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體檢靜悄悄地開始了,辦公室里的熱鬧便如期而至。
“你的紅細胞計數(shù)是多少?”
“我的血沉怎么有點高?”
“血小板寬度代表什么?”
“向上的箭頭就是不合格嗎?”
每一份體檢報告后面都得跟著一位全科醫(yī)生,要不那些平時聽都沒聽過的醫(yī)學(xué)術(shù)語,非得通過百度才能知道含義。但找百度的最大后遺癥就是,你哪個不正常的數(shù)值都得從癌癥開始排除,排在癌癥后面的,不是白血病,就是肺壞死。
只有血糖、血壓看得見聽得懂,還得問問同一辦公室的戰(zhàn)友們各自的數(shù)值,對比了一圈知道了所有人的血糖、血壓,方能志得意滿地收起體檢報告,這一年又算是沒驚沒慌地過去了。身體的一切不正常都得用“少吃多動”解決,但這個“少吃多動”在收起體檢報告之后,也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對于體檢,我的情感認同有點復(fù)雜,有愛、有恨、有怕,有惦記、有期待、有恐懼……每年進入秋季,便將上一年的體檢報告翻出來,一項一項地預(yù)測,今年會不會好一點,今年會不會又多了幾項刺眼的紅。
關(guān)于體檢,奇葩的事、奇葩的人還真不少:鄰居老李家的男人,體檢前兩三周,早睡早起早鍛煉,吃素吃粗不吃油,目的只有一個,體檢數(shù)值好看。小區(qū)保安高大哥,體檢時觀察大夫就像小時候死盯老師一樣,大夫撓撓鼻子,他覺得是自己B 超超出問題了;大夫皺皺眉頭,他又覺得自己肚子里可能長東西了;大夫眨眨眼睛,他認為兩個大夫看出了他的大病正在交流……體檢還沒進行一半,高大哥就已被嚇得夠嗆,一個勁兒跟大夫核實,“您說我沒毛病是真的嗎?”最精彩的算是我的一個遠房親戚,拿著體檢報告來找我媽,非說他的這些體檢指標和網(wǎng)上的數(shù)值都對上了,他病得不輕,找我媽就是為了做最后的認證——他是不是真的命不久矣!
網(wǎng)上流行一個詞——“體檢焦慮癥”,對此我是頗為不屑的,什么事都往焦慮上靠,是不是顯得過于矯情。
中國青年報曾經(jīng)做過一次社會調(diào)查,45.2%的受訪者表示,害怕體檢,而且年齡越低,害怕程度越高;68.1%的受訪者害怕體檢的理由是“怕查出疾病”;相當一部分人拒絕體檢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門,抽煙、熬夜、飲食不定,平時各種“作”,體檢時不自信。
原來體檢真的可能焦慮。
心理專家說,“體檢焦慮”實際上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如果真的因為體檢焦慮了,那就先問問自己“為什么要體檢”吧。
體檢的目的不外乎就那么幾個,對身體狀況有個清晰的認識、及時發(fā)現(xiàn)健康問題、及時調(diào)整不良生活方式。
其實不僅僅是體檢,生活中問題無處不在,焦慮與否,就看你怎樣對待,是過度糾結(jié),還是試著釋懷。
想明白了就能看清楚,體檢報告中藏著幾個字——放開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