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簡稱《世界記憶名錄》,是指符合世界意義、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確認而納入的文獻遺產項目?!妒澜缬洃涍z產名錄》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延伸,側重于文獻記錄,包括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文化事業(yè)機構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手稿、口述歷史的記錄以及古籍善本等。名錄反映了語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鏡子,同時也是世界的記憶。但是,這種記憶是脆弱的,每天都有僅存的重要記憶在消失。因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了世界記憶遺產計劃,來防止集體記憶的喪失,并且呼吁保護寶貴的文化遺產和館藏文獻,并讓它們的價值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本報將分上、下兩期介紹中國入選的15項記憶遺產,以饗讀者。
《清代內閣秘本檔》
《清代內閣秘本檔》是清初翰林秘書院(內閣前身之一)依據文書保密制度,將日常例行公事的文書中重要文書謄抄一遍而形成的檔案文獻。其核心內容為“湯若望案”,涉及中西交流史上比較重大的事件,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交鋒的過程。抄寫這批檔案所使用的是比較成熟的滿文,對了解當時的時代特色和滿文的字詞結構、語法等具有重大意義。1999年入選。
《清代大金榜》
金榜是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標志性的檔案文獻,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殿試的成績榜。金榜分大金榜、小金榜兩種。小金榜是大金榜的副本,呈至宮中供皇帝御覽。大金榜則懸掛于宮墻外,告示天下。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金榜是光緒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殿試大金榜。大金榜長約20米,高約90厘米。它是滿漢文字合璧的。漢文一般在它的右部,滿文在左部。2005年入選。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由中國明代李時珍編著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內容涉及醫(y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該書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18世紀至20世紀期間,《本草綱目》被全譯或節(jié)譯成英、法、德、俄、韓等20多種語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廣泛流傳,成為西方許多領域學者的研究對象。2011年入選。
《甲骨文》
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時期,記錄著商代大量的史料,商代前后許多古史上的問題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其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志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穿越數(shù)千年,作為世界文明的瑰寶,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2017年入選。
《清代樣式雷圖檔》
“樣式雷”為中國清代宮廷建筑匠師家族。始祖雷發(fā)達(1619~1693),清初直至清代末年,雷氏家族有六代人在朝廷樣式房任掌案職務,歷時200余年,負責過北京故宮、北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設計的圖樣繪制、燙樣制作,同行中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雷氏家族設計制作的建筑燙樣獨樹一幟,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2007年入選。
《納西東巴古籍》
納西東巴古籍是納西族東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用于記載東巴教的各種儀式,是東巴文化的凝聚與升華,其內容涉及多種學科,被譽為“納西族的百科全書”。此外,東巴古籍文獻為納西族東巴自制土紙做成,紙質堅韌厚重,全部古籍由自制的墨和竹筆寫成,訂成線葉裝。鑒于東巴古籍特有的內容和形式,決定了這份文獻遺產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和再造的。2003年入選。
《中國傳統(tǒng)音樂錄音檔案》
《中國傳統(tǒng)音樂錄音檔案》是第一批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珍貴檔案項目。作為中國第一個入選名錄、全世界首個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音響檔案,中國傳統(tǒng)音樂錄音檔案記錄了20世紀 50至90年代間大量鮮活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事項,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該檔案長達7000小時,5萬張照片和15萬卷音樂書籍和殘譜,其中包括民間藝人阿炳創(chuàng)作的傳世名曲《二泉印月》,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全面最完整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檔案。1997年入選。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性著作,成書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國戰(zhàn)國時期。該書系統(tǒng)總結了公元前二世紀以前中國古代傳統(tǒng)醫(yī)學的實踐經驗,揭示出中醫(yī)學的生命觀、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饵S帝內經》所構建的理論體系和醫(yī)療模式至今仍被傳統(tǒng)醫(yī)藥學運用并為西方醫(yī)學借鑒,是世界醫(yī)學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最好見證。2011年入選。(綜合光明網、網易、中央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