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英
父親有個堂姐在南昌,小時候常聽他說“南昌來信了”,在他的描述里,南昌是一座英雄城,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滕王閣所在的地方。從小,我就對南昌心向往之,今年暑假,終于成行。
南昌是水城,贛江穿城而過,城外有四湖,城內(nèi)亦有四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乘游輪緩慢行駛一小時,有兩段視覺盛宴。贛江水面寬闊,沿岸高樓林立,霓虹燈變幻成各種圖案和字體,令人目不暇接。夜游即將結(jié)束時,天空中出現(xiàn)無人機表演,變幻成五角星、軍旗、軍艦等各種圖案和字體,此時,兩岸流光溢彩,置身其間,恍然不知天上還是人間。
乘罷游輪,我來到滕王閣下。
閣雖不高,在各色燈光的照射下,卻顯得富麗堂皇,自有一種歷史的厚重與王者的氣度。仰望樓頂,遙想當(dāng)年,王勃以弱冠之年,在宴會上揮筆寫出《滕王閣序》,從此閣以文名,流傳千古,不禁心潮澎湃。
登臨第五層,躍入眼簾的是蘇東坡手書的《滕王閣序》全文,還有王勃把酒臨風(fēng)的塑像?!袄袭?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一字一句,令人愴然涕下。王勃寫這篇文章時的年齡,有人說14歲,有人說21歲,有人說26歲,即寫完這篇文章的次年,他就溺海而亡。王勃6歲能文,無疑是天才,可14歲縱有文采,卻難有這樣深遠(yuǎn)的感悟——“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不曾經(jīng)歷過人生浮沉,亦寫不出“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吧?如果他能活到蘇東坡的年紀(jì),應(yīng)該還會留下更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吧。
在八大山人紀(jì)念館,聽一個9歲小男孩義務(wù)講解;在八一紀(jì)念館,緬懷烈士的風(fēng)采;在老街,花8元錢,吃一碗拌粉,一小罐瓦罐湯……我看到的南昌,是青山含笑、流水脈脈的樣子;我聽到的南昌,是聲動九天、洋洋盈耳的樣子;我觸摸到的南昌,是繁華錦繡的樣子。這樣的南昌,我喜歡。
作者為湖南省婁底市第四中學(xu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