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貴州水投水庫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五嘎沖水庫工程位于雪蒲鄉(xiāng)與盤縣新民鎮(zhèn)交界的馬別河上游隔界河段,壩址區(qū)有簡易公路相通。馬別河屬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的一級支流,壩址以上集水面積619 km2。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14.00 m3/s。工程任務是城鄉(xiāng)生活和工業(yè)供水、灌溉、發(fā)電等綜合利用。已經推薦上壩址方案進行勘察工作。
根據(jù)可研階段成果,五嘎沖推薦壩址為上壩址,壩址位于隔界河電站上游約1.90 km的舌狀地形上游段。根據(jù)壩址地形地質條件初步擬定比選壩型為拱壩、重力壩和面板堆石壩。整個壩址區(qū)段均可布置拱壩,綜合考慮選擇上下壩線比較,上壩線布置于右岸L3裂縫所處陡巖下游,盡量避免右岸壩肩開挖觸及L3所處陡巖,下壩線布置由右側山體厚度確定;重力壩方案考慮到壩后廠房進場回車場地布置,選擇布置在上壩線,左岸有一緩坡地帶便于布置進廠回車場;面板堆石壩布置主要考慮兩岸山坡的地形連續(xù)形和對稱性,因此布置于下壩線拱壩軸線的下游,盡量靠近河灣,可減小下游堆石區(qū)的填筑量。雖然面板堆石壩軸線與下壩線拱壩軸線距離較遠,為便于描述,統(tǒng)稱為下壩線方案,重力壩與上壩線拱壩統(tǒng)稱為上壩線方案。
壩址可選壩線區(qū)段及壩線布置圖(略)。據(jù)上壩址地形地質條件采用拱壩、重力壩和面板堆石壩方案比選,見表1。
表1 比選方案主要建筑物布置
上壩線拱壩樞紐方案由碾壓混凝土拱壩、壩頂溢洪道、壩身底孔、電站引水系統(tǒng)、發(fā)電廠房和樞紐交通等部分組成。大壩為碾壓混凝土拋物線雙曲拱壩,溢洪道采用壩身表孔溢流,共設3 孔,左岸引水發(fā)電系統(tǒng)由進水口、引水隧洞和電站廠房組成,同時灌溉取水鋼管沿發(fā)電引水隧洞底部取水。上壩公路位于左岸,電站進廠公路為岸邊明路+交通洞,交通洞凈寬6 m,長165 m。導流洞位于右岸,長416.20 m,凈寬4 m,高5 m。
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方案樞紐包括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頂溢洪道、右岸壩身泄洪沖沙底孔、左岸電站引水系統(tǒng)、壩后發(fā)電廠房和樞紐交通等部分組成。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為1 340 m,河床建基面為1 236 m,最大壩高104 m,壩頂寬度8 m,河床段最大壩底寬度95.45 m。左岸引水發(fā)電系統(tǒng)由分層取水進水口、發(fā)電引水鋼管和電站廠房組成,同時灌溉取水鋼管沿發(fā)電引水鋼管上部取水。底孔布置型式同拱壩方案,區(qū)別在于重力壩方案泄洪沖沙底孔布置于右岸非溢流壩段,穿過壩體部分較長,底孔總長92.39 m,出口消能為避免沖刷右岸,采用平面5°水平轉角。上壩公路位于左岸,為坡面開挖明路,電站進廠公路為岸邊明路+交通洞,交通洞凈寬6 m,長275 m。
下壩線拱壩樞紐區(qū)由碾壓混凝土拱壩、壩頂溢洪道、壩身底孔、電站引水系統(tǒng)、發(fā)電廠房和樞紐交通等部分組成。大壩為碾壓混凝土拋物線雙曲拱壩,溢洪道采用壩身表孔溢流,沿徑向布置在拱冠梁兩側,共設3 孔,發(fā)電引水系統(tǒng)位于左岸山體,總體布置型式同上壩線拱壩方案,區(qū)別在于電站布置于河灣下游,引水隧洞也相應的更長。上壩公路位于左岸,為坡面開挖明路,電站進廠公路為岸邊明路。導流洞位于右岸,長346.30 m,凈寬4 m,高5 m。
該方案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右岸洞式溢洪道、右岸泄洪放空隧洞、右岸發(fā)電引水隧洞、壓力鋼管、地面廠房及升壓站等建筑物組成。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大壩壩頂長143.14 m,壩頂高程1 339 m,防浪墻頂高程1 340.20 m,河床趾墻底高程1 245.00 m,最大壩高94 m。為利用河道轉彎的有利地形,將溢洪道布置在右岸,緊靠壩肩。泄洪隧洞總長186.35 m,洞身為無壓城門洞型,斷面尺寸為9.00×13.20 m(寬×高),在校核洪水時的下泄流量為2 000 m3/s。水庫泄洪放空隧洞布置于右岸,采用上平段和下游結合導流洞的型式,進口底板高程1 285.00 m。泄洪放空隧洞采用進口設置檢修閘門,轉彎后在山體內設置工作閘門,下游段接導流洞出口的型式。發(fā)電引水隧洞布置在右岸,洞線長228 m,進口底板高程1 297 m,采用圓形隧洞,洞徑3.50 m。
從水文水能方面看,兩壩線相距很近,水庫特征參數(shù)一樣。
上、下壩線距離很近,軸線在河床位置僅相距約60 m。基本地質條件方面由于兩壩線工程地質條件沒有根本性的差別,僅地形條件上壩線略優(yōu)于下壩線;而建壩主要工程地質條件方面各種問題上、下壩線均存在,且下壩線右岸下游抗力巖體較單薄,防滲帷幕線上壩線較下壩線略短,建壩條件上壩線亦略優(yōu)于下壩線。
兩個壩線拱壩方案總布置格局基本一致,上壩線大壩距離電站廠房距離較近,泄洪對電站運行有一定影響;下壩線廠房距離大壩較遠,引水隧洞較長,工程量大且水輪機運行工況較差;上壩線重力壩方案布置緊湊,電站引水線路短,水力學條件較好,泄洪對電站影響較小;下壩線堆石壩方案大壩布置條件較差,取水口布置條件差,引水隧洞內壓力鋼管部分較長,電站基礎回填量大,導流隧洞長且斷面大,開敞式岸邊溢洪道布置困難,采用洞式溢洪道,溢洪道泄洪對電站無影響;灌溉取水管線布置型式相同,長度有一定差異。各水工建筑物設計和布置在技術上是可行的,總體來說上壩線重力壩方案布置最優(yōu),受河谷狹窄影響,下壩線面板堆石壩布置條件最差。
縱觀2 個壩線施工條件,下壩線距主要施工臨時設施稍近,交通條件略優(yōu)??傊?,2個壩線施工條件大體相當。
棄渣量上拱壩方案最大,堆石壩方案最??;料場開采量上堆石壩方案最大,拱壩方案最??;環(huán)境影響各方案相當。
堆石壩方案樞紐占地大、上料公路多、料場開采面大,占地費用最多;重力壩方案樞紐布置緊湊,但料場開采較多,因此與拱壩方案占地投資相當。
綜合考慮各方案投資特點,對比結果表(略)。上壩線碾壓混凝土拱壩方案投資最省,重力壩方案投資最高。
各壩線代表壩型方案優(yōu)缺點對比情況見表2。上壩線與下壩線距離較近,地形地質條件基本相同,上壩線略好,樞紐布置重力壩最好,但投資太高;拱壩方案綜合條件較好,投資最優(yōu)。因此,確定上壩線碾壓混凝土拱壩壩型。
表2 壩線壩型綜合比較表
綜上所述,在已定壩線區(qū)段內,擬定并優(yōu)化壩線壩型方案,得出壩線壩型方案優(yōu)化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