詩一定要有生活的土壤。對于詩人而言,生活必然是重要的酵池。生活是對詩歌和人的雙重考驗,寫詩,很多時候是在生活中干著抽絲剝繭的工作,詩歌從來就不是獨立于生活之外的,詩人要有融入生活的本領(lǐng),還要有從生活的泥潭里拔出的能力。
少年,愿你成為懷著詩情在風雪中跋涉的逐夢人。
(責任編輯/無可)
【胭脂小馬詩選】
花間一壺酒
這長滿了鐵銹的孤獨的酒壺
新娘般等待
有人一飲而盡
趁蕎麥瘋長
越來越白的月光還在
山菊花浩蕩的時候
我趕往你的地方
用酒壺倒出斷裂之處的舊疾
倒出不愿咳出來的那些事
請原諒我
耗盡一場場花事,一場場文火
溫一壺小酒
卻還是那個沒能插敘進去的新娘
像一個放大的酒壺
掛在長亭下
我們之間沒有結(jié)局
只有幾滴酒
少得就像一個人的轉(zhuǎn)身
舊
父親的影子舊了
身體的裂縫也舊了
客棧的一把鎖
也舊了
它們舊得讓我流淚
卻從未消失
有時候我給木頭寫詩
舊木的年輪神秘
新木的生長紋憂傷
它們在新舊之間
成為節(jié)疤
有時候我更像一條河流里
千年白甲魚
一年比一年更多情
像在水中拼命打開舊時光的孩子
有時候你在看我
我在看鎖
舊眼神一閃
我來不及躲藏呀
得不到救贖的心
開始一死再死
其實
活著,就是把舊
藏起來的過程
涅槃重生的蝶
這一聲驚蟄
不斷地、不斷地裂帛
讓大地翻箱倒篋
錙銖、或酒色
被萬物齊生的風
歷劫
一條百年老樹
養(yǎng)著一只蛹
開始橫空出世
你說你不應該為我而空
你應該拿著寬口的罍
去盛開
去活
就活這么一次
你要飛揚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