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3年開始,國家京劇院幾乎每年都派豪華陣容赴中國臺灣演出。今年中秋國慶期間,于魁智、李勝素領銜國家京劇院一團80人,作為疫情后赴臺的第一個大陸劇團,第24次登上了臺北的舞臺,演繹6場精彩大戲,在臺再次掀起“京劇熱”,也翻開了國家京劇院30年訪臺演出的新篇章。
第一次赴臺演出
“我第一次來臺演出是1993年,記得當時是2300多個座位,連走道都特殊加座?!庇诳菍?0年前第一次到臺北演出的經(jīng)歷記憶猶新。1993年,國家京劇院代表團首次赴臺巡演,呂瑞明領隊,袁世海、杜近芳擔任藝術顧問,楊秋玲、孫岳、王晶華、劉長瑜、馮志孝等前輩藝術家領銜的97人演出團,在臺連演16場,場場爆滿,轟動一時,成為兩岸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我當時就是個國家京劇院的青年演員,能跟著大師級藝術家,共同見證兩岸文化交流的開啟,特別榮幸!”當年剛剛30歲出頭的青年新秀于魁智,已經(jīng)嶄露頭角,他主演的《打金磚》《文昭關》等戲,精彩表演贏得了臺灣觀眾的熱烈歡迎,獲得了高度認可。
于魁智還記得當年張學良一連來看了6場演出,并盛情邀請主要演員到家中作客,在席間連聲稱贊于魁智:“真是唱得好!”于魁智說:“我就是那個時候跟張學良將軍建立起忘年友情的。他特別幽默,見我面第一句話就說我是他的小老鄉(xiāng)?!?996年,張學良95歲大壽時,于魁智還受邀遠赴美國為張學良壽宴獻唱。后來,于魁智還在京劇《西安事變》中成功扮演了張學良?!斑@都緣于1993年建立的情感,京劇起到了溝通橋梁的作用。”
正因為看到臺灣觀眾對京劇的熱愛,讓于魁智在心里立下了心愿,要做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以京劇藝術為橋,連起兩岸民眾的同根情感。
一出《打金磚》
“每年看國家京劇院的演出,已是臺灣戲迷的習慣和儀式,這份情深意切的交流鑄就了一段傳奇?!迸_灣大學戲劇系名譽教授、著名作家王安祈也是資深戲迷,她至今記得30年前于魁智在《打金磚》《文昭關》中的演出技驚四座,并表示,《打金磚》這出戲見證了時代變遷:“當年,臺灣戲迷看到這出戲,都愛上了于魁智,這是一部‘定情之作。2005年,它更發(fā)揮關鍵作用,當時國家京劇院來臺演出已準備停辦,于魁智再度推出《打金磚》,擬以此與臺灣觀眾告別。戲迷們奔走相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定要再見的呼喚,鼓舞了邀請方一路續(xù)辦至今?!?/p>
今年國家京劇院訪臺演出,再次帶來了這部讓臺灣觀眾情有獨鐘的《打金磚》。為了提攜后輩,讓優(yōu)秀的年輕演員鍛煉成長,此次演出由于魁智攜青年新秀劉壘聯(lián)合主演,體現(xiàn)了京劇藝術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當年我們作為年輕一輩有幸被提攜,袁世海和杜近芳兩位大師的《龍鳳呈祥》,讓我和孫岳老師分飾劉備前后各半場。這次《楊門女將》《打金磚》《霸王別姬》《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我們也安排年輕演員一起登臺,體現(xiàn)的正是薪火相傳?!庇诳钦f,“1993年的時候,我們就已經(jīng)是三代演員來臺灣了。今年赴臺演員中都有“00后”了,很多人比我兒子還小,所以已經(jīng)是四代人在傳承這個文化推廣活動了。在兩岸傳承和推廣京劇,我們一代代京劇人將前赴后繼,繼續(xù)不懈努力!”
合演《四郎探母》
1993年赴臺灣演出,于魁智還跟魏海敏等臺灣藝術家們同臺合演了《四郎探母》,引起轟動,一時間傳為佳話。“《四郎探母》中,楊四郎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母親的思念,觸動了臺灣很多觀眾,尤其是特殊時期離開大陸去臺灣的老人內(nèi)心最脆弱、最柔軟的一面。特別是那些老兵,淚流滿面。”于魁智說,“這讓我感到京劇還有這么大的影響力,能夠喚起人們對于祖國、故土的強烈情感,讓我們都很感動!”
“京劇在臺灣有著輝煌的過去,很多來自大陸的前輩藝術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戲曲演員?!庇诳潜硎?,國家京劇院藝術風格奠基人之一李少春之子李寶春,也在臺灣長期致力于傳播京劇藝術?!懊看挝覀?nèi)ヅ_灣演出,李寶春老師不管多忙,一定要到劇場來看望我們,為我們加油鼓勁?!?/p>
“兩岸戲曲界的交流互動,不僅有力地推動了京劇藝術在兩岸的傳播發(fā)展,同時培養(yǎng)了一大批臺灣觀眾?!庇诳钦f,有很多老觀眾一路支持他們20多年,現(xiàn)在又帶著小觀眾來看戲,也有越來越多年輕觀眾加入。今年在臺灣演完最后一場《龍鳳呈祥》后,一位臺灣觀眾在社交媒體上留言道:“突然想到我們和幾百年前人們看的戲是一樣的,物換星移,人心卻不變,幾百年后還是有我們大家欣賞的這出戲劇,這才是真正的傳承?!?/p>
(摘自《北京晚報》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