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遇見小媛 編輯:青禾
“內向又社恐,一直是我的問題?!?/p>
好友露露上周發(fā)來這樣一句話,接著又向我講述了她的經歷,頗為感慨。
不久前她參加了一次公司組織的跨部門團建,聚會上極具反差的的兩種“畫風”讓她不得其解:一邊是健談的同事在舉杯敬酒、有說有笑,與他人打成一片;一邊是不善言談的同事,沉默地吃著小零食、低頭玩手機,略顯局促。
她實在想不通:為什么有人在社交中能自來熟,而自己卻窘迫得想逃,表現(xiàn)得格格不入。
為消除社恐,她之后還強迫自己參加各種活動,即便興致不高。在此過程中,朋友沒交到幾個,體驗感反而很差,她仿若困在了“失友焦慮”中,而今不知如何是好。
聽完后,突然想起一句話:“一個人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放過自己?!庇袝r怕被說不合群,就假裝外向;無法接受不完美,就為難自己。
我們總說“問題太多”,其實是沒學會“帶病生活”。改變不了就與之共存,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場景:早早計劃好一天的安排,但落到實處不僅啥也沒干成,還感到身心俱疲,只剩嘆息;出門想看個電影,卻懊惱連一身穿搭都搞不定,怕這被人說太土,怕那被人說風格怪異;有時渴望改變糟糕的狀態(tài),可還沒行動就陷入了一輪新的心理焦慮……更讓人淚崩的是:敏感且內耗,不僅沒把問題解決,最后還成了問題的“囚徒”,進行自我貶低。
張國榮生前拍的電影《異度空間》中的心理醫(yī)生阿占是如此,《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也是這般。
前者因女友自殺深陷痛苦,試圖用壓抑和遺忘走出創(chuàng)傷,卻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后者因原生家庭的陰影,以致過度自卑,在忍讓與自傷中走向墮落。
正如莎士比亞所言:“一個人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痹绞呛妥约狠^勁,越難放眼未來;當你學會放下,反而會發(fā)現(xiàn)當下的美好。
不久前重溫電影《美麗心靈》,再看天才數(shù)學家納什的故事,而今有了另一番感慨。
年少時覺得納什不幸,他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上頗有建樹,但他也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時常會被“幻覺”困擾:發(fā)病時,三個被妄想出來的人,會影響他的判斷與社交。
這對于深耕學術研究的納什來說,是致命打擊。醫(yī)生建議他進行藥物干預,但副作用會讓他的天才特質消失。
權衡之下,即便醫(yī)生直言“無人能憑借毅力戰(zhàn)勝精神分裂癥”,但納什還是毅然選擇與疾病共生:沉浸于科研,不去理睬那些“人”。
平時有陌生人前來拜訪,他也會先詢問學生,是否能看見對方,避免與“幻象”交談的尷尬。
長此以往,納什也早已習慣了那三個“人”的存在,還從哲學角度解釋道:“他們是我的過去,其實每個人都被過去所纏繞?!彼援斔镜街Z貝爾領獎臺上時,有人發(fā)出感慨:“他是‘病人’,但勇氣讓他戰(zhàn)勝自己,已然是醫(yī)學‘奇跡’?!?/p>
是啊,人無完人,得到終會伴隨著失去,正如納什不惜與“病”同在,換得在數(shù)學領域的成就那般。對于平凡的你我而言,亦是如此。不能改變的事,就隨它去;無法繞開的問題,就與之同在?!叭松緹o常,一切皆塵埃。”有時,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解決”。
脫口秀演員李雪琴說:“要允許北大畢業(yè)的一些人沒那么大的本事?!倍潭桃痪湓?,戳中無數(shù)人軟肋:繁華中的各種條條框框,就像套索一樣,給人空間卻不得自由。
三年前的李雪琴,每天就在這般掙扎中度過。
從北大畢業(yè),卻當了不被人看好的脫口秀演員,前往紐約大學深造,又因抑郁癥復發(fā)而肄業(yè)。有人喜歡她率真坦誠,也有人罵她是以“喪”樹人設博流量,網絡輿論一度讓她自我否定。直至她開始接受自己的“喪”,允許自己當“廢物”,那些困擾才隨之而散。
很贊同一句話:“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p>
問題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畫地為牢。我想,一個人懂得“帶病生活”,方才是真正的成熟。以下三個方法,助你與“問題”和解。
痛苦并非不請自來,大多是主觀臆斷形成:糾結于他人無意的言語,會增加心理負擔;凡事還沒發(fā)生,就設想無果的結局而內耗;心中事越裝越多,精神上的弦也越崩越緊。
若是為此困擾,不妨試著讓生活松弛些,面對得失好壞保持鈍感力,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戒掉玻璃心后,除了情緒愈發(fā)穩(wěn)定,處事也會愈加從容。
知乎上看到有人問:“如果等我們變得很優(yōu)秀,再去談戀愛,還來得及嗎?”高贊回答說:“當我們發(fā)自內心不接納自己時,也很難收獲愛情?!?/p>
仔細想想,的確如此。
我們不敢露出身上的“傷疤”:脾氣有點大,工作不穩(wěn)定,顏值不夠高……如此種種,皆是塵封內心的鐐銬。待準備好所有,當初所愛之人真的還會在原地等待嗎?
大抵不會。常聽到有做情感咨詢的朋友感慨:“世間情感,會敗給歲月,亦會敗給等待?!?/p>
是啊,學不會袒露,只想著愈合后再開始,不免會遺憾與錯過。就像一句話所言:“接納是成長的動力,而排斥則是摧毀的開始。”
露出傷疤,接納自己后,所遇皆是美好。
心理學上,有個“恢復壁龕”的概念,指的是讓人恢復能量的地方。由此延伸,若是感到身心俱疲,不妨試著換個地方給自己充電。譬如,不在喧囂處刻意壓制不安,而是尋得一處安靜踱步;不參加超負荷的社交,而是選擇獨處沉淀。
如此,遠比流于形式的合群更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