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一所建在中國延安窯洞的托兒所卻以美國的城市洛杉磯命名,它曾是一群在戰(zhàn)火中遠離父母、經(jīng)歷奇特的孩子們的童年樂園,是戰(zhàn)爭年代馬背搖籃里長大的孩子們最深的記憶,也是今天許多革命后代童年的紅色搖籃。
1 1940年,中國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的硝煙之中,為了讓前方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安心作戰(zhàn),中共中央于3月份在延安藍家坪創(chuàng)辦了一所中央托兒所。1942年,遠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磯愛國華僑及國際友人給物資匱乏的中央托兒所捐助了一批藥品、玩具、食品和生活用品等。為了感謝愛國華僑的支持,有關部門決定將“中央托兒所”更名為“洛杉磯托兒所”。這所托兒所后來隨中共中央從延安輾轉至平山縣西柏坡,1949年4月又從西柏坡遷至北京海淀區(qū)的萬壽寺,更名為軍委直屬機關保育院。
2 托兒所初建時只有六孔窯洞,七個孩子,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參加長征到達陜北的老紅軍,但還有更多孩子因為父母工作繁忙被寄養(yǎng)在老鄉(xiāng)家中。老鄉(xiāng)生活貧困,孩子沒有足夠的食物,骨瘦如柴。面對這種情況,托兒所的保育員們克服各種困難,逐步將托兒所擴建,發(fā)展為一所完全寄宿制的學校,收納不同年齡段的百余名兒童。
3 當時的物質(zhì)條件非常艱苦,補給需要保育員到幾十里以外的供給部去背,但托兒所的供給還是有保證的。兒童菜譜即使現(xiàn)在看來也算是營養(yǎng)充足的。政府甚至每天從光華農(nóng)場供應該托兒所五公斤牛奶。保育員們吃大灶,只有小米飯、熬洋芋,還經(jīng)常吃不飽。
4 在托兒所,無論是干部的孩子還是普通戰(zhàn)士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保育員對他們一視同仁。孩子們每天按時洗漱、上課、游戲,每周洗澡換衣。
5 黃土高原民風淳樸。藍天、白云、黃土坡組成了孩子們的天然游樂場,溫暖陽光照耀下,孩子們每天過著快樂而悠閑的生活。
6 面對當時國民黨對解放區(qū)的全面進攻,轉移是“家常便飯”。在從延安轉移到西柏坡的日子里,托兒所的保育員和孩子們不斷遭到國民黨軍隊的狂轟濫炸和圍追堵截,轉戰(zhàn)途中非常艱苦。為保護孩子們安全,保育員將小床改成“駝床”裝在幾十頭小毛驢背上,將近百余名兒童一邊一個,放在駝床中轉移。托兒所變成了馬背上的搖籃。
7 洛杉磯托兒所的故事成為我國早期兒童教育的典范,傳遞了永不磨滅的延安精神。在和平幸福的今天,很多學校依然會組織孩子們到延安去體驗革命先烈當年的生活,聆聽老一輩革命家述說當年的故事。當年托兒所中的很多孩子,現(xiàn)在都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但是他們對在洛杉磯托兒所經(jīng)歷的時光,仍然記憶猶新。很多人都說他們在那里度過了一段最為幸福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