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華 常平
他,一匹行空的天馬,是室內(nèi)簡正波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奏出了世界聲學界中關于波動聲學的一個基本公式的優(yōu)美旋律。
他,一匹行空的天馬,打開了微穿孔板吸聲體之門,在建筑聲學和噪聲控制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他,一匹行空的天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聲學綜合研究基地,組建了中國第一批建筑聲學研究隊伍。
他就是來自廣東潮陽的馬大猷先生。
西方啟蒙時代德國的文克爾曼認為:“藝術所表現(xiàn)的最高理想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倍袊呵飼r期老子所推崇的大音希聲,不僅從聲音層面,同時也從哲學層面提出聲音和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以大音希聲來形容馬大猷先生當不為過。他創(chuàng)立了聲學中的簡正波理論,并將其發(fā)展到實用階段,在建筑聲學和電磁理論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出微穿孔板理論并應用于建筑聲學和噪聲控制領域,在氣流噪聲研究中取得獨創(chuàng)性成果。他主持了人民大會堂的音質(zhì)效果設計,該聲學設計至今保持著世界紀錄。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時,他組織了核爆破偵察研究,用次聲測定大氣層核爆炸的地點、時間和當量。同年,他完成了人造地球衛(wèi)星噪聲試驗任務。他領導建成了高聲強實驗室、能產(chǎn)生超高分貝的混響室和行波管道,建立了非線性聲場理論。
2012年7月17日,享年97歲的馬大猷先生這匹天馬,踏著七彩祥云,走向更高更遠的天際,留給人類的,是漸行漸遠的大音希聲。
生于憂患 磨礪雄才大略
馬大猷先生1915年3月1日生于北京,當時正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也是日本對我國虎視眈眈的時期,內(nèi)憂外患,在襁褓中的他聞到的不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笛套音樂雅音,也有不息的炮火隆隆。
“我祖籍廣東潮陽縣上寨村,村里人都姓馬,我的名字是父親給起的,小名‘才,上學了就叫‘大猷,在本村我這個輩分的男性名字里,都是‘大字起頭,‘猷也是‘雄才大略之意……”
目睹了日本鐵蹄對中華的蹂躪,國難深重,馬大猷先生樹立起“科學救國”的信念。因家境貧寒,在北京潮人的支持下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1936年,又憑借自己的勤奮和聰穎,考上了留美公費生。
在國內(nèi)準備出國的這一年,他系統(tǒng)地研讀了大量西方先進的學術文章,其總結(jié)報告《聲學的發(fā)展和展望》,提出了該學科的兩個值得關注的發(fā)展方向:一是利用雙耳定位原理對飛機定位的“聲定位器”,二是語言聲的頻譜分析。
次年,隨著“七七事變”的爆發(fā),他向梅貽琦校長申請暫不出國參加抗戰(zhàn)。國難之際,中國更需要高精尖人才,梅校長經(jīng)過深思熟慮,讓他出國。
一年后,馬大猷先生的名字在世界聲學界嶄露頭角。他所采取的簡正頻率分布的公式,被譽為世界聲學史上“波動聲學的一個基本公式”。同年轉(zhuǎn)到哈佛大學,參與“矩形室中聲衰變的分析”研究。
1940年,年僅25歲的他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成為在哈佛大學300年的歷史中,本科畢業(yè)生在兩年時間內(nèi)連續(xù)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唯一先例。
在此期間,他還取得了美國聲學界矚目的成就,確立了他在現(xiàn)代聲學研究中的地位。此時日寇鐵蹄下的祖國山河破碎,國內(nèi)工業(yè)基礎薄弱,科研水平低,迫切需要各種人才復興民族大業(yè)。
馬大猷先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留美搞科研,二是幫國民黨政府在美國購買武器。最終他選擇并入西南聯(lián)大的清華大學工學院任教,風塵仆仆地踏上了歸國的旅程。
回國途中,他還不忘參觀正在紐約開展的世界博覽會,并特別注意了世界上最早的語言合成器——貝爾實驗室“語言演示器”,“它比現(xiàn)在會說話的計算機差得遠,但這個開始很重要,對后來語音計算機的發(fā)展影響也很大?!彼缡钦f。
他也沒有錯過鹽湖城的摩門教堂。這是一座在世界聲學意義上有名的建筑,該教堂采用木結(jié)構(gòu),不用釘子,可容5000人,即便是講壇上掉了一根針,后面的人都能聽到。這為他多年后主持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音響設計,埋下了伏筆。
大國聲音 與秋水長天共色
《建筑十書》是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所寫的最早建筑聲學記載,古希臘劇場中利用共鳴缸和反射面以增加演出的音量等音響調(diào)節(jié)方法被記述其中。在中世紀,歐洲教堂則通過采用大的內(nèi)部空間和吸聲系數(shù)低的墻面,產(chǎn)生長混響聲,造成來自天堂聲音的神秘的氛圍。
到16世紀,中國著名的北京天壇皇穹宇,建有直徑65米的回音壁,微弱的聲音可以沿壁傳播一二百米。如今,不少游客也喜歡在原來皇穹宇的臺階前,傾聽有幾次回聲的三音石。
走進現(xiàn)代,中國的聲學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其中一個無法繞過的名字就是馬大猷先生。1956年,馬大猷先生參加國家《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綱要》制定工作,他提出發(fā)展中國聲學事業(yè)的建議,在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內(nèi)組建聲學研究室并擔任室主任,親自設計并領導建造了包括消聲室、混響室、隔聲室和水池實驗室在內(nèi)的大型聲學實驗室,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聲學綜合研究基地。
1959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電子所副所長的馬大猷先生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派,承擔人民大會堂設計和施工任務。由他組織北京高校、建筑、廣播系統(tǒng)中的有關專家,共同研究討論人民大會堂的音響設計和施工方案。
人民大會堂的穹頂設計浸潤著周恩來總理的美學意蘊,即古典詩詞的“秋水共長天一色”與滿天星斗,這種唯美的設計令馬大猷先生震撼,但他也意識到橢圓形的建筑設計給音響設計所帶來的麻煩。
“聲音傳播時最怕彎曲,一彎曲就發(fā)出回聲。在這個9萬平方米的弧形里,聲音從四面八方反射回來,會造成巨大的回聲,整個大廳會陷入吵架一般地嗡聲中,什么都聽不清楚?!倍嗣翊髸帽仨氃谑恢巴旯ぃ艚o馬大猷解決問題的時間只有七八個月。
他提出分散聲源和聯(lián)結(jié)立體聲系統(tǒng),解決臺上講話的清晰和大型文藝演出的高保真度,成功解決了容積9萬立方米、容納觀眾1萬人的世界第一大廳堂中的擴聲問題。1959年10月1日,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來自各國的嘉賓會聚在人民大會堂。華燈璀璨、優(yōu)美的樂聲傳遍恢弘壯麗的建筑,同時無論你站在哪個角落,都能清晰地聽到主席臺上演講者的每一個發(fā)音,人們不禁發(fā)出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
在這之前,聲學從未在這么大的空間得以應用。而那時的中國聲學研究才起步三四年。從提出概念到設計模型,到最后完成大會堂的音響設備安裝調(diào)試,馬大猷先生和課題組僅僅用了9個月時間。作為新中國聲學界的第一次大工程,從人民大會堂發(fā)出的大國聲音,清晰地被全國人民記住。此后每年的全國人大、政協(xié)會議以及各種大型文藝表演中,人民大會堂的音響均不負眾望,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兩套聲源系統(tǒng)也一直使用至今。
“聲度簫韶偏宛轉(zhuǎn),柱撐天闕出嶙峋。一從立極人民著,四海為家若我鄰。”這是一位詩人描述人民大會堂的詩句,在她眼里,這里發(fā)出的是可以傳入人民心坎的大雅和聲。這種好聲音與長天共色,也融入滿天星斗,在全世界越傳越遠。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啟動了“兩彈一星”戰(zhàn)略工程。在導彈研制方面,由于導彈發(fā)射時產(chǎn)生的噪聲高達1億瓦,且伴有高溫、潮濕,非常不利于導彈的隱蔽與導彈發(fā)射井的維護。馬大猷先生承擔導彈發(fā)射豎井吸聲系統(tǒng)研究任務,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馬大猷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在鋼板上鉆穿微孔,利用流阻來實現(xiàn)吸聲”的設想,發(fā)明了耐高溫、耐潮濕,具有高吸聲系數(shù)且造價低廉的微穿孔板,后來多次的實驗中被證實可行,超越了當時國際通用的多孔性吸聲材料,在實際發(fā)射中發(fā)揮了良好作用。
馬大猷先生希望對微穿孔板技術作系統(tǒng)的理論總結(jié),后來因種種原因迫使他停下腳步,不過他從沒有放棄對聲學的思考。1975年他的論文首次以“微穿孔板吸聲理論”面世。
“有時看到一些科學家為引進日本產(chǎn)品還是德國產(chǎn)品而爭論,我臉都紅了”,如果你不知道這是馬大猷先生的話語,可能會覺得矯情。畢竟,晚清中國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魏源翻譯《海國圖志》以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雖然對拓寬國人視野、啟發(fā)民智產(chǎn)生了深遠的意義,但較長一段時間中國在科技領域大部分還是處于追星狀態(tài),馬大猷先生是破冰者之一。
1992年,在德國夫瑯和費建筑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我國訪問學者,應用該理論成果設計出了有機玻璃微穿孔板,解決了德國新議會大廳的回聲問題,引起聲學界的轟動。該研究所的教授克斯博士專程飛赴北京拜訪了馬大猷先生。作為該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馬大猷先生也因此再度被國際聲學界所認可,其理論成為少數(shù)由中國人提出的原創(chuàng)性聲學理論,并于1997年獲得了德國夫瑯和費協(xié)會金質(zhì)獎章及建筑物理研究所ALFA獎,德國工程師聯(lián)合會會刊把馬大猷先生尊稱為聲學大師。2000年后引用率不斷上升,國際聲學大會還設立專題討論馬先生的微穿孔板理論。
雖然如此,直到晚年,他還在努力將簡正波理論加以物理上的闡釋,試圖給出更清晰的物理圖像。
名至實歸 大音希聲精神長存
馬大猷先生1915年生于廣東潮陽,北京大學物理系學士(1936年),哈佛大學碩士(1939年),哲學博士(1940年)。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全國聲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堵晫W學報》(中、英文版)主編。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著名的國際聲學家、中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可謂中國現(xiàn)代聲學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
馬大猷在50多年的科研活動中,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198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1981年),德國夫瑯和費協(xié)會金質(zhì)獎章及建筑物理研究所ALFA獎(1997年),何梁何利科學進步獎(1998年)。
馬大猷先生的研究還涉及到環(huán)境保護領域,1982年他組織制訂了《城市區(qū)域環(huán)境噪聲標準》。他提出了噪聲應與廢水、廢氣、廢渣并列為環(huán)境污染“四害”之一。這個愛拉二胡、唱昆曲的老人,晚年因受長期噪音影響失聰,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也許他太累了,他從聲音中獲得的科技火種太多了,上帝決定關閉這扇門;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情緒,而是推而廣之,讓更多的安寧留給這個世界。
在他的影響和培養(yǎng)下,如今中國的聲學已是百花齊放。年輕的聲學工作者在高校、科研院、國家企事業(yè)單位發(fā)揮自己的科技知識與才能,還在社會上也形成了一股力量,與國際巨頭企業(yè)同臺競技,大步前進。相信在新一代聲學人的努力下,中國的聲學發(fā)展能夠在學術和產(chǎn)業(yè)上都邁上更高的臺階,取得更高的輝煌!
斯人雖逝,大音希聲精神長存!
責任編輯/趙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