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麾
關(guān)鍵詞:比興;人物品藻;書肇于自然;遷想妙得;妙悟自然
比興是比喻和起興的連稱,就是將不同性質(zhì)的兩個或多個事物組成比喻結(jié)構(gòu)以便發(fā)生想象上的聯(lián)系,或是以某物興起另一不同之物,也是依托于想象。同樣是借助聯(lián)想,在前者,比喻的兩物并舉共現(xiàn);在后者,另一物僅是通過聯(lián)想被憶念或兩物一先一后出現(xiàn)。比興看似隨意,實則在古代是遵循著一整套規(guī)則而運作的[1]1。從大類上看,比興都是基于人類與自然的比照,即類比關(guān)系。比興較早見于《尚書》《周易》中,東漢大儒鄭玄在注《周禮·春官·大師》時云:“比,見今之失……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取善事以喻勸之。”[2]同注中又引東漢鄭司農(nóng)鄭眾語:“比者,比方于物也。興者,托事于物?!盵1]185
較早將“比興”引入美學(xué)領(lǐng)域的是孔子?!墩撜Z·雍也》中記載:“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3]這就是著名的“山水比德”思想?!墩撜Z·子罕》中記載:“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痹诖颂?,“比德”思想又從山水推至松柏?!墩撜Z·陽貨》中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边@表明,孔子較早地將比興美學(xué)引入詩歌領(lǐng)域。此處所謂的“興”,即是指詩用比興的方法抒發(fā)情志,使讀者內(nèi)心激動,從而影響讀者的意志[4]。
至東漢,人物品藻興起,東漢的人物品藻是政治學(xué)的人物品藻。漢代統(tǒng)治階級在選拔人才做官時,要由地方對候選人進行考察,主要方法是考察人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從而確定人才的類型[5]。劉劭的《人物志》便是這種品評的系統(tǒng)理論著作。
魏晉時代,變政治學(xué)的人物品藻為審美的人物品藻。晉代的人物品藻主要是指對人物風采、風姿和風韻的審美評價[6]?!妒勒f新語》中的人物品藻不僅是政治倫理的,而且是審美的。我們看一下《世說新語》中對人物品藻的一些實例:“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傀俄若玉山之將崩?!盵7]108“王右軍見杜弘治,嘆曰:‘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盵7]110
南朝梁庾肩吾在《書品》中品評漢至齊梁能真草書者123人,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為上、中、下三品等[8]83。《書品》在書論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其以“比德說”和“人物品藻”為核心的比興美學(xué)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書法理論與書法創(chuàng)作。
東漢書法家蔡邕的《篆勢》以比喻的手法揭示篆書之美:“或象龜文,或比龍鱗……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缊……若鴻鵠群游……”[8]5-6蔡邕認為,六篆有的類似龜?shù)膱D案,有的宛如龍鱗;下垂的筆畫如黍谷之穗;字的結(jié)體似蟲蛇錯落纏繞;書體的連貫猶如眾多翱翔的鴻鵠。他在《筆論》中曰:“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盵8]8他認為,作書之法若蟲食林木之葉那樣具有粗細、深淺、曲折、虛實、隱顯等豐富而變化微妙的點畫效果,若長柄的戈和尖銳的劍一般具有無窮的力量和氣勢,如力量很大的弓和堅強的箭一樣力透紙背,像水火那樣陰陽和諧,似騰云駕霧般迅疾行筆,儼然日月的光芒一樣交相輝映,光彩照人。
《書苑菁華》中記三國時期魏國書法家鐘繇“用筆法”:“點如山摧陷,摘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云霧;去如鳴鳳之游云漢,來若游女之入花林……”[8]12-13鐘繇書法的點如山之顛毀垮陷,鉤似迅猛雨勢,筆勢往來牽帶所出現(xiàn)的纖細痕跡宛如毫毛和發(fā)絲,筆勢輕盈如淡云薄霧,運筆如鳴叫的雄鳳游于浩瀚銀河,回鋒像美女進入花海之中觀賞、徜徉。
西晉書法家成公綏在《隸書體》中云:“爛若天文布曜,蔚若錦繡之有章……或若虬龍盤游,蜿蜒軒翥……或若鷙鳥將擊,并體抑怒,良馬騰驤,奔放向路……郁若霄霧朝升……漂若清風厲水……”[8]15-16成公綏認為,隸書燦爛若高掛于天河的日月星辰般明亮,文采華麗仿佛絲織品一樣精美鮮艷;或像盤曲游動的虬龍,蜿蜒飛舉;或如兇猛之鳥緊縮身體、壓抑怒氣,即將出擊;或像良馬奔騰,馳騁于征途;隆盛似像朝升之游動霄霧;漂游若清風吹過水面……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比較早地在書法賞析中運用了品評之法。這是一種自我的書法品論,即在與他人的橫向比較中,總結(jié)各自的優(yōu)點與缺點。他在《書論》中曰:“凡作一字,或類篆籀,或似鵠頭;或如散隸,或近八分;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壯士佩劍,或似婦女纖麗?!盵8]41王羲之主張以“意”論書,強調(diào)書要有“意”,他以“蟲食木葉”“水中科斗”“壯士佩劍”“婦女纖麗”為喻,形象地指出“意”在書法中的重要作用。這種“意”就是指書法的筆意、氣韻和風格,它與魏晉玄學(xué)、美學(xué)一再強調(diào)的“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中的“意”一脈相承。(圖1)
南朝梁書法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云:“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爽爽有一種風氣。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而舉體沓拖……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徒好尚風范,終不免寒乞。阮研書如貴胄失品次,叢悴不能復(fù)排突英賢。王儀同書如晉安帝,非不處尊位而都無神明。庾肩吾書如新亭傖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便音態(tài)出。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形容雖未成長,而骨體甚駿快。殷鈞書如高麗使人,抗浪甚有意氣,滋韻終乏精味。袁松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蕭子云書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無處不發(fā)。曹喜書如經(jīng)論道人,言不可絕。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師宜官書如鵬羽未息,翩翩自逝。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張伯英書如漢武帝愛道,憑虛欲仙。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皇象書如歌聲繞梁,琴人舍徽。衛(wèi)恒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孟光祿書如崩山絕崖,人見可畏。”[8]73-74《古今書評》是奉梁武帝之詔而撰,所評書家上起秦代李斯,下至梁朝諸家,總共25人。這些書家不分等第,在每位書家名下品題三兩語,用自然事物或人物的形象比喻、描述書家,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書評形式。
南朝梁庾肩吾的《書品》,以及南朝齊梁謝赫的《古畫品錄》、南朝梁鐘嶸的《詩品》等,構(gòu)建起書法美學(xué)中的“品評”范式,對后世書法批評影響甚深。庾肩吾在《書品》中云:“仁義起于麒麟,威形發(fā)于龍虎。云氣時飄五色,仙人還作兩童。龜若浮溪,蛇如赴穴……波回墮鏡之鸞,楷顧雕陵之鵲?!盵8]83-84這就是說,麒麟篆源于仁義之獸麒麟,龍虎篆的威形發(fā)于龍虎,云書起源于天空中的五色祥云,仙人篆來自兩個仙童,龜篆像浮動的溪流,蛇草書似赴穴之蛇,回鸞篆似飛舞回翔的鸞鳥,雕陵之鳥書宛如回頭之鵲。
唐代書法家李嗣真在《書后品》中說:“(逸少)同夫披云睹日,芙蓉出水……然伯英章草似春虹飲澗,落霞浮浦;又似沃霧沾濡,繁霜搖落。元常正隸如郊廟既陳,俎豆斯在;又比……秋山嵯峨。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diào)暢……其聲鳴也,則鏗鏘金石;其芬郁也,則氤氳蘭麝……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瑾瑜爛而五色,黼繡摛其七采……其飛白也,猶夫霧縠卷舒,煙空照灼,長劍耿介而倚天,勁矢超騰而無地……又如松巖點黛,蓊郁而起朝云;飛泉漱玉,灑散而成暮雨……子敬草書……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或翻濤簸岳?!盵8]146李嗣真的《書后品》是庾肩吾之后的又一部書法品評著作。全書以比興的手法評述了秦至初唐的81位書家,按十品分十個等級加以評述。
五代南唐君主李煜在《書述》中曰:“壯歲書亦壯,猶嫖姚十八從軍,初擁千騎,憑陵沙漠,而目無全虜;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縱橫炎炎,不可向邇,其任勢也如此。老來書亦老,如諸葛亮董戎,朱睿接敵,舉板輿自隨,以白羽麾軍,不見其風骨,而毫素相適,筆無全鋒?!盵8]283李煜先以從軍作戰(zhàn)講解書法的風格,再以夏云奇峰形容書法之勢,最后指出人老書法也就老到了,正如諸葛亮統(tǒng)率軍隊、朱睿迎敵,毫素相配,筆無全鋒。
元代鄭杓、劉有定在《衍極并注》中云:“逸少至學(xué)鐘書……猶楚音變夏,不能無楚……學(xué)子敬者如畫虎也,學(xué)元常者猶畫龍也。”[8]27鄭杓、劉有定在此認為,逸少(王羲之)在學(xué)習(xí)鐘繇的書法時,猶如楚音變夏音,不能毫無楚音之痕跡;學(xué)習(xí)子敬(王獻之)的書法好像畫虎;學(xué)習(xí)元常(鐘繇)的書法猶如畫龍。
明代解縉在《書學(xué)詳說》中曰:“喜而舒之如見佳麗,如遠行客過故鄉(xiāng),發(fā)其怡;怒而奪激之,如撫劍戟,操戈矛,介萬騎而馳之也,發(fā)其壯……上下連延,左右顧矚,八面四方,有如布陣……魚鬣鳥翅,花須蝶芒,油然粲然……如美石之韞良玉……如魚鳥之有龍、鳳以為之主……對之仿之,如燈取影;填之補之,如鑒照形;合之符之,如瑞之于瑁也;比而似之,如睨伐柯;察而象之,詳視而默記之,如七十子之學(xué)孔子也?!盵8]59,61解縉論書主旨強調(diào)“工夫”,所謂“工夫”表現(xiàn)在學(xué)有師承和盡其格法兩方面。他認為“工夫精熟,久乃自然”,所以他在《書學(xué)詳說》中以“如見佳麗”“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撫劍操戈”“萬騎馳之”,以及自然風物乃至72位弟子學(xué)習(xí)孔子為喻,闡述書法的筆法與章法之美。
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曰:“其要在執(zhí)筆:食指如鵝頭昂曲者……小指如鵝之兩掌撥水者……大令亦云飛鳥以爪畫地;此最善狀指勢已……唐賢狀撥鐙之勢云:‘如人并乘,鐙不相犯?!^為趯者,如人之趯腳……仰畫為策者,如以策策馬……短撇為啄者,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右軍為字勢雄強,又取象于龍威虎震,快馬如陣……”[8]226,229,233-234
包世臣在此指出,書法的要義在于執(zhí)筆:食指應(yīng)像鵝頭那樣昂揚彎曲,小指要如鵝的兩掌撥水一樣;鉤為趯,如人以腳跳躍;仰畫似以鞭策馬;短撇像鳥之啄物,銳利而迅速……
由以上諸位書法大家的論述可以得知,書法受比興美學(xué)的影響其實大多來源于對自然的比擬,蔡邕在《九勢》中提出的“書肇于自然”、孫過庭在《書譜》(圖2)中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等書論就是最有力的佐證。“比興”思想之所以影響了古代書法理論與書法創(chuàng)作,恰恰是因為以“托事于物”來“假以明志”。“比興”作為一種藝術(shù)范式,成為中國書法理論與書法創(chuàng)作的獨特價值觀念體系。這種美學(xué)原則使中國書法的創(chuàng)作與品評始終與人的品德、情操、精神緊密相連,從而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親和、共生與互補,走向了“主客一體”“物我兩忘”的藝術(shù)境界。時至今日,這種思想仍然影響著當代書法家的思維模式,并成為中國書法藝術(shù)“薪火相傳”的寶貴藝術(shù)遺產(chǎn)。對于當代書法家來說,如何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遺產(chǎn),并使之向現(xiàn)當代轉(zhuǎn)型,創(chuàng)造出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情趣的新型書法藝術(shù),是一個亟須解決的文化問題,也是一項艱巨的藝術(shù)使命。
參考文獻
[1]張節(jié)末. 比興美學(xué)[M]. 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20.
[2]孫詒讓. 周禮正義:第七冊[M]. 北京:中華書局,1987:1842-1843.
[3]鄧喬彬. 中國繪畫思想史[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57.
[4]張曼華. 中國畫論史[M]. 南寧: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8:6.
[5]凌繼堯. 中國藝術(shù)批評史[M]. 沈陽: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2013:112.
[6]李澤厚. 美學(xué)三書[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94-95.
[7]劉義慶. 世說新語[M]. 朱孟娟,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8]潘運告. 中國歷代書論選:上[G]. 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