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巖
視唱練耳課程是高職音樂專業(yè)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其培養(yǎng)目標是通過讀譜視唱、聽覺訓練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力、音樂審美力等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其音樂素養(yǎng)、提高其專業(yè)水平。由此可見, 視唱練耳課程在整個高職音樂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 隨著對高職音樂類人才素養(yǎng)的要求不斷提高, 傳統(tǒng)高職視唱練耳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便逐漸越來越凸顯出來。近年來,教育部在《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計劃(2020——2023)》中提出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高職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計劃。在此形勢驅動下,教學工作者們都應積極探索教育新思路、探求教學新方法,促進學科建設及人才高質量發(fā)展。筆者作為高職音樂理論專業(yè)的一線教師, 從長期的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中發(fā)現、總結出一些問題, 嘗試提出一些改進策略, 以期進一步提高高職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高職音樂專業(yè)的發(fā)展。
缺乏有效的技術訓練手段。視唱練耳是一門具有技術性的理論課程。教師在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中運用好技術性的訓練方法非常重要。而目前高職視唱練耳教學中往往注重對音高、節(jié)奏、旋律等音樂要素本體進行聽唱訓練,而沒有對其結構以及存在方式等進行深入分析和講解,并沒有在此基礎上展開各項技術訓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對“如何聽準”“如何唱準”進行有效的講解和訓練導致學生聽、唱技術能力的不足,從而影響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記憶和感知能力。
缺乏對學生的音樂性培養(yǎng)。在如今高職視唱練耳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針對某一音樂要素進行反復、枯燥的技術訓練,而忽視了要從“音樂”本身入手去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和音樂感知力。脫離了音樂性的枯燥的技術訓練不僅會導致學生學習動力的不足,使學生逐漸喪失對視唱練耳課的學習興趣,還會阻礙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違背了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初衷。
另外,在技術性訓練中,引入現代音樂軟件和應用也是一個有效的手段。例如,一些專業(yè)的視唱練耳軟件可以幫助學生實時評估自己的音高、節(jié)奏等技能,為學生提供即時反饋。此外,教師可以通過結合虛擬現實技術(VR)或增強現實技術(AR),為學生創(chuàng)建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模擬的現實情境中進行視唱練耳的實踐。
在教學內容的構建上,我們還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例如,可以引入流行音樂、電影音樂等內容,使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通過與學生分享一些音樂的背后故事、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音樂,從而提高其音樂審美能力。
現階段高職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缺乏適宜的教材,基本上采用的是普通本科音樂院校的教材,或者是對其進行簡單壓縮以后投入到高職音樂教學中去的。這樣的教材使用缺乏針對性、系統(tǒng)性,不能很好地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色,勢必會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造成直接的不良影響。所以,對高職視唱練耳教材進行創(chuàng)編勢在必行。
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由于傳統(tǒng)模式下的高職視唱練耳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教”,忽視學生自主性的“學”,在教學活動中缺乏“互動性”。這種教學方式沒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雖然能完成教學內容,但由于學生們處于被動地位,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長此以往便會缺乏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模式從教學效果上來說是欠佳的。
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由于視唱練耳課程屬于音樂理論課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過多地進行理論知識講解和訓練而缺乏具有應用性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而對于高職音樂教育,尤其要在教學中注重其實踐性。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學割裂了理論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關聯性,會導致學生不能把所學的理論靈活地運用到專業(yè)實踐中去,這既不利于高職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的發(fā)展,也不符合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
目前,高職教師普遍畢業(yè)于專業(yè)院校,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功底,但他們缺少企業(yè)工作經驗。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往往會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略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往往偏重對專業(yè)教師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對視唱練耳等理論教師的繼續(xù)教育與培訓?,F如今的高職視唱練耳教師往往固守著多年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沒有依據高職學生的特點采取更加有效、適宜的方法和策略進行教學,更沒有與時俱進地根據行業(yè)發(fā)展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導致培養(yǎng)的學生職業(yè)能力缺乏,不能很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企業(yè)用人需求。
1.運用有效的技術訓練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方法
視唱練耳屬于高職音樂專業(yè)的理論課程體系,但它又不是單純的理論課,而是一門技術性的理論課。視唱練耳的課程教學需要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應通過對學生視唱和音樂聽力進行技術性訓練從而達到提升視唱練耳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上注重有效的技術性訓練方法尤其重要。
在具體方法上,教師在對練耳的技術性訓練上不應只是單純地讓學生們聽音高、聽節(jié)奏,而應更多地注重對如何聽、怎樣聽等方法的訓練。譬如,在聽記節(jié)奏這一方面,不僅僅只是彈幾遍節(jié)奏了之,而是要與講解、練習難點相結合,引導學生耳聽、打拍、模唱、分析、記憶、記譜相結合來完成節(jié)奏的聽記 ,并分析、總結聽記方法。只有讓學生們認識到并且掌握正確的聽辯與聽記方法,他們才能夠更加正確、準確并且逐漸快速地聽出各種音樂要素。同樣,在視唱教學上,教師應對學生的音高、節(jié)奏、調式、調性以及速度記號、表情記號等方面做技術性訓練。但這種訓練不僅僅是單純的糾錯,而是要在如何才能正確地唱準、唱好上做技術性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們在視唱過程中才能觸類旁通,積極運用學過的正確方法自主、有意識地進行視唱。
所以,視唱練耳教學應講究技術性訓練,讓學生們通過此訓練真正理解各音樂元素,并且掌握如何聽出、唱出音樂的正確方法。這種技術性訓練在與具體音樂相結合下無形中就會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力和感知力,這也是視唱練耳課程的目的所在。
2.結合理性的知識講解,幫助學生理解
視唱練耳教學并不是單純地做技術性訓練,它還需要運用到很多理論性知識作為支撐。目前,高職音樂專業(yè)的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把視唱練耳和樂理、和聲等理論課程作為獨立的課程來講授。雖然在課程設置上,樂理及和聲的課程進度總體能保證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進度,但由于高職學生本身理論基礎較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力和掌握度也不高,所以他們并不能很好地把學過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因此,教師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常常會遇到譬如三和弦結構掌握不熟練導致聽記音高錯誤率高、和聲連接規(guī)律不清楚導致聽記和弦連接比較困難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在進行技術性訓練之前對相關理論性知識進行講解和強化,把技術性訓練和理論性講解結合起來。譬如,在做三和弦聽辨的技術性聽辨之前,給同學們把樂理課中已學過的關于各三和弦的結構及音色特點等理論知識再簡單地講解一下,再結合視唱練耳課程中的聽覺分析與訓練,即對三和弦實際的音響效果進行分析、比較、構唱、聽辯、聽記,等等。
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音樂理論和聽覺能力的結合訓練,不僅能夠達到音樂聽覺訓練目的,還能很好地鞏固理論知識并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3.注重感性的音樂融入,增強學生的感知力
如前所述,視唱練耳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音樂性,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高職視唱練耳教學不僅應具有技術性、理論性,還應具有較強的音樂性。
理性的知識、技術的掌握固然重要,它可以為我們對音樂的感性認知提供基礎和支撐,但如果學生對音樂感性認知,即音樂感覺不好,那么其理論技術也很難得以提高。因此,視唱練耳課程的音樂性要和理論性、技術性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換句話說,音樂性是應該融入在教師的理論講解過程中和對學生的點滴訓練過程中的。
理論知識和技術訓練不能是空洞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理性知識通過感官聽覺與具體的音樂發(fā)生聯系,即通過具體的音樂來實踐所學的理論知識。這樣一來,隨著理論知識的不斷增強,與音樂結合的不斷加深,學生就越能夠對音樂有正確并深入的理解,這種理解也逐漸地由理性認知上升為感性認知。隨著感性認知的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論理解也會得以提高,對音樂技術的掌握也會更加得心應手,長此以往,音樂素養(yǎng)也就會大大提升。因此,音樂性的融入是讓學生的認知從理性變成感性的“橋梁”,是提高學生“樂感”和音樂素養(yǎng)的直接手段。可以說,音樂的教學就是從感性的音樂中來,通過理論和技術訓練,再重新回歸到感性的音樂中去的過程。
4.加強豐富的實踐拓展,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
由于高職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職視唱練耳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地掌握理論知識,而是要把這些知識轉化為一種能力和素養(yǎng),以此來為技能服務。實踐拓展訓練就是讓理論向技能轉化和升華的過程,它對于高職學生的音樂學習來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一方面,練耳教學要結合音樂作品。教師若能從實際音樂作品中抽取相關音樂要素對學生進行訓練,就會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單調機械的技術訓練變得生動而有趣。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慢慢地便能夠自覺、主動地去音樂中實踐,這又會進一步促進其理論水平和音樂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視唱教學還要結合音樂表演。視唱教學不僅要多融入完整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技術訓練基礎之上進一步體會音樂作品的風格、曲式結構、和聲色彩、情感表達等,還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演的機會,把所學的視唱技術付諸音樂實踐。這不僅對于視唱技術的鞏固有很好的幫助,而且對于學生的音樂表演技能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實踐缺乏理論指導就好像空中樓閣,理論缺乏實踐的檢驗也必然是一紙空談。高職視唱練耳課程必須加強實踐教學和拓展,讓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從而進一步加強對音樂的感知、理解和創(chuàng)造能力。
5.建立互動性教學模式
對于傳統(tǒng)模式下的高職視唱練耳教學,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強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在“教”的同時強調學生的“學”,運用互動性的教學模式進行師生或生生配合,共同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就會有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在互動性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也可以采取讓學生提問的方法,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說出來,再由同學們討論或教師給予回答。這樣一來,問題不僅得到了解決,還使學生善于主動思考并敢于表達,課堂氣氛活躍,并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也是很好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完成二聲部視唱、合作進行視唱演出實踐,等等。這種方式不僅能很好地完成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也給予學生更多的自我表現與合作的欲望,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表演技能和音樂素養(yǎng)。
因此,高職視唱練耳教學應把教師“主導性”的“教”和學生“互動性”的“學”結合起來,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共同探討、相互合作,教學相長。
1.在練耳教材的創(chuàng)編上應體現高職特點
根據高職學生特點,練耳教材的創(chuàng)編既要具有理論性,又要具有藝術性,讓學生既能夠打下扎實理論技術功底,又能保持對音樂的興趣與熱情。并且,練耳教材應與其他專業(yè)相融合,使學生在對音準、節(jié)奏、和弦、和聲等音樂元素的掌握基礎之上,對各種音樂作品進行整體的分析和理解,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向專業(yè)實踐的轉化。
2.在視唱教材的選編上應體現高職特點
由于高職學生的視唱能力往往比較薄弱,因此在教材的安排上應由淺入深,在進度上應比本科教材慢一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基本音準、節(jié)奏的把握,引導和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準確的音高感、節(jié)奏感、旋律感以及調式感等。同時,高職視唱教材應擴大涉及范圍。在音樂作品的選擇上,應注意古典與現代音樂作品的結合、中外以及各民族地區(qū)音樂作品的結合等,形成多元化的視唱教學模式。
1.提高專業(yè)知識和能力
視唱練耳教師應積極進行自我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扎實專業(yè)基礎知識,提高理論素養(yǎng),這樣才能夠把枯燥的音樂理論知識游刃有余地輸出給學生。
2.提升理論教學水平
通過學習、討論與交流,教師互相汲取寶貴經驗,提升理論教學水平,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積極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此外,還可通過開展能力大賽,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
3.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學校應積極為教師開展繼續(xù)教育培訓,特別是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應經常聘請企業(yè)專家進校進行企業(yè)經驗的交流,促進視唱練耳教師對實踐教學方法的提升。
綜上所述,高職視唱練耳教學應依據課程目標、結合學生特點、注重教學效果,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把技術和理論、音樂和實踐、教學互動有機地融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提高其理論知識與技能水平,進而提升其音樂能力與素養(yǎng),把高職視唱練耳教學的意義充分發(fā)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