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艷(湖北省谷城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襄陽 4417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患者可出現多種癥狀。COPD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有數據顯示,我國成人COPD患病率高達8.6%,患者數量近1億,給公共醫(yī)療造成了較大負擔[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短期內癥狀加重,肺功能明顯下降,若未及時診治,可引發(fā)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由于AECOPD病情較重,加之患者對疾病知識、診治方法及預后缺乏了解,存在較強的疾病不確定感,從而出現負性情緒,心理彈性減弱,影響治療依從性[2]。現狀-背景-評估-建議(SBAR)溝通模式是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標準溝通方式,可準確、高效傳遞信息,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本研究將SBAR溝通模式應用于AECOPD患者護理中,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后,將94例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AECOPD患者納入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AECOPD診斷標準[3];②年齡40-80歲;③可正常溝通;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呼吸系統疾??;②伴有其他嚴重基礎疾?。虎劬癞惓?、智力障礙患者;④存在呼吸衰竭、肺性腦病等嚴重并發(fā)癥;⑤伴有心、腎、肝功能障礙。將94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47例,男性31例,女性16例;吸煙史:有33例,無14例;年齡43-80歲,平均(69.35±7.26)歲;COPD病程1.5-12年,平均(6.52±1.74)年;受教育年限6-18年,平均(11.47±2.31)年;肺功能GOLD分級:Ⅱ級16例,Ⅲ級23例,Ⅳ級8例。試驗組47例,男性30例,女性17例;吸煙史:有35例,無12例;年齡40-79歲,平均(68.29±7.18)歲;COPD病程2-14年,平均(7.02±1.86)年;受教育年限5-16年,平均(10.83±2.27)年;肺功能GOLD分級:Ⅱ級15例,Ⅲ級26例,Ⅳ級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①健康宣教: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講解AECOPD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向患者介紹科室及醫(yī)護人員情況。②病情監(jiān)測:密切觀察患者癥狀及生命體征,盡快完成肺功能、血氣、酸堿平衡、心電圖等相關檢查。③用藥指導:按照醫(yī)囑給予相關藥物,并向患者說明藥物作用,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用藥后注意事項。④心理干預:主動與患者交流,根據患者具體表現給予鼓勵、安撫,盡量使用正性暗示語言。⑤營養(yǎng)支持:予以高蛋白、高纖維、高熱量飲食,以流質、半流質清淡食物為主,少量多次進食。⑥呼吸道管理:加強呼吸道濕化,指導患者有效咳嗽,通過改變體位、叩背等方式協助患者排痰。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SBAR溝通模式,由3名高年資護理人員組成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均具有良好溝通能力且接受相關培訓。護理人員通過查閱病歷及檢查報告、檢索資料、咨詢醫(yī)生、與患者或家屬交流等方式收集患者信息,建立患者個人檔案,并根據信息制作SBAR溝通表格,表格包括:現狀(S)模塊:患者基本信息(如性別、年齡、床號、文化程度),不適主訴;背景(B)模塊:患者病程、吸煙史、既往急性加重發(fā)病史、COPD常用藥、過敏史、合并疾?。辉u估(A)模塊:生命體征、患者癥狀加重情況,病情程度,肺功能情況,血氧飽和度,心理狀態(tài),并發(fā)癥及訴求;建議(R)模塊:后續(xù)治療,禁忌,注意事項。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SBAR溝通模式概念、內容、作用,并根據表格內容,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相關知識,并耐心解答患者疑問,護理人員在交接班時對SBAR溝通表格內容逐條核實。
1.3 觀察指標 ①疾病不確定感:采用疾病不確定感成人量表(MUIS-A)[4]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予以評估,量表分為不明確性、缺乏疾病信息、復雜性及不可預測性四個維度,共32個條目,各條目以1-5分計分,總分32-16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越明顯。②心理彈性: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CD-RISC)[5]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彈性情況予以評估,量表分為力量、樂觀、堅韌三個維度,共包含25個條目,各條目以0-4分計分,量表分值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彈性越強。③治療依從性:根據患者具體表現評估治療依從性,優(yōu):患者積極、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各項操作,并能嚴格遵從醫(yī)囑;良:患者存在不遵醫(yī)、不配合行為,但經勸導后可糾正;差:患者存在明顯抵觸行為,且經勸導仍不能糾正。④護理滿意度:出科前向患者發(fā)放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包含護理技術、服務態(tài)度、護患交流、人性化在內的10個條目,各條目以0-10分計分,分值范圍0-100分,根據得分劃分為非常滿意(>90分)、較滿意(80-90分)、一般(60-79分)、不滿意(<60分),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予以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疾病不確定感、心理彈性比較 干預前兩組MUIS-A評分、CD-RIS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干預前、后MUIS-A評分、CD-RISC評分比較,干預后兩組MUIS-A評分、CD-RISC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MUIS-A評分、CD-RISC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MUIS-A評分、CD-RISC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為P<0.05。
組別 例數 MUIS-A評分 CD-RISC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 47 97.36±11.24 71.38±9.56a 54.81±7.63 75.26±8.45a對照組 47 96.17±11.93 79.25±10.34a 56.14±7.92 69.34±8.01a t 0.498 3.831 0.829 3.486 P 0.619 0.000 0.409 0.001
2.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試驗組干預后治療依從優(yōu)良率為97.87%,高于對照組的85.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治療依從優(yōu)良率比較[n(%)]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護理滿意率為93.62%,高于對照組的78.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n(%)]
COPD是由外部環(huán)境與個體易患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常見呼吸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咳嗽、氣促、咳痰等。AECOPD患者由于癥狀嚴重,且可能引發(fā)其他并發(fā)癥,需及時入院治療?;颊咭驅膊∠嚓P信息的認知不足,對診治方法和醫(yī)療環(huán)境缺乏了解,加之無法判斷疾病進展及預后,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疾病不確定感。而疾病不確定感是一種心理應激源,會增加患者知覺壓力,引起焦慮、抑郁情緒,降低患者治療信心,導致患者心理彈性減弱,難以保持積極、穩(wěn)定的心態(tài)應對疾病?;颊咝睦頎顟B(tài)改變會影響治療依從性,有報道[6]表明,AECOPD患者依從性與治療效果具有相關性。因此有必要在AECOPD護理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加強患者心理彈性,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依從性。
SBAR溝通是一種旨在提高信息傳達效率及準確性的溝通模式,由現狀、背景、評估、建議四個部分組成,以往多用于醫(yī)-護合作、護-護交接、臨床帶教[7-8]。近年來,有學者將其應用于護-患交流中,取得了較好效果[9-10]。通過收集、整理相關資料,SBAR溝通模式能使護理人員全面掌握患者情況,且重點突出、條理清晰,避免工作隨意性,提高了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評估能力及整體管理能力。此外,SBAR溝通模式具有標準化特點,既能簡明扼要地傳遞信息,又能規(guī)避信息傳遞過程中的疏忽、遺漏,患者可獲取更完整的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使其充分了解自身情況,提高認知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干預后MUIS-A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更低,CD-RISC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更高,表明SBAR溝通模式能有效減輕AECOPD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增強其心理彈性。原因分析為SBAR溝通模式能通過提高信息傳遞效率使患者獲取更多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及時、充分地了解自身病情及診治措施,并對預后作出積極判斷。而疾病不確定感的減弱能減少心理應激、緩解不良情緒、建立治療信心,最終增強患者心理彈性?;颊叩囊缽男灾苯記Q定治療效果,有報道[11]表明,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情況及心理狀態(tài)是影響其治療依從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依從優(yōu)良率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更高,原因分析為患者疾病認知增強后,自我效能感及希望水平得到相應提升,從而能更積極、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更高,原因分析為SBAR溝通模式能提高護理質量,同時能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建立和諧護患關系,從而使AECOPD患者獲得更好的醫(yī)療體驗。
綜上所述,在AECOPD患者護理中應用SBAR溝通模式,能有效減輕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增強患者心理彈性,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且患者護理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