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琪
國慶期間,刷了刷微博熱搜,在杭州亞運會大熱的當下,除了體育相關詞條以外,75%都是明星熱搜。
這其中確實有許多是“購買”所得,但微博超話社區(qū)里動輒一千多萬的日互動量,多少還是證明了娛樂明星的重要性。
按照社交平臺提供的用戶畫像,網(wǎng)絡上最活躍的人群大多為16-25歲,這些愛表達、愛展示自我的“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們,早已習慣了在網(wǎng)絡里過日子。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網(wǎng)絡生活最要緊的事,就是關注新聞和討論偶像。據(jù)說95后與00后的網(wǎng)絡平臺“個人簡介”中,通常都要填寫偶像是誰,與性別、學校、血型一樣,粉絲身份也成了每個人必備的標簽。
在青少年群體中,總是有一些必須遵守的社交規(guī)則,譬如所有人都在看《舒克貝塔歷險記》的時候,你沒有跟上昨天電視臺的更新,就無法參與今天課間的討論,久而久之可能被小圈子排擠,這就是“羊群效應”。所以偶像崇拜對當今的年輕群體而言,有時只是一種被動的從眾。
我曾經(jīng)在文章里表達過,樹立偶像從心理學而言,其實就是樹立一根“精神拐棍”,更是一臺“夢想販賣機”。當我們感到迷茫、無助、認知不足的時候,我們需要偶像來扶持自己,建立信念,也需要他們幫助我們實現(xiàn)難以達成的愿望。理論上說,每個人都需要“精神拐棍”,但處于青春躁動期、心智和三觀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以及處在生活崩潰邊緣的中老年人,更加需要這樣的精神慰藉。
不同的是,如今的青少年成長在歲月靜好、衣食無憂的環(huán)境下,自我意識大盛,他們既需要偶像崇拜,也需要存在感。他們對偶像的喜好表達,不會僅限于亦步亦趨的跟隨和默默無聞的支持,他們需要把偶像作為徽章貼在自己身上,向同伴與父母大聲宣告,為偶像的唱片銷量、影視劇收視率、代言產(chǎn)品貢獻力量,甚至為偶像選擇公司、選擇經(jīng)紀人、選擇配偶、選擇舞臺,讓偶像按照他們預設的路線,走在他們鋪好的紅毯上。
而這個邏輯一旦付諸實施,粉絲經(jīng)濟就會應運而生。
有些流量明星的粉絲去看演唱會的時候,甚至會把燈牌做得很亮,目的是超過其他明星的“應援團”,并且全程都在大聲呼喊口號,至于燈牌晃眼到已經(jīng)完全看不清舞臺,喊著口號也實在聽不見臺上唱了什么歌,這都沒關系。他們花高價進入會場,并不是為了欣賞,而是尋求一個大膽展示自己的可能。
這也是為什么每一個流行的偶像看起來都像紙片人,磨得扁平慘白的臉,在鎂光燈下做出千篇一律的表情,沒有缺點、沒有遺憾、沒有真實表達,像流水線上走下來的塑料娃娃。無論偶像本人是什么樣的個性,他們都只是粉絲貼在身上的符號而已。
很多年輕的明星喜歡說:希望大家關注我的作品,希望粉絲離我的生活遠點……實際上,這是完全違反經(jīng)濟規(guī)律的。假設一位明星拿到一百萬的片酬,實際上這一百萬分為兩部分,一是勞動報酬,根據(jù)勞動技能的高低領取。而這塊的價值,可以參考勞動技能相同但毫無名氣的從業(yè)者的收入,譬如一個普通角色的全片收入在五萬到十萬元、一個群眾演員的日薪為二百元左右。按工作量對標扣除后,剩余的就是名氣溢價。
名氣溢價也是可以細分的,外形條件、才藝技能、話題度,都是細分板塊。如果讓有經(jīng)驗的財務人員來做一個量化分析,甚至可以做成餅狀圖。外形條件占優(yōu)的明星,消費者購買的是對臉部與身材維護的欣賞,所以他們一旦老去,就會立刻失去市場。而才藝技能占優(yōu)的明星,消費者購買的是技能表演部分,所以技能越多的明星,對外形、話題度限制就會越小。
流量明星的名氣溢價,幾乎都放在了話題度上,所以他們只能被話題裹挾,直到不再具有話題性的那天。明星們?nèi)粝虢档妥约旱拿麣庖鐑r占比,從粉絲經(jīng)濟中華麗轉(zhuǎn)身,恐怕得先從提升勞動技能做起。
但這樣做實在費心費力,對大部分稍縱即逝的流量明星和上下游產(chǎn)業(yè)而言,培育一棵“常青樹”并不劃算,只有源源不斷地生產(chǎn)“紙片人”,為粉絲量身造夢,才是投資小、回報大的精明生意。
【原載《京江晚報》】
插圖 / 所謂流量至上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