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建橋,王 晶,徐 輝,曹相玫
(1.寧夏醫(yī)科大學,銀川 750004;2.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病理科,寧夏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銀川 750004)
膠質瘤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在成人惡性原發(fā)性腦腫瘤中常見,占比為70%,由于具有極強的侵襲性,故預后不佳[1]。根據(jù)腫瘤的侵襲性生物學行為以及不良預后將其分為Ⅰ~Ⅳ級,可以為膠質瘤的治療方案提供指導[2]。異檸檬酸脫氫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 是參與許多重要代謝過程的關鍵酶,包括IDH-1、IDH-2、IDH-3亞型,其中IDH-1 突變導致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ic acid,α-KG)轉化為2-羥基戊二酸(2-hydroxyglutarate,2-HG),其作為癌代謝物是膠質瘤發(fā)生的關鍵驅動因素[3]。在膠質瘤中,絕大多數(shù)IDH-1 突變導致組氨酸替代精氨酸(IDH-1 R132H),IDH-1 突變先于其他分子改變,是膠質瘤發(fā)病的早期表現(xiàn),也是成人膠質瘤的重要鑒別因素,具有預后價值和作為藥物靶點的潛力[4-5]?,F(xiàn)階段關于IDH-1 突變對膠質瘤的遷移及侵襲尚不明確。血管生成與膠質瘤快速生長、轉移及侵襲密切相關。本研究檢測膠質瘤組織中血管生成因子與IDH-1 之間的關系,同時利用強力霉素誘導表達突變型IDH-1 的人膠質瘤U87 細胞,觀察其遷移能力,探討其可能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收集2020—2023 年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病理科膠質瘤病例198 例,男性112 例,女性86例;年齡≤20 歲者14 例,>20~≤40 歲者50 例,>40~≤60 歲者97 例,>60 歲者37 例。腫瘤分級:Ⅰ級膠質瘤8 例,Ⅱ級膠質瘤56 例,Ⅲ級膠質瘤39 例,Ⅳ級膠質瘤95 例。腫瘤部位:額葉22 例,顳葉39 例,其他部位137 例。實驗使用強力霉素(doxycycline)誘導表達mutIDH-1(含IDH-1 R132H)的人腦膠質瘤細胞(U87 細胞)由空軍軍醫(yī)大學葉菁教授饋贈,生長方式為貼壁生長,培養(yǎng)基為含1%雙抗、10%血清的最低必需培養(yǎng)基(MEM)。
doxycycline 誘導表達體系:1) 含IDH -1 R132H 的慢病毒表達載體為Plvx -IDH -1(R132H);2)Tet -On 慢病毒表達載體為Plvx -Tet-On;3)doxycycline 誘導劑量為10 μg·μL-1。MEM 購于上海帝博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umiBest 卓越型電化學發(fā)光液(SB-WB011)購自上海圣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胎牛血清購于上海素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蛋白提取試劑盒購于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IDH-1 一抗試劑(均為鼠單抗)、膠質原纖維酸性蛋白(GFAP)、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CD34、Ki-67,通用型二抗、EDTA (pH 9.0) 修復液、DAB 顯色液、PBS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VEGFR-2 抗試劑(兔單抗)購于Bioworld Technology公司;抗體稀釋液購自上海威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蘇木素購自北京九州柏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AS 試劑盒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SDS-PAGE 凝膠制備試劑盒購自南京凱基生物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膠質瘤組織常規(guī)石蠟切片3~4 μm,65 ℃烤片過夜,切片脫蠟至水,EDTA(pH 9.0)高壓修復3 min,自然冷卻,3% H2O2水溶液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8 min,PBS 溶液沖洗,加入一抗IDH-1、GFAP、Ki-67、VEGF(稀釋比例1∶400)、VEGFR-2(稀釋比例1∶250)、CD34(稀釋比例1∶200),37 ℃恒溫箱孵育70 min,PBS 溶液沖洗,加入二抗,37 ℃恒溫箱孵育30 min,PBS 溶液沖洗,DAB 顯色10 min,流水沖洗阻斷顯色,蘇木素滴染1 min,水洗,1%鹽酸乙醇分化3 s,水洗,淡氨水返藍數(shù)秒,水洗,梯度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
CD34 進行1.3 中的IHC 檢測步驟至DAB顯色,水洗,加入過碘酸氧化5~10 min;流水沖洗5~10 min;滴加雪夫試劑10~15 min;流水沖洗10~15 min;蘇木素復染1 min,水洗,1%鹽酸乙醇分化3 s,流水沖洗返藍,梯度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脫色中性樹膠封片。
1)IDH-1、VEGF、VEGFR-2 在細胞質有棕黃色產(chǎn)物形成時判讀為陽性,細胞質無顯色則為陰性;CD34、GFAP 在細胞膜有棕黃色產(chǎn)物時判讀為陽性,細胞膜無顯色則為陰性,均采用半定量法進行判讀。每張切片隨機選取5 個高倍鏡(×400)視野,每個視野計數(shù)細胞100 個,首先計算陽性染色細胞數(shù)占總細胞數(shù)的比例,無陽性染色細胞為0 分,陽性細胞數(shù)≤10%為1 分,陽性細胞數(shù)11%~50%為2 分,陽性細胞數(shù)51%~75%為3 分,陽性細胞數(shù)>75%為4 分。同時評判染色深淺,無色為0 分,淺黃色為1 分,棕黃色為2 分,棕褐色為3 分,染色強度依據(jù)背景著色進行對比。根據(jù)兩項計分相加所得總分進行結果判定。0~2 分為陰性(-),3~4 分為弱陽性(+或++),>4分為強陽性(+++)[6],陽性率=(強陽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Ki-67 指數(shù)代表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指數(shù)≤10%判讀為低表達,指數(shù)>10%判讀為高表達[7]。3)CD34 染色檢測膠質瘤中的內皮細胞,PAS 染色檢測腫瘤血管的基底膜。CD34 染色表達于內皮細胞,呈棕黃色;PAS 標記血管基底膜,管腔基底膜呈玫紅色。高倍鏡下CD34 陰性、PAS 陽性管道樣結構,即為血管生成擬態(tài)(vasculogenic mimicry,VM)[8]。
用含1%雙抗、10%血清的MEM 培養(yǎng)液進行U87 細胞培養(yǎng)。細胞隔天換液。將培養(yǎng)瓶中生長至90%密度的膠質瘤U87 細胞消化、計數(shù),在直徑10 cm 的細胞培養(yǎng)皿中接種1×106個細胞。接種8 h 后待細胞貼壁。實驗分組為doxycycline 誘導表達組(dox+組)和非doxycycline 誘導表達組(dox-組),dox+組為完全培養(yǎng)基含doxycycline(10 μg·μL-1)培養(yǎng);dox-組為完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培養(yǎng)48 h 后取出至顯微鏡下觀察誘導效率。
U87 細胞誘導48 h 后,收集細胞沉淀提取全蛋白。配制SDS-PAGE 凝膠,上樣等量蛋白進行電泳,濕轉蛋白至PVDF 膜上。10%脫脂牛奶室溫封閉1.5 h 后用抗體稀釋液稀釋一抗(VEGF 1∶400、VEGFR-2 1∶250)4 ℃孵育過夜。二抗(1∶2 000)室溫孵育1.5 h,化學發(fā)光試劑顯色1 min 后曝光并進行灰度測量[9]。
六孔板背面畫“十”字,每孔加入約5×105個細胞,每組設置2 個復孔,重復進行3 次。過夜后細胞貼壁且密度達到80%~90%,用200 μL 槍頭在六孔板背后的“十”字進行畫線。用PBS 沖洗劃起的細胞,在同一區(qū)域記錄采集0、24 和48 h 的劃痕范圍照片[10]。用Image J 軟件測量劃痕區(qū)域的面積,分析細胞的遷移速度,采用細胞劃痕愈合率比較細胞的遷移能力。細胞劃痕愈合率=[(0 h劃痕面積-觀察時間點劃痕面積)÷0 h 劃痕面積]×100%。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 法,各獨立實驗均重復3 次。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膠質瘤組織IDH-1 蛋白陽性表達與年齡、性別、部位及組織分級均無相關性(P>0.05);Ki-67 增殖指數(shù)與患者性別及病理分級存在關聯(lián):高表達在男性患者中表達率高(P<0.05),低表達在女性患者中多見(P<0.05),高表達在高級別膠質瘤(Ⅲ、Ⅳ級)中表達率高于低級別膠質瘤(Ⅰ、Ⅱ級);GFAP 在低級別膠質瘤(Ⅰ、Ⅱ級)中陽性率為36.53%(61/167),在高級別膠質瘤(Ⅲ、Ⅳ級)中陽性率為63.47%(106/167),在低級別膠質瘤中陽性率低于高級別膠質瘤(P<0.05),見表1。
表1 膠質瘤組織IDH-1、Ki-67 及GFAP 表達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例)
經(jīng)HE 染色后確定分級,Ⅰ級膠質瘤8 例,Ⅱ級膠質瘤56 例,Ⅲ級膠質瘤39 例,Ⅳ級膠質瘤95 例,其中以Ⅱ、Ⅲ級、Ⅳ級膠質瘤常見,見圖1。
圖1 Ⅰ、Ⅱ、Ⅲ級、Ⅳ級膠質瘤HE 染色(×200)
膠質瘤組織IHC 結果顯示,Ki-67 高表達在突變型膠質瘤中表達率為56.86%(58/102),野生型膠質瘤中為57.29%(55/96)。Ki-67 高表達、低表達在突變型和野生型膠質瘤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FAP 在突變型膠質瘤中陽性表達率為92.16%(94/102),野生型中為76.04%(73/96),與野生型相比,GFAP 在突變型中高表達(P<0.05),見表2、圖2。
圖2 膠質瘤組織IDH-1、Ki-67、GFAP 的表達(×200)
表2 膠質瘤組織Ki-67、GFAP 表達與IDH-1 突變的關系(例)
在IDH-1 突變型中,VEGF 陽性表達率為70.59%(72/102),VEGFR-2 為73.63%(75/102),CD34 為68.63%(70/102);在IDH-1 野生型中,VEGF 陽性表達率為54.17%(52/96),VEGFR-2為59.38%(57/96),CD34 為51.04%(49/96);VEGF、VEGFR-2、CD34 在IDH-1 突變型中的表達均高于IDH-1 野生型(P 均<0.05),見圖3。
圖3 膠質瘤組織中VEGF 與VEGFR-2、CD34 的表達(IHC×200)
PAS-CD34 雙染膠質瘤組織顯示,血管內壁CD34 染色呈陽性,基底膜呈玫紅色,為腫瘤血管成分(VM 陰性);由膠質瘤細胞形成的不規(guī)則管腔樣結構,CD34 染色呈陰性,基底膜不完整,PAS 呈陽性管道樣結構(VM 陽性)。VM 在突變型以及野生型中均有表達,見圖4。
圖4 PAS-CD34 雙染檢測膠質瘤組織中的VM 形成(×400)
Western blot 檢測結果顯示,與dox-組相比,dox+組的VEGF、VEGFR-2 蛋白表達均增高,與IHC 結果一致(P 均<0.05),見圖5。
圖5 Western blot 檢測dox-組和dox+組U87 細胞IDH-1、VEGF、VEGFR-2 相對蛋白的表達水平
細胞劃痕實驗結果顯示,在24、48 h 中dox+組的細胞劃痕愈合率均高于dox-組(P 均<0.05),見圖6。
圖6 細胞劃痕實驗檢測IDH-1 突變對U87 細胞遷移能力的影響
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由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膠質細胞/膠質祖細胞發(fā)展而來[11],最大程度手術安全切除、放療、化療、免疫療法以及相關聯(lián)合治療可以提高膠質瘤患者的預后,但是膠質瘤的極高致死率、預后效果不佳、復發(fā)率高是患者生存率極低的主要因素[12]。IDH-1 突變在Ⅱ級、Ⅲ級膠質瘤中常見,90%發(fā)生在Ⅱ級膠質瘤中,60%發(fā)生在Ⅲ級膠質瘤中,同時在繼發(fā)性膠質瘤中也很常見[13]。有研究[14]報道,IDH-1 突變會導致2HG 堆積過多并抑制多種酶的功能以及多種依賴于α-KG 的染色質重塑酶,從而影響腫瘤代謝循環(huán)過程。在本實驗中發(fā)現(xiàn),IDH-1 突變與患者年齡、性別、發(fā)病部位、病理級別均無關聯(lián)。細胞劃痕實驗中,dox+組的U87 細胞在24、48 h劃痕面積高于dox-組,證實IDH-1 突變使細胞的遷移能力增強,從而增加腫瘤的遷移。Ki-67 是一種僅在細胞周期G1、S、G2 或M 期中期的細胞表達核心抗原,正常腦組織中幾乎不表達,Ki-67標記指數(shù)10%是區(qū)分低級別和高級別膠質瘤的臨界點,對預測患者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15]。本研究結果顯示,Ki-67 高表達在男性患者中表達率高,低表達在女性患者中多見,在高級別膠質瘤(Ⅲ、Ⅳ級)中表達率高,在突變型和野生型膠質瘤中表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與腫瘤級別越高,惡性程度越高、侵襲性越強一致。GFAP 是膠質瘤標志性的一種中間絲蛋白,幾乎只在星形細胞膠質瘤中表達,易受細胞環(huán)境的影響,與腫瘤的遷移息息相關[16]。本實驗發(fā)現(xiàn),GFAP在突變型中高表達,在高級別膠質瘤中表達增高,這與Priambada 等[17]關于少突膠質細胞分化和IDH-1 野生型彌漫性星形細胞瘤中GFAP 表達降低的研究結果一致,考慮GFAP 與膠質瘤的侵襲性及預后有關。
在許多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案中,抗血管治療至關重要。VEGF 是參與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膠質瘤細胞在缺氧情況下,VEGF 與其受體VEGFR-2 的下游信號通路被缺氧誘導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激活,同時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移,由腫瘤細胞形成不規(guī)則管狀結構,形成新生血管[18]。本實驗發(fā)現(xiàn),VEGF、VEGFR-2、CD34 在突變型中高表達,同時Western blot 檢測顯示,dox+組中VEGF、VEGFR-2 表達升高,兩項結果提示IDH-1 發(fā)生突變,降低HIF-1α 表達水平,使VEGF 過表達,促進新生血管生成,VEGF 過表達與膠質瘤預后不良相關[19],因此,臨床通過抗VEGF 治療增加無進展生存期并改善膠質瘤患者的生活質量。VM 在腫瘤血管形成中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在微血管密度較低的膠質瘤區(qū)域大量存在,完成腫瘤生長過程中的血氧供應[20]。在雙染實驗中,CD34 染色陰性、PAS染色陽性的膠質瘤細胞形成的管狀結構,即VM陽性。VM 在突變型及野生型中均表達,證實膠質瘤通過血管生成,促進腫瘤轉移、侵襲。VM 在高級別膠質瘤中高表達,更易形成微血管,使膠質瘤細胞逃脫缺氧的環(huán)境及壞死區(qū)域,具有較強的侵襲性,導致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均不佳[21]。
本實驗通過組織及細胞水平探討IDH-1 突變與膠質瘤血管生成的關系,進一步證實IDH-1突變在膠質瘤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種是IDH-1 突變,2HG 大量堆積,抑制HIF-1α,誘導VEGF 表達,促進血管生成,增強膠質瘤侵襲及轉移能力[22];另一種是IDH-1 突變過表達可以減少膠質瘤細胞增殖,使發(fā)生IDH-1 突變的膠質瘤患者預后更好[23]。本實驗通過了解血管生成的機制及其抑制在膠質瘤治療中的意義,為今后臨床膠質瘤的抗血管治療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