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關(guān)鍵詞:古琴;山水畫;吳偉;文化空間;博物館
一、明代吳偉《山水圖》
安徽博物院藏明吳偉《山水圖》(圖1),絹本設(shè)色,畫心尺寸182cm×101cm,國家一級文物。作品款署:“江夏吳小仙?!扁j《吳偉》白文方印。吳偉(1459—1508),明代畫家,字士英、魯夫、次翁,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漢)人,擅畫山水、人物,明代早期畫壇代表性人物,畫院待詔,孝宗時授“錦衣衛(wèi)百戶”及賜《畫狀元》圖章,山水承浙派戴進衣缽,主宗南宋院體,用筆更趨粗簡放逸。吳偉在明代早期畫壇聲望極高,從學(xué)者甚多,遂又開江夏一派。
本幅作品是吳偉成熟期佳作,構(gòu)圖近似南京博物院藏南宋夏圭款《灞橋風雪圖》軸及故宮博物院藏吳偉《灞橋風雪圖》(圖2)軸,題材取自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攜琴訪友”主題。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側(cè)數(shù)座巍峨斜聳的山峰,作者以亂線和密點皴染峰體,運筆縱逸瀟灑,氣勢逼人,峰間流瀑蜿蜒直下,有激蕩回旋之感。遠景山峰以淡墨勾痕,留白塑體,似冰凌倒懸,得虛淡岑寂之美。中景山谷茂林間有古剎隱現(xiàn),乃“深山藏古寺”之境。畫面右下方置一古橋,為通往幽居之徑。橋上紅衣高士躬身策杖瑟縮前行,身后童仆亦躬身抱琴隨之,足見天氣之寒冷。點景人物的朱色處理,讓人物在整體偏枯淡的氛圍中成為視覺中心,將畫面點活。古橋左側(cè),林木參差,怪石嶙峋。木石交錯處,有茅屋兩間,或為友人隱居之所。整幅作品氣韻冷逸荒寒,行筆勁疾凝練,鋒芒畢現(xiàn),具有很強的個性色彩,可謂吳偉山水畫代表作之一。
作品有鑒藏印三枚,左下角《四味書屋》白文方印,右下角《四味書屋》朱文方印、《清凈瑜迦館》朱文方印?!肚鍍翳ゅ瑞^》印是近代藏家汪士元①鑒藏印,《四味書屋》印是當代藏家孫大光②鑒藏印。1987年,孫大光先生將作品捐贈給安徽省博物館(今安徽博物院)收藏。
浙派畫家因極少在畫面題詩,全用筆墨語言表達胸臆與詩情,故從學(xué)者若才情不逮,則很容易陳陳相因,落入俗套;又因過于強調(diào)個性表達,而忽略章法,后被主流畫壇斥為狂邪。明中期隨著吳門畫派等文人畫派的興起,浙派便逐漸式微,走向沒落。
二、明代謝彬《祝淵撫琴圖》
浙江省博物館藏明謝彬《祝淵撫琴圖》軸(圖3、圖4),紙本,設(shè)色,畫心尺寸97.4cm×53.1cm,明崇禎十一年(1638)作。謝彬(1601—1681),明末清初畫家,初名份,字文侯,號仙臞,上虞(今屬浙江)人,居錢塘(今杭州),擅長肖像寫真,為曾鯨高足,得其真?zhèn)鞫帜艹鲂乱?,系波臣派重要畫家。凡作寫真,只施寥寥?shù)筆,便能入妙盡微,世無俗面。間作山水,宗法“元四家”,尤近吳鎮(zhèn),筆墨蒼莽圓渾,氣勢宏大。
作品為祝淵寫真像。詩塘有俞樾③光緒十四年(1888)長題:“先生諱淵,字開美,號月隱。前明崇禎癸酉舉人,上疏劾周延儒,請留劉忠介,忤旨停試,明年遣緹騎逮問獄,未竟,京城陷,乃南歸。宏光建國詣南都,自請就獄,有劉某忠臣、祝某義士之旨。未幾明亡,先生聞變,自經(jīng)死。國朝乾隆四十一年,奉旨祀忠義祠。此其二十八歲時所繪小像,危坐鼓琴,衣冠嫻雅,而望之正氣凜然不可犯,洵足使頑庸而懦立矣。先君子《印雪軒集》有《祝義士行》,即為先生作。余不敢復(fù)贊一詞,敬書大略,以告觀者。光緒十有四年夏五月,德清俞樾敬觀并識于春在堂之南軒。”鈐《俞樾私印》白文方印、《春在先生長壽康樂宜子孫》白文方印。作品款署:“崇禎戊寅春季謝彬?qū)??!扁j《謝彬》白文方印、《文侯》朱文方印。需要指出的是,俞樾此處考證有誤,本幅肖像是祝淵25歲寫真像,而非28歲。
像主祝淵(1614—1645),字開美,號月隱,浙江海寧人。明崇禎六年(1633)舉人,會試入京,恰逢都御史劉宗周削籍,淵為其仗義執(zhí)言而獲罪,后成為其學(xué)生。祝淵性嚴毅,負節(jié)氣,清兵南下攻陷杭州時,不愿投清,乃函葬其母,自盡而死,一說絕食而死。
作品背景大面積留白以突出像主,此為波臣派常用手法。祝淵側(cè)身坐于畫面中央,頭戴烏巾,身著袍服,趺坐在豹皮蒲團上。豹皮蒲團流行于明代文士階層,取“君子豹變”之意,可見于明吳紹瓚《房??拖瘛份S(故宮博物院藏)、明周臣《白潭圖》(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藏)。淵身前琴幾通體髹黑漆,兩側(cè)配有銅鋪首,古樸雅致。琴幾上有銅宣爐和朱香盒各一,乃與古琴常配文房清供。琴幾右側(cè)有一捆書冊、畫軸,所謂“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也”。作者用極細膩的筆觸刻畫祝淵面部特征,用淡墨和淡赭石層層渲染肌膚,體現(xiàn)光影效果。祝淵鼻梁高挺,眼神堅毅,須眉、雀斑皆清晰可見。袍服線描精熟肯定,筆筆到位,透視關(guān)系準確,線條轉(zhuǎn)合流暢自然。祝淵衣冠齊楚,和顏危坐,只手撫琴,優(yōu)美的琴音和爐內(nèi)香氣似從畫面彌漫開來,給觀者帶來舒心的美感體驗。
三、清代汪家珍《喬松圖》
安徽博物院藏清汪家珍《喬松圖》軸( 圖5 ) , 紙本, 水墨, 畫心尺寸156.7c m×71cm,1651年作,國家二級文物。汪家珍,明末清初畫家,字璧人,又名葵,字叔向,安徽歙縣人。少為諸生,明末棄舉子業(yè)。能詩善畫,工山水,新安畫派重要成員,時與汪之瑞、孫逸齊名,所寫人物、花鳥、魚蟲皆能傳神入妙。畫心左上有畫家自題:“丸丸偃蓋曉光濃,霧露全開眺赤松。多少深情人不解,看圖只道祝華封。門人汪家珍畫并題?!扁j《汪家珍印》朱文方印、《叔向》白文方印。側(cè)有友人葉藎臣④長題:“吾師敬庵朱先生,從危撼中力保祖塋喬松。次公振卿,克勵前修,擁護周至。歲辛巳,友人汪叔向圖而贊之。今十易草木矣。松柯愈茂而次公念之無斁。辛卯老傅初度,叔向復(fù)緣其意而為之盡致。余乃作歌。歌曰:亭亭孝松,我?guī)熅粗埂R鹛?,次公瞻止。孝以綿世,松不改柯。緒大年,松益舞傞。按圖盡致,作歌孔龢。世晚弟葉藎臣題?!扁j《葉藎臣印》朱文方印、《亦醉翁》白文方印。
《喬松圖》軸作者雖未署年款,但從葉藎臣題跋可知本圖作于1651年,是汪家珍偏早期的作品,圖為其師朱敬庵而作。畫面采用倪瓚“一河兩岸式”構(gòu)圖,山水筆法亦取法倪黃,遠山以墨線勾形,淡墨暈染,遵循近濃遠淡的空間關(guān)系。近景坡岸有一株高聳的喬松,蓋為畫面主題,即其師朱敬庵力保之樹。樹下有一高士,頭戴東坡巾,身著道袍,手持拂塵,俯首讀騷,有陳老蓮《飲酒讀騷圖》之沉郁感。高士旁邊有一童仆正在爐前扇火煮茶。童仆似不諳世事,目光稚拙,看向前方。畫面右下另有一高士,頭戴束巾,身著寬松袍服,右手扶膝,危身坐立,橫琴在側(cè),置而不操,目光深邃,凝視遠方,似有重重心事。循高士視角過來,臨江岸堤有翠竹數(shù)株,竹旁以淺筆繪一高士,側(cè)坐于岸邊,眺望遠方空闊江面,給人以無盡遐思。畫中三位高士均流露出深沉憂思之感。作者自題“多少深情人不解,看圖只道祝華封”。所以若只將作品理解為師父初度(生日)的贈禮作,則不免淪為向外求道。那么本圖的深情究竟落于何處呢?葉藎臣的長題或能給出解答。由題識可知,汪家珍一共為朱敬庵畫過兩幅《喬松圖》,第一幅作于1641年,第二幅即本幅作于1651年。兩圖雖只隔十年,其間卻歷經(jīng)戰(zhàn)爭頻仍、明清易代等悲劇。松木猶似昨,人事已非矣。畫中高士無論是俯首讀騷、橫琴不操、極目遠眺均飽含有濃厚的遺民情思。此或即為汪家珍深情所在,遺民思想亦是多數(shù)新安名家作品思想內(nèi)核所在。
汪家珍現(xiàn)存最早的紀年作品是其與漸江、汪然、祝昌、張安苞、吳星、何伯求、王玄度為方式玉所作的《玉如畫集》,汪家珍卷作于1650年,其余各家均作于1651年?!秵趟蓤D》軸是其有據(jù)可考存世作品中第二早的作品。汪家珍早期主攻山水,并不擅長人物,其人物畫技法主要學(xué)宋代李公麟和明代陳洪綬,亦受到同時期新安名家影響。他曾在1667年作《戴逵對使圖》(香港劉作籌收藏),直接“移花接木”陳洪綬《水滸葉子》中的人物形象。[1]汪家珍晚年人物技法則逐漸臻于成熟,我們從浙江省博物館藏汪家珍1680年所作《移居圖》軸即可見之?!秵趟蓤D》軸人物符合汪家珍早期人物畫特征,作者用筆尚不成熟,畫中人物比例不盡準確,攜琴高士腿部關(guān)系交代不準,人物之間缺乏呼應(yīng)關(guān)系,從而削弱了主題的表達。憑江遠眺的高士用筆過于簡淡,與環(huán)境融合度有所欠缺。
作品有鑒藏印五枚,分別為右下《汪聰》朱文方?。ㄍ粜⑽蔫b藏?。?、《孝文》朱文方?。ㄍ粜⑽蔫b藏?。?、《晚晴樓許氏收藏》白文方印(許承堯家藏?。┘白笙隆饵S賓虹》白文方印(黃賓虹鑒藏?。┖汀镀降乳w收藏印》白文長印(狄平子鑒藏印)。
汪家珍雖為新安巨子,但至清末其傳世作品已非常少。許承堯、黃賓虹、汪孝文等近現(xiàn)代享譽全國的徽州籍著名學(xué)者多年來不遺余力搜集、珍藏鄉(xiāng)邦文物資料,使得徽州諸多珍貴文物得以保存延續(xù),實在令人感佩。本幅作品鈐有三位學(xué)者鑒藏印,即是這段歷史的見證,我們亦可從畫中看到徽州三百年文脈的傳承和延續(xù)。
四、清代蕭云從《松蔭茅屋圖》
安徽博物院藏清蕭云從《松蔭茅屋圖》軸( 圖6),紙本,設(shè)色,畫心尺寸132.5c m×38cm,清康熙二年(1663)作,國家二級文物。蕭云從(1596—1673),明末清初畫家,字尺木,號默思、無悶道人、鐘山老人等,安徽蕪湖人。崇禎副榜貢生,負氣節(jié),入清不仕,以詩文書畫自娛。善畫山水、人物,用筆輕快,體備眾法,自成其格,從學(xué)者甚夥,開姑孰一派。蕭云從兼通音韻學(xué),著有《易存》《杜律細》《韻通》等??滴酢妒徍h志》載:“蕭云從,字尺木,中崇禎己卯鄉(xiāng)試副榜第一選貢,避也不仕,結(jié)廬東廓,日以琴書自娛?!笨梢娛捲茝纳朴谇俚溃僖嗍瞧涑S美L畫題材,傳世相關(guān)作品有《松風琴韻圖》《停琴共話圖》《秋樹撫琴圖》軸等。
《松蔭茅屋圖》軸作于癸卯(1663)春,時年蕭云從68歲,畫面主要描繪文人雅集場景。畫家自題:“空山盡日坐松蔭,岕葉激泉味自深。茅屋書聲風謖謖,依稀相和有秋琴。癸卯春為君詞兄教,鐘山蕭云從?!扁j《鐘山梅下僧》朱文方印、《蕭云從》朱文方印。鑒藏印有《來安章氏晉璧樓珍藏書畫信》⑤朱文方印、《郝漸于鑒賞印》白文方印。
《松蔭茅屋圖》軸風格近漸江畫風,重用線而少皴染,畫面以高遠法構(gòu)圖,主要分為三個層次。最高峰在畫面左上,峰體主以渴筆線勾,兼以枯毫皴擦,體現(xiàn)山峰空靈峻偉之勢。中景山峰位于畫面中上段,峰體以中鋒枯筆勾形,山石轉(zhuǎn)角處多折筆,略施淡墨暈染紋理。山峰左側(cè)有一道練瀑,瀑身隱于云間,峰上雜樹橫生,有屋舍兩間,乃觀云聽瀑絕佳之地也。近景處作者著墨最多,亦是作品畫眼所在。左側(cè)山石壁立,山石以幾何塊狀構(gòu)成,壁間有石徑,徑下激泉成澤,泉水發(fā)自中景練瀑,此為畫面氣息連接點。沿石橋過來,有一片平岡,平岡四周有頑石雜樹。中有四棵蒼松傲然聳立,蒼松之下,為高士雅集之地。三位高士停琴論道,相談甚歡,兩位童仆侍奉在側(cè)。鼓琴高士將琴置于膝上,可見其琴技之高。膝上彈琴,不似琴幾平穩(wěn),非指法精熟者,不能為之。作者用簡練的筆法將人物神態(tài)刻畫得十分精妙。左側(cè)高士微抬手臂,邊談邊比畫,氣氛濃烈,右側(cè)鼓琴高士與相鄰高士均側(cè)身會神聆聽,人物呼應(yīng)關(guān)系巧妙。最稱妙之處在于作者對兩位侍童瞬間動態(tài)的捕捉。持盤童仆行將上前侍奉之際,被后面提籃童仆小聲叫住,顯然是擔心他貿(mào)然前往會破壞主人的談興。只此處理,三位高士熱烈的討論氣氛則全然出之。
蕭云從與漸江乃畫中知友,二人曾于蕪湖會晤,藝術(shù)上互為激賞,并互有影響。本幅作品無論是山石構(gòu)成還是筆墨特性均近漸江風格。作品作于癸卯春,當時漸江與友人王煒在江西勝游廬山,漸江處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巔峰期,傳世作品《芝陽東湖圖卷》《疏泉洗研圖》均作于此時,可惜到了臘月,卻忽然因病圓寂于歙縣五明寺,實為藝壇憾事。
五、清代查士標《查梅壑書畫合璧卷》
安徽博物院藏清查士標《查梅壑書畫合璧卷》(圖7),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抱琴山幽圖》畫卷,紙本,設(shè)色,尺寸25.5c m×135.8c m,1675年作;《高啟詩卷》書法,紙本,行草,尺寸25.5c m×129.8c m。查士標(1615—1698),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字二瞻,號梅壑、懶老、后乙卯生等,安徽休寧人,寓居揚州。明亡后,棄舉子業(yè),專事書畫。家藏豐厚,精于鑒別,書法學(xué)米芾、董其昌。善畫山水,初學(xué)倪黃,后參吳鎮(zhèn)法,兼受董其昌影響,惜墨如金,風神懶散,氣韻荒寒,與漸江、孫逸、汪之瑞合稱“海陽四家”。
《抱琴山幽圖》畫卷主要描繪春日高士攜琴訪友場景,是作者61歲時作品,是查士標青綠山水代表作。作品款署:“乙卯冬日士標畫?!扁j《二瞻》白文方印。另有鑒藏印《鏡塘鑒賞》朱文方印、《錢氏數(shù)青草堂收藏印》朱文長印。全圖以平遠法鋪展,先是以疏簡的筆觸繪平岡坡岸,林木迷蒙,以淡青綠色敷染坡面,體現(xiàn)春日生機景象。岸坡呈長堤狀往左延伸,可見林木逐漸蔥茂,丘石鱗次磊落。循小徑過來,遠方茅亭中安坐一高士,高士目望遠方,似候友人來。移目向左,果見江堤小徑有一策杖高士攜抱琴童子前來。高士駐足聆聽對岸流泉之音,頗有文人風韻。二人所來之處,木橋如虹,草豐木盛,屋舍儼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作品畫于乙卯冬日,冬日寫春景,表達了作者對來春的美好愿景。
《高啟詩卷》書法作品雖未署年款,但面貌是查士標中晚期比較典型的“米董書風”。釋文如下:“青山樓閣楚江東,身在蒼茫晚色中。故國自遙難望見,不關(guān)春樹雨溟蒙。江頭斜日草初薰,目斷歸鴻隔楚云。舊日兩家相近住,每思家處獨思君。烏衣巷口燕來時,楊柳風多飐酒旗。遠客金陵游伴少,看花慚比去年遲。秋雨初晴,走筆書此,不暇問工拙也?!扁j《查士標印》白文方印、《二瞻》朱文方印,引首章《懶老》朱文橢圓印。另有鑒藏印《海昌錢鏡塘藏》朱文長印、《云峰心賞》朱文方印。
整幅作品神采娟秀,筆法純熟,布局疏朗,氣韻生動,結(jié)字錯落有致,用墨燥潤相生,取勢平欹穿插,整體跌宕而瀟灑?!巴怼⑿?、初、隔”等字連筆雖細如游絲,卻靈動自然,映襯生姿;“楚、江、日、家”等重復(fù)字皆以不同筆法處理,取法多變。題詩摘錄自明初詩人高啟⑥的三首七言絕句,其一為《雨中登天界西閣》,其二為《寄丁二侃》,其三為《春日寄張祠部》,皆著錄于《高啟詩選》。故作品被定名為《高啟詩卷》,收錄在劉正成編《中國書法全集》。所引三首詩均與金陵相關(guān),查士標書此應(yīng)是寄托遺民之思。
從畫卷上《鏡塘鑒賞》《錢氏數(shù)青草堂收藏印》《海昌錢鏡塘藏》鑒藏印可知此畫曾經(jīng)當代著名收藏家錢鏡塘⑦什錦珍藏。另外該卷包首有張石園⑧題簽:“查梅壑書畫合璧卷真跡。乙未春日,石園居士題簽?!毕骡j《張克龢印》白文方印。題簽題于1955年。此畫應(yīng)是張石園易藏錢鏡塘。1966年,安徽省博物館從錢鏡塘處購藏。
本幅合璧卷中書法作品與繪畫作品并非同時所作,兩幅作品所表達意緒亦不盡相同,乃后世藏家合裱而為之。這種現(xiàn)象在傳世書畫合璧卷中常有見到,不能不加甄別,合而論之。
六、清代尚濱《顏伯珣會琴圖》
山東博物館藏清尚濱《顏伯珣撫琴圖》軸(圖8),紙本,設(shè)色,畫心尺寸184cm×76cm。尚濱,生卒年不詳,清初畫家,字爰如,一字穎如,安徽鳳陽人,擅畫山水、人物。作品款署“鐘離尚濱寫”。鈐《尚濱》白文方印、《爰如》朱文方印。詩塘有顏伯珣題詩:“三子徜徉各皓然,松間石上對彈弦。畫圖重展不相識,當日癡翁猶少年。庚寅春,余病廢經(jīng)兩載矣。偶展《會琴圖》,過史兩君所猶昨日。獨尋余不見不識其幅巾彈琴者,即若也??谔柦^句自感。清和日,癡翁戲題。”鈐《復(fù)圣六十六世孫》白文方印、《顏伯珣印》白文方印、《相叔》朱文方印。畫軸裱邊有兩段唐仰杜⑨長跋。右側(cè):“孔璧六序:相叔早年游金陵,為詩風流跌宕,脫口而出,不事雕琢,晚年乃臻平淡靜深之境。今讀其詩,如對數(shù)十年面壁老僧。令人矜驕之氣,不滌自凈。盧雅雨云:相叔先生官壽州日,修復(fù)芍陂之利。余署鳳陽府篆猶聞其遺愛。在泗上筑祇芳園,聚一時名流,唱和其中。”鈐《露園主人》朱文方印、《露園收藏書畫之章》白文方印。左側(cè):“顏伯珣先生字石珍,一字季相,又曰相叔,伯璟季弟,光敏昆仲之叔父也。恩貢生,官壽州同知。故有芍陂為水門三十六,灌田萬余頃,孫叔敖所建也。淹廢且百年。公復(fù)修之。年七十有四,卒于官。州民請祀名宦,并附祀孫叔敖專祠。著有《秪芳園集》《舊雨草堂詩集》,重修《安豐陂志》。戊辰仲春,古邾露園主人唐仰杜識于歷下蒼雪齋?!扁j《蒼雪齋》朱文長印、《露園》朱文方印、《古邾唐氏珍藏》朱文方印。
由詩塘顏伯珣題跋可知,此圖描繪的是清初詩人顏伯珣與友人會琴雅集場景,圖中頭戴幅巾危坐撫琴者即為顏伯珣。顏伯珣(1637—1710),字石珍,一字季玉、季相,號相叔,山東曲阜人,復(fù)圣顏淵六十六世孫,能琴善文,有《舊雨草堂集》一卷、《秪芳園集》四卷傳世。作品整體設(shè)色清雅,用筆謹嚴。背景為截景峰巖,有曲水自峰間蜿蜒而下,貫穿畫面。山石主施斧劈皴,以淡墨和淡赭暈染,整體淡而有韻,且不奪畫面主題。顏伯珣與兩位友人坐于畫面中央,彈琴論道,徜徉自得,側(cè)有清流激湍,古木遒松,映帶增輝。《太古遺音》云:“凡鼓琴必擇明堂靜室,竹間松下,他處則未宜?!彼上聫椙傥娜孙L雅之事也。畫面左下方有另一高士攜童子聞琴音而來。流水高山,聞琴會友,韻味深長。作品用筆兼工帶寫,布局考究,人物、配景表達準確,尚濱應(yīng)是一位活躍于清初的優(yōu)秀職業(yè)畫師。惜其存世作品極少,目前筆者僅查到三件。除了該件,另外兩件為故宮博物院藏殳睿、尚濱《樸園圖卷》(1689年作),安徽博物院藏辛卯款尚濱《山水人物扇》(1711年作)。本幅作品未署年款,應(yīng)是顏伯珣任壽州同知時邀請尚濱所作,時二人同屬鳳陽府轄區(qū)。顏伯珣在任期間頗有政聲?!秹壑葜尽费云洹皾嵡遄院?,聽斷如神”。尤其是興修芍陂方面的功績,傳頌后世。 清代夏尚忠在《芍陂紀事》中將其與春秋孫叔敖、明代黃克纘尊為三公,單獨列傳,足見其功績之著。值得一提的是詩塘題于庚寅(1710)春,是顏伯珣卒年。顏伯珣此時已是久病之身,展圖重看當日會琴情景,昔日奕奕神采與今日病廢之軀已迥然有別?!渡众榧o事》載,顏伯珣“每春則親巡堤上,恐其損處也”[2]。庚寅春,顏伯珣已不能似往時一樣,親巡芍陂,察看水利情況,賢宦遲暮,不免讓人心生感嘆。從裱邊題跋可知,此畫曾經(jīng)由近現(xiàn)代收藏家唐仰杜珍藏。唐氏對像主顏伯珣生平做過詳細考證,并書在側(cè)。惜其不能以顏公德行觀照自身,最終結(jié)局令人唏噓。
結(jié)語
上述六件作品只是本次特展展出書畫作品的一部分。觀眾朋友可以通過安徽博物院云展覽平臺一睹特展全部作品的風貌。古人通過古琴和丹青來陶冶情操,提升個人修養(yǎng)。今天當我們走進博物館,走進古人所構(gòu)建的藝術(shù)空間時,亦能感受其中的詩情畫意、悠長琴韻,從而清凈自心,安頓心靈,這也許就是古琴的魅力、國畫的魅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注釋
①汪士元,字向叔,齋號麓云樓,又號玉帶硯齋、清凈瑜迦館,近代著名收藏家、書畫家,江蘇盱眙人。
②孫大光(1917—2005),原名世蔚,號四味,安徽壽縣人,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文物收藏家,曾任國家地質(zhì)礦產(chǎn)部黨組書記、部長。
③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縣人,清末著名學(xué)者、文學(xué)家、經(jīng)學(xué)家、古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清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
④葉藎臣、朱敬庵均是與汪家珍同時期活躍于歙縣的名士,惜二人生平皆不可具考。從此段題識可知,葉藎臣和汪家珍均為朱敬庵門生。
⑤印文中“璧”字下半部殘損,或釋讀為“甓”,印主來安章氏生平不可確考。
⑥高啟(1336—1374),元末明初詩人、文學(xué)家,字季迪,號槎軒、青丘子,長洲(今蘇州市)人,與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
⑦錢鏡塘(1907—1983),原名錢德鑫,字鏡塘,以字行,晚號菊隱老人,浙江海寧硤石人,書畫收藏大家。
⑧張石園(1898—1960),名人玄,字克龢,號石園、麻石翁,亦署和,室名硯云山館,江蘇武進人,是海上著名的書畫家、鑒賞家。
⑨唐仰杜(1888—1951),字露巖,書房名蒼雪齋,號露園、露園主人、蒼雪齋主人、松鶴堂主人等,山東省鄒縣(今鄒城市)邢村人。
參考文獻
[1]高居翰. 畫家生涯:傳統(tǒng)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112-114.
[2]李松,陶立明. 芍陂紀事校注暨芍陂史料匯編[M]. 合肥: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出版社,2016:74.約稿、
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