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珂
1084年,是宋神宗元豐七年。這一年,隨著西夏國主李秉常遣使來貢,宋夏之間的戰(zhàn)爭算是暫時告一段落。多年戰(zhàn)火,雙方都沒占到什么便宜,也都打不動了。神宗皇帝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奮然將雪數(shù)世之恥”。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對外戰(zhàn)而不勝,對內(nèi)變法遇挫,此時的宋神宗心灰意冷,不想再折騰了。在西南,干脆讓出六縣二峒,與交阯劃定邊界。
邊境趨于穩(wěn)定,國內(nèi)也沒發(fā)生什么大事,元豐七年似乎是平淡無奇的一年。但對后世的讀書人來說,這一年極為特別。一部著作、一段旅程、一個女子,元豐七年的一些人和事,以獨特的方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一部著作
元豐七年冬天的一個清晨,洛陽獨樂園,昏黃的燭光下,一位伏案寫作的老者揉了揉眼睛。又一個不眠之夜過去了,他捧著手中的書稿,望了一眼窗外的晨曦,終于露出了滿意的微笑。歷經(jīng)十九個春夏秋冬,他終于達成心愿,主持完成了這部曠世巨著。
這位老者就是司馬光,他手中的書稿即為《資治通鑒》。司馬光小時候就因破甕救人而名揚天下,他聰明好學(xué),七歲時聽人講《左傳》,非常喜歡,從此就與歷史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十五年前,因政見不被采納,他主動退居西京洛陽,不論政事。但他沒有消沉、抱怨,而是潛心讀書修史,在前期編寫歷代君臣事跡的基礎(chǔ)上傾力編撰《資治通鑒》。他沉浸于浩如煙海的史料,努力發(fā)掘歷史真相,“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付出了巨大心血。在寫給皇帝的《進書表》中,一句“臣之精力,盡于此書”真是令人動容。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的初衷是為了從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guān)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供皇帝在閑暇時閱讀參考,達到以史為鑒,資于治道的目的?;蛟S他自己也沒想到,《資治通鑒》的價值遠遠超越了一本帝王教科書。它集成海量史料,文風簡潔流暢,生動地再現(xiàn)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歷史,還記錄了司馬光對很多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寫得極為精彩。這部巨著問世近千年來一直深受好評,已成為一部中華民族傳承文明、啟迪智慧的經(jīng)典著作。
毛澤東同志把《資治通鑒》讀了17遍,稱贊其是“一部難得的好書”“每讀都獲益匪淺”。晚年的他對《資治通鑒》依然愛不釋手,曾悵然感慨:“恐怕現(xiàn)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啰?!?/p>
《資治通鑒》蘊含無窮智慧。對一個年輕的父親而言,這本書還有個特殊的意義,就是為我給孩子講故事提供了無盡的素材。尤其是書中的凜然正氣,打開了孩子的視野和格局。通過這本書,孩子看到了魏文侯冒雨出行,不違背與山野之人打獵約定的誠信;看到了澠池會上,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卑不亢,“五步之內(nèi),臣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的無畏;看到了田橫五百士忠貞不渝、寧死不屈,“聞田橫死,亦皆自殺”的悲壯;看到了蘇武“嚙雪旃毛”,持漢節(jié)于北海無人區(qū)牧羊19年,絕不背叛國家的赤誠;看到了班超投筆從戎,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膽略,憑一己之力平定西域、萬里封侯的英雄氣概……
司馬光用智伯覆亡的故事向讀者闡明德與才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借梁武帝和昭明太子的故事告誡讀者不能走歪門邪道,指出“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頃離也,不可跬步失也”。對孩子來說,這是多么生動的德育教材??!
司馬光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他字“君實”,一生光明磊落,人如其名,文如其人。他曾說自己沒有什么過人之處,但平生所為,沒有不能對人說的。生活中,司馬光清廉淡泊,粗衣薄食。他在洛陽有田三頃,妻子去世了無錢安葬,只能賣田為妻子辦后事。《宋史》評價他:“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本勇迤陂g,司馬光在百姓中威望極高,“田夫野老皆號為司馬相公,婦人孺子亦知其為君實也”。甚至誰家孩子做了不好的事,家長就搬出司馬光來教育他,說:“司馬君實會不知道嗎?”
《資治通鑒》成書次年,宋神宗駕崩。新皇即位后重新起用司馬光。此時,司馬光可能感到自己已經(jīng)時日不多了,于是他拖著年邁的身體,不分晝夜地拼命工作,“欲以身徇社稷”。賓客看他過于辛苦,就舉諸葛亮積勞成疾的例子勸他注意身體。而他只是淡淡地說:“死生,命也?!币苍S,在完成《資治通鑒》后,司馬光心中已無遺憾,因此也就無懼生死了,他只想在有生之年為國家再多做點事。
1086年9月,司馬光在開封病逝。京城百姓罷市前往吊祭,街頭巷尾都是哭聲,開封及周邊家家戶戶都供奉他的畫像,當時甚至有畫工因賣畫像而致富。司馬光死后謚“文正”,這是古代對文臣的最高評價。
好人,好書。感謝司馬光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不朽的精神豐碑!
■一段旅程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司馬光極力推薦提拔一個人。此人性格耿直,還會頂撞他,但他依然十分欣賞和愛護。這個人就是本文的第二個主人公——蘇東坡。
元豐七年三月,謫居黃州的蘇軾接到轉(zhuǎn)任汝州的調(diào)令。此時他的心情是復(fù)雜的。汝州地處中原,離天子更近,生活條件也更好,由黃移汝是一個積極的政治信號。但烏臺詩案讓他心有余悸,他不想再卷入政治紛爭。黃州雖然窮苦,但一家人生活穩(wěn)定,他已經(jīng)習慣了這里的恬淡清靜,不想再折騰了。但皇命難違,而且這個任命也是皇帝的一番好意。猶豫再三,他終于決定北行,開啟元豐七年的這段旅程。前路如何?邊走邊看吧。
四月啟程,眾多好友鄉(xiāng)鄰為他送行。在武昌夜行過江時,蘇軾聽到了鼓角聲,那是黃州的鼓角!難道鼓角也多情嗎?蘇軾含淚寫下一首詩,表達了他對黃州的眷戀?!八暌蝗~泝江來,還吹此曲相迎餞?!碧K軾希望下次回來時,再聽到這樣的鼓角。可是他沒想到,這一別,就是永別。此后他再沒回過黃州。我們總認為人生漫漫,來日方長。其實,來日并不方長。有的路,走過了就再難回頭。
有三個好友,一直送蘇軾到九江。他在九江受到了熱情接待,特別是廬山寺廟的僧侶們奔走相告,爭相一睹蘇東坡的風采,這讓他受寵若驚,作詩曰:“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彼诒娙说呐阃掠斡[廬山,醉心于山川之美。下山后,他到筠州看望弟弟蘇轍。然后返回九江,應(yīng)邀再登廬山,游玩了半個多月,最后以一首《題西林壁》總結(jié)了此次廬山之旅:“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首充滿哲理的詩一問世就受到追捧。近千年之后,華夏大地的孩子們依然在吟誦。
離開九江時已是五月下旬。六月初,蘇軾取道湖口送長子蘇邁到德興任縣尉。在湖口,蘇軾與蘇邁游覽石鐘山,考察了該山得名的原因,寫下那篇當代高中必背古文——《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二十多年了,這句話依然印在我的腦海里。
六月末,到金陵。舟行勞頓,一家人都疲憊不堪,蘇軾決定休整一段時間。在金陵,他見了很多朋友,包括一位特殊的朋友——王安石。此時王安石已經(jīng)隱退,他與司馬光、蘇軾雖然政見不同,但為國為民的初心是一致的,而且同為文學(xué)家,可謂惺惺相惜。蘇軾落難時,王安石毅然出手相救。對此,蘇軾是心存感恩的。過往的政事已成云煙,此次相見,二人攜手相游,吟詩唱和,前嫌盡釋。王安石很久沒有這么開心了,他舍不得蘇軾,勸蘇軾和他一起定居金陵。蘇軾非常感動,他也愛上了美麗的江南。
在金陵,發(fā)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蘇軾出生不到一年的小兒子于七月二十八日病亡,這個打擊更加動搖了他北上的決心。整個秋天,他都徘徊于江淮一帶,在朋友的幫助下求田問舍,最終決定在常州宜興定居。十月,蘇軾向皇帝上表請求在常州居住。但在朝廷答復(fù)前,他還是要繼續(xù)北上。
十一月,過楚州,太守田待問設(shè)宴款待。蘇軾作《浣溪沙》贈予席間獻舞的歌女,這首詞寫得曼妙,下闋道:“霧帳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終紅袖落雙纏?!毕硎苤矍暗母栉杳谰疲厥鬃约合褶r(nóng)夫一樣在黃州度過的五個年頭,蘇軾不禁感慨萬千,又作詞和前韻:“一夢江湖費五年。歸來風物故依然。相逢一醉是前緣?!比松苡袔讉€五年?又何必糾結(jié)于往事呢?罷了,不如相逢一醉吧!
到高郵,迎接蘇軾的是他的學(xué)生秦觀。師生二人于淮河之上暢飲,蘇軾作《虞美人》,其中一句“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淚”引人感慨。蘇軾與秦觀亦師亦友,但多年來聚少離多,難得相逢。人生就是這樣,相見時難別亦難。在蘇軾看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醉一定能勝過別后的傷感。酒逢知己千杯少,大概就是這樣吧。
十二月,到泗州,恰遇“淮水淺凍”,行舟不便,加上蘇軾已決心留在江南,于是就在泗州待了一個多月。他一邊再度申請留居常州,一邊游覽泗州名勝,寫了很多詩詞。二十四日,蘇軾與劉倩叔在細雨斜風中同游南山。淡煙疏柳,清洛漫漫,野菜鮮美,茶香悠悠,他再作《浣溪沙》,留下千古佳句“人間有味是清歡”。短短七個字,道盡了人生真諦。
元豐七年的大部分時間,蘇軾就在旅途中度過。因為這段旅程,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詞,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第二年,蘇軾終于獲準留居常州。但這時,朝廷發(fā)生了重大人事變動,蘇軾應(yīng)詔回京,并接連擢升,從一個七品小官提拔為正三品的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距宰相僅一步之遙。后來又兼任經(jīng)筵侍讀,即皇帝的老師,簡直如日中天。生活的起伏已讓他深深領(lǐng)悟到“人生如夢”,他并沒有在眾人的追捧和東京的繁華中迷失自我,依然保持簡樸的生活,盡心盡力工作。
保守派要全盤推翻王安石變法,蘇軾表達了不同意見。雖然他也反對變法,但他認為應(yīng)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變法派有的主張還是可取的,不能盲目全盤否定。蘇軾認為這樣是出于公心,實事求是。但在同僚看來,這不是業(yè)務(wù)問題,而是路線問題。就這樣,新舊兩黨都信不過他?!耙欢瞧げ蝗霑r宜”的蘇東坡逐漸在朝堂待不下去了。元祐中期,他再度離京,輾轉(zhuǎn)杭州、潁州、揚州、定州。高太后去世后,再也沒有人護著他了,他被貶嶺南,流落惠州、儋州。一再貶官并沒有讓他消沉,而是所到一處,必造福一方。比如,他在惠州籌資建橋,造福百姓;在儋州敷揚文教,培養(yǎng)了海南島第一位舉人、第一位進士……
在海南的第四年(1100年),宋哲宗崩逝,文藝青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年過花甲的蘇軾終于迎來北歸的機會。但此時,他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宋徽宗即位第二年,即1101年7月,蘇軾在北歸途中病逝于常州。臨死前,他囑咐弟弟:“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碧K轍遵其遺愿,將他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省郟縣)。
元豐七年從黃州到汝州這段路,蘇軾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一輩子也沒有走完。最后,終于長眠于汝州,為這段旅程、為他的人生畫上了句號。
蘇軾一生大起大落,顛沛波折。但歷經(jīng)磨難的他依然笑對人生,寫下了那么多千古流傳的詩詞佳篇。這些文字跨越千年,撫慰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構(gòu)筑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他不是一個世俗意義上成功的人,但他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豁達的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被萬世銘記的人。
金陵分別時,王安石望著蘇軾遠去的背影,感嘆:“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是的,蘇東坡,千古僅此一人!
■一個女子
蘇軾有個學(xué)生叫李格非。這個學(xué)生和老師一樣,為官清廉,治學(xué)嚴謹。他曾考察洛陽,著《洛陽名園記》,記錄了當時洛陽十九處園林,其中就有司馬光的獨樂園。
元豐七年二月,李格非的女兒出生了。抱著這個可愛的孩子,格非十分高興。他和妻子都喜愛文學(xué)、善于辭章,希望將來女兒也能讀書習文。不過他沒想到,女兒不僅繼承了他們的文學(xué)基因,而且取得了非凡的文學(xué)成就。
李格非為女兒取名“清照”。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
出身于書香門第,李清照從小就穿梭于父親的書架,耳濡目染,讀書學(xué)文。六歲那年,父親調(diào)入京城工作,她從老家章丘來到開封,在“金翠耀目,羅綺飄香”的東京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十幾歲時學(xué)寫詩文,便展現(xiàn)出驚人的天賦。
大約十六歲那年,李清照作《如夢令》?!俺S浵と漳骸保攘葞坠P,勾勒出一幅小姐妹們快樂的蕩舟晚游圖。“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多么純真可愛!十八歲時,李清照嫁于趙明誠。新婚燕爾,清照要和花兒比美,讓丈夫評判她和花到底哪個更漂亮,作詞:“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币皇住稖p字木蘭花》,一個俏皮的新娘子躍然于紙上。
李清照與丈夫志同道合,相敬如賓,二人都熱愛文辭,共同致力于金石之學(xué),收集了大量書畫典籍、金石文物。所謂“金石”,就是古代鐫刻文字的鐘鼎等銅器和石碑。夫婦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于購買書畫文物,經(jīng)常一起對著收集到的金石文字反復(fù)研讀欣賞,樂此不疲。發(fā)現(xiàn)新的古文經(jīng)傳和竹簡文字,就趕緊抄寫整理,“浸覺有味,不能自已”。趙明誠編寫《金石錄》,把各類金石上的文字記錄整理下來,實際上是在做一件功在千秋的文獻保護和整理工作。
后來夫妻離開京城,到青州居住。青州雖然不如東京繁華,但也衣食無憂,二人有了更多的時間讀書作詞、研究金石。李清照十分愛惜藏書,在家中建了一座圖書館,為書籍編號存放,家人取書,都要在簿子上登記。
夫妻二人就這樣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直到那個特殊的年份——1127年。那一年就像一把利刃,把李清照的人生一刀斬為兩段,所有的幸福和美好都戛然而止。因為那一年的年號是“靖康”,那一年中原發(fā)生的事被稱為“靖康之恥”。
戰(zhàn)火迅速蔓延,國已不國。望著滿宅的書畫典籍、金石文物,李清照憂心如焚,“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她和明誠精選出十五車文物南遷避難,還剩下十幾屋,準備來年春天再運走。哪知這一走,就是和故鄉(xiāng)永別。靖康二年十二月,青州陷落,李清照的家宅和那十幾屋圖書文物全部毀于戰(zhàn)火。
在金陵暫居兩年后,他們又踏上了遷徙之路。1129年6月,在池陽,趙明誠奉旨入朝,夫妻在河岸邊倉促告別。此時兵荒馬亂,人心惶惶。李清照有不好的預(yù)感,在船上對丈夫大喊:如果時局危急怎么辦?明誠在岸上揮手回應(yīng):跟隨眾人吧!實在萬不得已,先丟掉包裹箱籠,再丟掉衣服被褥,然后丟掉書冊卷軸,最后丟掉古董文物,只是那些宗廟祭器,要抱著背著,與自身共存亡,千萬別忘了!說罷便策馬而去。望著丈夫遠去的背影,清照悵然若失。但更大的打擊還在后面。
趙明誠因酷暑下連續(xù)奔波而染病,一個多月后病危。李清照一晝夜行三百里路趕到明誠身邊,陪他度過了最后的時光,后來她也大病一場。接下來的歲月,李清照就帶著那本凝結(jié)趙明誠畢生心血的《金石錄》和他們夫妻收藏的書畫文物,輾轉(zhuǎn)流離,東躲西藏。運到洪州的二萬卷書籍隨著洪州的陷落全部灰飛煙滅;青銅古器在嵊縣被士兵劫掠;僅存五六筐書畫硯墨在越州又被盜走五筐……
最后,除了那本《金石錄》和隨身攜帶的幾件殘零書畫外,其他什么都沒有了。紹興年間,李清照為《金石錄》作后序,完整記錄了她南遷過程中的凄慘遭遇。
國亡了,家沒了,心愛的人死了,所愛之物毀了。曾經(jīng)“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如今“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在時代洪流面前,一個女子是多么無力,多么無奈。曾經(jīng)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官家千金、曠世才女在戰(zhàn)火中流亡他鄉(xiāng),只能在孤苦和凄涼中度過余生?!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边@正是她后半生的真實寫照。
晚年的李清照就如一個普通老嫗,泯然于江南大地,不知何時而死,不知葬于何處。千古第一才女,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中。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泵孔x此句,我的心中總是泛起無限憐惜。千年來,不知有多人少為這個女子心疼!
生活在2023年的中國,我們享受著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和便捷的現(xiàn)代科技,無戰(zhàn)亂之虞,無饑餓之憂,無離別之苦。但生活不易,沒有誰的人生永遠一帆風順。每個人都在喜與悲、樂與憂中走自己的路、渡自己的劫。李清照的詞,總會在不同時刻引起我的共鳴。
浮生之中,誰沒有過和小伙伴們“興盡晚回舟”“沉醉不知歸路”的片刻歡愉?青春少年,誰的心中沒有那個“繡面芙蓉一笑開”“眼波才動被人猜”的初戀女孩?時光易老,成家立業(yè)后疲于奔波的我們是否也有過“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嘆息感慨?生離死別,在熟悉的地方回憶逝去的親人,我們心中也不免泛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悲愴無奈。
讀李清照的詞,也是在讀我們自己的人生。
千古第一才女,偉哉!惜哉!
■結(jié)語
元豐七年,這個平淡而又特別的年份,因為一部著作、一段旅程、一個女子,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無盡的文化寶藏,讓我在掩卷之余思緒萬千。
司馬光鞠躬盡瘁,傾力編撰《資治通鑒》,希望君王能從中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把國家治理得更好??伤麤]想到,自己死后沒多久,國家就在反復(fù)的黨爭中向下滑落,后來交到一個“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的文藝青年手里,最終被摔個粉碎。蘇軾一心想躲開黨爭,卻不可避免地身陷其中,坐了一次人生的“過山車”,無奈報國無門,浪跡天涯。國家蒙難,個人豈能幸免?時代的灰塵落到李清照身上,演繹了一代才女的悲喜人生。
往事越千年,雖然時代不同,但我們都要經(jīng)歷世間的悲歡離合,嘗到同樣的人生滋味。從司馬光到蘇軾,再到李清照,他們的文字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字里行間流露著真誠。惟有真誠,才能打動人,才能引起讀者跨越千年的共情。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寫的是他們,又何嘗不是我們?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是行人,亦都是過客。滄海一粟而已,或許我們改變不了什么,但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就努力把握有限的今生。像本文的三位主人公那樣,做好手中的事,善待身邊的人,勇敢向前,力爭人生不虛此行,但也不必過于糾結(jié)得失,問心無愧就好。
就像蘇東坡的那首《定風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