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清民國刊印新技術與《三國演義》兩類新印本

        2023-11-29 09:40:32

        許 佳 越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6)

        晚清民國是對于四大名著傳播影響極為重要的時期,對于《三國演義》,此一時代許多閱讀見解都直接影響著我們今天的評價與研究,因而,此時最為通行的刊本自然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晚清民國從西方引進了很多新的印刷技術,如石印、鉛印、珂羅版、絲印、照相影印等等,這些技術影響到《三國演義》的刊行,用新技術印刷的《三國演義》刊本呈現(xiàn)出與過去不同的特質,如石印技術以其對書畫原筆跡高精度的還原使得它在印刷圖像方面具有絕佳優(yōu)勢,從而使《三國演義》刊本中產(chǎn)生了一大批以多圖著稱的“增像本”;但隨著石印本的質量與成本優(yōu)勢很快就由于鉛印機械化的日漸成熟而漸漸消失,“新式標點”《三國演義》新需求也使得刊印的重點不再是圖像,而是清晰明朗的文字與符號排版,于是這一批以“新式標點”為標簽的印本已經(jīng)不再使用石印,而全部改為了鉛印??梢哉f這兩類刊本是《三國演義》在晚清民國刊行中的兩股風潮,而在這兩股風潮下影響的印本,它們與前代版本之間又具多少聯(lián)系,我們從它們的身上能看到多少清代毛評本的影子?刊本的內容又有多少是真正屬于新的時代,刊印者如何用舊的小說《三國演義》來傳遞此時新的思想?這又需進一步分析。

        一、石印與“繪圖增像”

        提到晚清繡像本《三國演義》,我們總先想到點石齋1882年石印本《三國志全圖演義》,因它是可見最早完全石印的小說[1],許多相關研究都對該本有所提及。點石齋1882年于申報的廣告《石印三國演義全圖出售》稱其以“石印照相法印出”,“為圖凡二百有四十分列于每回之首”,而將其所選為底本的“善本”所原有的圖像“仍列卷端”。石印技術通過不同性質的化學藥劑使墨跡只在圖文處顯現(xiàn),將之印在紙上,配合照相影印,這意味著不需雕版,只要有書畫家作好的原圖,就可以直接轉化為印件,其優(yōu)勢除開成本低廉不談,更能“印名家字畫墨跡而不失真”[2],不會像雕版圖像那樣破壞了軟筆的原有質感,從而使書畫靈動雅致,就點石齋本《三國演義》繡像來看,流暢的筆鋒表現(xiàn)出的人物服裝褶皺或花草木石的紋理,均非常自然,且極復雜的線條仍舊清晰可見,這樣的印本尤其吸引文人士子與藏書家,甚至到現(xiàn)在,我們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之類的藏書轉手網(wǎng)站上能看到的晚清民國《三國演義》,絕大多數(shù)仍是石印“增像”本。點石齋的廣告中也談到,當時坊間的《三國演義》“繡像衹有四十葉”,且在點石齋石印《三國演義》之前,當時還是有相當多明清小說在刊印發(fā)行的,但并非石印,如,只申報館鉛印出版的明清通俗小說已有十七種之多[3],但鉛印技術在印圖方面是無能為力的,很明顯,點石齋很好地發(fā)揮了石印在印圖方面的優(yōu)勢,將圖作為了最大的賣點。

        點石齋只是這股石印“增像”潮流的開始。緊接著登臺的就是同文書局廣百宋齋1885年的《增像三國全圖演義》,廣百宋齋在1886年《申報》登載的廣告稱:“畫成二百四十圖,分訂每回之前”“卷首又增書中名人畫像如漢獻帝伏皇后王司徒袁紹徐庶之類為一百四十四幅,每幅俱加題贊”,即廣百宋齋又比點石齋多出104幅人物繡像?!霸鱿瘛备偁幘痛舜蝽?因為我們在1888年的《申報》看到點石齋《重印三國志演義出售》的廣告,寫“向有校準精本金評盡列石印,無說今二次付印于逐回繪圖前更倩名手增補繡像”,且這一次的價格比初版更低,只售一元八角(初版價格為二元四角)。其后出版的鴻文書局石印本《增像全圖三國演義》除每回前情節(jié)插圖外,有人物繡像144張,數(shù)量同廣百宋齋;商務印書館1908年本我們暫不能看到原書全本,但從僅見的幾頁來看,亦有精美的石印情節(jié)插圖和人物繡像;天寶書局本《繡像繪圖三國志演義》情節(jié)插圖略少,而仍有人物繡像144張。

        這些“增像”本中的圖像風格相似,除了較晚出的1923年掃葉山房石印本人物繡像比較獨異之外,不同書局出版的圖像之間經(jīng)常是重畫復用的。如鴻文書局本和點石齋本的繡像有多張相似;又如天寶書局石印本的人物繡像與1882鴻文書局石印本在順序上完全一致,在畫中人物著裝與儀態(tài)上高度相似,可以說天寶書局繡像很可能就直接來源于鴻文書局,而在每回前的情節(jié)插圖上,天寶書局對鴻文書局的插圖做了一個節(jié)省紙張的巧妙調整,它將左半葉和右半葉相鄰的兩張情節(jié)插圖合二為一,并用一種虛化的隔斷方式做以區(qū)分,舉例說明,“說呂布”與“叱丁原”在鴻文本是兩張圖,其在原著中也是發(fā)生于不同地點的兩件事,但在天寶本插圖中兩件事畫在同一個圖框中,之間只用建筑物與花木隔開,仿佛前廳和后院同時發(fā)生的事,而細看之下,其實天寶本合并的兩個情節(jié)插圖,它們各自內部的構圖與鴻文本是一樣的,只有一些細節(jié)不同??梢姰敃r的石印圖像,只要是仿照重畫不而是直接照相影印,就不算作侵權。

        我們現(xiàn)在可見的以點石齋本為例的繪圖增像本,絕大部分為完全的石印本,但是也有一些以鉛印法印字,而以石印法印畫。與點石齋、《申報》同由英人美查創(chuàng)辦的上海圖書集成局,就有鉛印《第一才子書繪圖三國演義》,根據(jù)張秀民《中國印刷史》,圖書集成局創(chuàng)辦之初就在創(chuàng)制扁體鉛字[2]586,這本《三國演義》的字體也的確是扁體鉛字,它可能正是圖書集成局的嘗試之一。大眾書局1933年有王大錯考證注評的《考證古本三國演義》,其文字為鉛印,圖像為石印。另有汪原放在亞東圖書館本《新式標點三國演義》的《校讀后記》中提到的商務鉛印本,汪原放以之“鉛印本。不知何時印的。坊間通行的本子大都和這個本子一樣,對校卻都不及這一本”,我們可以想見,如果此商務本和當時(1922)坊間通行的本子差不多,那它很有可能也是一個類似的鉛印文字的增像本。

        在當時所有以增像插圖為手段吸引讀者的版本中,最具風格特色的是泰東圖書局本,名《三國演義:金圣嘆原批本》。它的插圖風格似乎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風格與西式畫法的結合,人物像素描畫一樣具有明暗面,以陰影塑造立體感。其實泰東本圖像的本質內容僅僅只是其他繡像本三國的既有構圖內容,無論是早出的鴻文書局1986年本還是晚出的商務印書館1933年本,都出現(xiàn)過與之構圖一模一樣的插圖(圖1與圖2即為泰東本與鴻文本構圖完全一致之一例)——泰東本插圖的特殊不在于插圖內容,其獨異面貌正由它與其他繡像版本采取了不同印刷方式而造成。泰東本刊發(fā)同年及之后登載于各大報刊的廣告稱“鉛槧排印,??睙o訛,搜得古畫,珂羅版印”①或“大字精校特制銅版美圖”②?!般~版”自然不可能是真的銅制版,根據(jù)艾俊川《中國印刷史新論》,清代以來標明“銅版”的書都不是真的用銅版印刷的,因為這在成本上行不通,所謂“銅版”只是一種修辭,是“監(jiān)本”的同義詞[4],用以形容一種不可更改的精致。所以泰東本乃是鉛印文字、珂羅版印圖的一例,其繡像的風格獨特,正是珂羅版印刷技術的結果,其網(wǎng)狀的背景色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珂羅版亦是西人發(fā)明的印刷方法,其“利用明膠干燥后形成的細微皺紋進行吸墨和油墨傳遞的,根據(jù)膠膜表面吸光后褶皺硬化的程度不同,吸墨能力有所區(qū)別”,從而形成“不同的階調”[5],因而泰東版繡像才呈現(xiàn)出西式繪畫的立體感。泰東本珂羅版繡像數(shù)量僅8張,但時人對新式印刷方式的追捧,已經(jīng)足以讓它們成為泰東本的宣傳重點。當然,泰東本的珂羅版圖像僅是“增像本”的特例,“增像本”主流仍是以石印法印圖。

        圖1 鴻文書局《增像全圖三國演義》插圖(1896)(1985北京市中國書店影印本)

        我們可以說,在“增像本”現(xiàn)象中,是新印刷技術支持了晚清民國《三國演義》刊本多圖的新面貌。在此之前,讀者對于閱讀《三國演義》,未必真有如此高的讀圖需求,是石印書畫的技術便利,使書局與印刷商得以將“讀圖”有意塑造為良好小說印本的標簽,并在廣告中大肆宣傳。石印“增像本”風潮,是新技術制造新需求的結果。

        二、鉛印與“新式標點”

        不僅是圖像與印刷技術,《三國演義》文本本身亦隨時代發(fā)生著改變,新的刊印需求也同樣反過來影響著印刷《三國演義》的技術選擇?!靶率綐它c”被提倡,是“白話文運動”的重要一環(huán),《三國演義》作為半文言的通俗古典小說,它既具有語言上的過渡作用,又極受大眾歡迎,對它的改造,可以作為輔助民眾學習新式標點的陣地之一。于是在繪圖增像本《三國演義》風潮過后,又興起了新式標點《三國演義》風潮。

        西方標點符號早在1896年左右,已經(jīng)由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進行譯介,但直到“新文化運動”前后才真正受到重視。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發(fā)布《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訓令,正式批準胡適等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新式標點隨即正式實施,而新式標點古典小說很快也被提上日程。胡適幾乎是在訓令發(fā)布后立刻開始了此項工作,《新式標點三國演義》直到1922年才出版,這是有原因的。據(jù)汪原放在《回憶亞東圖書館》中的描述,胡適與汪原放等人在協(xié)商標點古典小說時,首選是《水滸》《紅樓》《西游》和《儒林》[6],所以《三國演義》才拖到1922年。至于同樣受人歡迎的《三國演義》為什么不是最被重視的一個批次,這是由于《三國演義》此時處于尷尬地位:其雖然被歸在此時推崇的“小說”文體之下,內容上卻七實三虛、附會史書,以致于不完全符合白話文運動中對文學的要求,不適于作為古典小說典范。許多當時的文獻資料證明,民國時期的學者在刊行或評論《三國演義》時,多數(shù)持有這種觀點,我們在此不過多贅述。

        1922年,第一本加入新式標點的《三國演義》由汪原放標點、亞東圖書館出版。其版面頁碼標注方式與現(xiàn)在完全相同,即半葉一個頁碼。整書并無插圖,版面整潔清晰,與字密行多、插圖眾多的增像本形成鮮明對比。自該刊本之后,又出現(xiàn)了一大批各書局刊行的新式標點本,如世界書局1924年李菊廬標點本、群學書社1924年許嘯天標點本、文明書局1927年大字標點本、1930新文化書社何銘點校新式標點本、1931年大中書局新式標點本、1932年會文堂新記書局新式標點本、1933年商務印書館小學生文庫標點本、1937年會文堂新記書局新式標點本等等,另有啟智書局標點本在1928至1936年之間逐年都有印本?!度龂萘x》的刊印顯然形成了“新式標點”的熱潮。

        不同的新式標點本,點讀結果并不完全一樣。首先,標點的格式不同。例如,亞東本中,專名線與書名號位于文字左側,而句號、逗號等標點位于右側,不單獨占字位。據(jù)汪原放在《回憶亞東圖書館》中描述,1921年他與胡適曾專門探討過排式,當時有三種排式的設想:

        一種是標點符號排在字下,占一個字地位,缺點是遇到行頭點不好辦;另一種是排在字旁,也有個問題,就是有時候同字旁要排的專名號發(fā)生沖突;第三種是標點符號排在文字的一邊,專名號排在另一邊?!偌由弦粭l:每句空一格[6]76。

        亞東本最早用的是第三種排式,后來改用第一種排式。至于其他書局,有些使用的標點排式與亞東本早期排式相同,如商務印書館“小學生文庫”本,也有些則使用了剩下的兩種排式設想,如啟智書局、新文化書社,就采用了專名號在標點符號同側的排式,這會導致,凡專名號與標點符號重合處,專名號被省略;而群學書社則采用標點在字下且占位的排式。不僅是符號的位置體現(xiàn)出多樣性,使用的符號種類數(shù)量也有所不同。例如,世界書局本唯獨不用專名號和書名號;再如,啟智書局本在1928年的“新式標點本”采用的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新式標點,它的標點形態(tài)類似于新式標點與舊式句讀的中間形態(tài),其通篇符號只有尖點頓號“、”與句號“?!?句意已畢用“?!?未畢而需停頓用“、”,但它與舊式句讀在排式上有根本的區(qū)別——它使句讀符號獨占一格。可見,在此時各書局的新式標點本《三國演義》之間標點規(guī)則并不統(tǒng)一。

        其次,斷句的方式不同。汪原放本使用句號以及分段的頻率較高,而商務本更喜用嘆號。如第一回中,“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句前后均在寫漢末的種種異象,啟智本沒有在此分段,而汪原放本分段,“種種不詳非止一端”與“帝下詔”之間,汪原放本再次分段,而啟智本則沒有;第五十一回,“卻說孔明欲斬云長”后接“玄德曰”,主語變換,汪原放本在二者之間用句號,而商務本則用逗號;劉備希望諸葛亮對關羽“權記過,容將功贖罪”,句末,商務本用嘆號,汪本、啟智用句號;周瑜言自己若不能取南郡就任由劉備取,劉備說“都督休悔”句,商務本用嘆號,汪本、啟智仍用句號。

        再次,引號的單、雙層優(yōu)先級不同。民國時期運用新式標點,大多是豎排版的,引號使用的是直角引號,但民國時期的直角引號使用規(guī)范并不統(tǒng)一。亞東圖書館本的引號,最外層為雙層直角引號,如若一段引語中包含另一段引語,內層就改用單層直角引號,如此運用引號的還有啟智書局本、世界書局本、新文化書社本、會文堂新記書局本、文藝出版社本、大達圖書供應社本等;而反過來將單層引號放在外,雙層引號在內的也是有的,包括大中書局本、春明書店鴻文書局本、群學書社本等。外觀完整、用法與今相似的直角引號出現(xiàn)于日本的明治時代,而它的上下兩部分,可能有著不同的來源。有人認為,單層直角引號的上半段“「”實際是早在奈良時期就有的符號,名為“庵點”,用來標出唱段的起點;其對應的下半段符號“」”,則出現(xiàn)于江戶時代,名為“鉤畫”,作用是標出對話,這都與現(xiàn)在直角引號的用法不盡相同。如今日本對于直角引號之起源的觀點,又以之為過去用于讀漢字時分段的符號,因此,有人認為,引號“代表中日交流一直存在,無法確定究竟是誰創(chuàng)造”[7]。據(jù)此,或許我們可以猜測,雖然具有直角引號外觀的符號一直存在,但最終是西方18世紀已單雙兼?zhèn)涞膹澮杺魅霒|方,才影響了鉤括弧最終功能與意義的形成,所以今天的直角引號才和西方標點符號中的彎引號可以相互對調,且其最終在我國使用方法定型時,二者的區(qū)別已僅在于用于橫版還是豎版。至于直角引號的單、雙優(yōu)先級問題,我們可以看看北洋政府所批準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原文,其中只說到“「」”與“『』”“表示引用的話的起結”或“表示特別提出的詞句”[8],完全沒有提及內外層優(yōu)先次序問題,甚至在這篇文章自己使用引號的時候,也是時而單層引號優(yōu)先時而雙層引號優(yōu)先,且對原因全然不做說明;包括胡適1916年刊登于《科學》期刊上的《論句讀及文字符號》這一著名文章,亦是只說明彎引號的優(yōu)先級,而未提到直角引號的優(yōu)先級問題。天津《益世報》曾有公文《采用新式標點,下月一日實行》,此時已經(jīng)是1933年,而這一公文仍然不對這個問題進行說明。我們可以想見,在民國實行新式標點符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對單雙直角引號的優(yōu)先度問題沒有明確規(guī)定,人們可能都處于按自己習慣來使用的狀態(tài),這就是不同書局的新式標點本《三國演義》直角引號單雙優(yōu)先級各自不同的原因。

        新式標點本之間點讀結果不同,但它們無一不采用鉛印技術進行刊印。采用鉛印原因,我們可以從新式標點本與石印增像本的廣告區(qū)別之中找到。新式標點本《三國演義》的廣告幾乎從不宣傳書籍的插圖,而更多是圍繞《三國演義》作為半文言古典小說,對于民眾學習文化知識與寫作具有良好幫助,如亞東本廣告語稱“五百年來,無數(shù)的失學國民從這部書里得著了無數(shù)的常識與智慧……學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③,開明書店潔本小說廣告稱《三國演義》其為“中等學生國文課外讀物的文藝書籍”之一④。我們可以注意到,大多數(shù)標點本此時都與亞東本一樣,不再重視圖像,絕大部分沒有人物繡像或回目插圖,即使有,也最多如啟智書局本將繪圖應用在封面,或如春明書店鴻文書局本那樣,僅在目錄后有兩頁繡像,每頁擠下四張小圖,而每張中同時有幾個人物站成一連排,如此小的圖幅安排多人,人物細節(jié)壓縮到最少,實已不再具有多少賣點作用。

        此時,《三國演義》印本的生產(chǎn),重點已經(jīng)由精繪圖像轉移到了新式標點之上,一來,沒有插圖就不需要石印來保留繪畫的神韻;二來,“新文化運動”后的標點本《三國演義》與此時許多其他白話小說一樣,本身被賦予教育普通民眾、傳播白話文書寫和標點方式的使命,已由面向士人收藏家轉變?yōu)槊嫦蚱胀癖娂皩W生少年,它將可能作為常印讀物,且售價不能過高,因此刊印必須考慮成本。鉛印一部小說,各書局只需將已經(jīng)鑄好的鉛活字排版,鑄好的鉛字可以重復利用,此時印刷的機械化已經(jīng)較為成熟,機械鑄字可以方便地將字體放大縮小,“由一種模樣制出字體大小之不同之號數(shù)”[9],不同的字號不需要分別制作,同一字號之間則整齊劃一,尤其是使用了機械排字之后,速度更快,節(jié)省人力成本。這些都對于排印圖像少,對書法亦無要求,只需要標點符號清晰明朗,而價格須親民的新式標點本《三國演義》非常適合,所以,此時技術已經(jīng)成熟的鉛字排印,成為標點本《三國演義》印刷的首選方案。

        三、兩類印本內容差異分析

        石印技術的運用,提高了圖像制作的精細程度,帶來了更強的讀圖需求,傳播新的文學寫作格式與新式標點,則與鉛印技術更加適配——新的技術與新的刊行需求伴生,二者相互影響。由此形成的兩類新的《三國演義》刊本,它們的差異體現(xiàn)在序跋、評語,以及正文內容上。它們或對前代印行的《三國演義》有所承續(xù),或有著鮮明的本時代標記,分析這些不同有助于我們深入探索此時期《三國演義》的出版者受到的底本影響、對文本的態(tài)度和對讀者的潛在指引。

        首先,清代的毛評本問世后,便逐漸成為后續(xù)市場的主導版本,晚清民國時期的印本也是如此。在眾多石印的“增像本”及其他未采用新式標點的版本中,卷首的序跋主要基于毛本的四個序跋文本:勾吳清溪居士的“重刊序”、金圣嘆的“原序”、毛宗崗的“讀三國志法”與“凡例”。部分版本可能省略了“重刊序”,如點石齋版本。此類版本的目錄名通常為“第一才子書目錄”,后跟“圣嘆外書,茂苑毛宗崗序始氏評,聲山別集,吳門杭永年資能氏定”等字樣。然而,還存在數(shù)量較少的版本,只有毛宗崗的“凡例”與“讀法”兩篇,其目錄名為“古本三國演義目錄”,目錄下亦無“圣嘆外書”等字樣,包括中原書局《三國演義繡像仿宋本》、啟智書局《精印仿宋三國演義》、文昌書局《大字古本三國演義》、錦章書局《大字古本三國演義》等,這幾個印本字體、版式、繡像均高度接近。

        在當前《三國演義》版本研究中,清代“毛本”作為《三國演義》版本的一個重要分支,分支下各版本又仍需細分,許多學者都對此有所說明。如魏安在他的《三國演義版本考》中對毛本進行細分時,除依據(jù)版式頁面,另一個重要向度就是序與評語的作者,從中劃分出了李漁序本與毛宗崗、李笠翁合評本等[10]。對于毛本中出現(xiàn)“金圣嘆原序”者,很多學者表示質疑,如陳翔華從所謂的“金序”并不符合金圣嘆對《三國演義》的評價等方面入手,以“毛評本《三國志演義》序末所署‘順治歲次甲申平朔日金人瑞圣嘆氏題’乃出偽托”,對于原序的作者則提出了“偽金序原來乃出自李漁序”的想法[11];有學者亦提出,金圣嘆去世的時間早于毛氏父子評點《三國演義》的時間,金圣嘆作序更可能是后人附會的[12]。而與之相反的觀點認為,金序就是金圣嘆本人所作,如:“毛宗崗在毛綸未完成的《三國箋注》評點的基礎上,依照金圣嘆評點《水滸》《西廂》的方法修改評注了《三國》,并請金圣嘆為之作序,在后來刊本加上‘圣嘆外書’與‘第一才子書’,于是這一版本廣為流傳?!盵13]也有學者認為,金與李共同推舉毛評點的《三國演義》為第一才子書。

        我們認為金序乃偽托金圣嘆所作的說法相對可信。在陳翔華所舉例的清康熙年間醉畊堂《四大奇書第一種》之中,作序者乃為李漁,目錄下亦只有“聲山別集,茂苑毛宗崗序始氏評,吳門杭永年資能氏定”而不見“圣嘆外書”字樣,扉頁書名則為“古本三國志四大奇書第一種”,全書不曾有金圣嘆作評或作序的痕跡,而將所謂金序與李漁序對比,亦確如陳翔華所言,金序絕大部分字都出于李漁序[11]。因此,醉畊堂本《四大奇書第一種》“當是毛氏評本的原刻本”[14]。至于“四大奇書”的說法,其本也來自李漁,金圣嘆雖曾有過“六才子書”的說法,但其中并不包括《三國》,而“四大奇書”的說法在李漁之前未有,極可能是李漁混淆了馮夢龍等前人的說法而形成的名詞[15]。

        至此我們可以認為,“四大奇書”“古本”這兩個詞匯的來源是李漁序的毛評本,而“第一才子書”之書名或目錄名以及“圣嘆外書”則來源于附會的金圣嘆序毛評本。我們再回到晚清民國之毛評本刊印,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數(shù)量較少的第二類,即書前只有毛宗崗“凡例”和“讀法”兩種文本的版本,往往書名中亦有“古本”一詞,且全書未有金圣嘆序,亦不標明“圣嘆外書”,這更可能是受了“四大奇書”本的影響。

        在圖像方面,晚清及民國時期的“增像本”中的人物繡像多數(shù)仍可追溯至清代毛本的痕跡,就如點石齋在廣告中說的,過去的版本繡像只有40張,這說的正是清代主要毛評本上以昭烈帝劉備為首的40張人物繡像,包括有李漁序的醉畊堂本,以及貫華堂本、啟盛堂本等各種“金序本”都是如此。點石齋僅將這40張舊有圖像再一次印出,同文書局廣百宋齋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又加漢獻帝等一百多人,而晚清繡像本之間又相互承襲圖像,所以,在各種晚清版本人物的衣著與神態(tài)動作中,我們幾乎都能看到清代《三國演義》刊本繡像的影子。當然晚清民國《三國演義》也非只有毛本,如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曾影印過明嘉靖本[16],由于該版本不占主流,加之資料限制,我們此處不作過多闡述。

        綜上,石印“增像本”在大體上沿襲了清代坊間通行本的序跋、評語、圖像。然而,與之相對的“新式標點”本則不同,它們在序跋、目錄名稱、評語等方面,都與前代《三國演義》有著較大差距。

        首先考察序跋。作為新式標點本代表的亞東本,正文前有著名為“原序”的序文,它的實際內容其實是“清溪居士重刊序”,而不是通常毛評本的原序(金圣嘆序),這是汪原放在選定底本的時候,看到“咸豐本”,并認為其擁有獨異的序文,于是謄錄在亞東本的卷首[17],而“金圣嘆序”則被替換為胡適的《三國志演義序》和錢玄同的《三國演義序》,毛宗崗的《凡例》仍被保留,后邊又添加了《校讀后記》和《標點符號說明》。啟智書局本只有任松如《三國演義序》;同樣,新文化書社本有張恂子《三國演義新序》和李逸侯《三國演義新序》,亦不再用毛評本序跋;群學書社本只有許嘯天的《三國志新序》;世界書局李菊廬標點本、會文堂新記書局本和大達圖書供應社本只留有毛宗崗“凡例”;大中書局本則沒有任何序跋。

        其次,目錄也有所改變。絕大部分新式標點本目錄名不再如過去叫“第一才子書目錄”或“古本三國演義目錄”等,而是簡化為“三國演義目錄”或直接叫“目錄”。目錄中不再如過去那樣分卷,只標注回目。偶有分卷者如大達圖書供應社本,以30回為一卷,而非按照毛評本的兩回為一卷,這只是因為小說較長,全書需要分為四冊。

        再次是注評,標點本大多已經(jīng)沒有毛氏的評語,包括每回之首的大段評語,以及夾雜于正文之間的小字雙行評。至于“圣嘆外書”“聲山別集”等說明自然也是不再提及。

        最后,正文內容在民國時期的某些印本中已有所縮減。如,商務印書館小學生文庫本《三國演義》刪去了“且說”“卻說”之類的套語,開明書店《潔本三國演義》則除此之外還刪去部分議論、一些不重要的人物身世說明、神怪、夸張、失實或有違情理的情節(jié)等等,最終只剩下六十回,每回也只用四字作為標題,可以說縮減了相當大的體量。另外我們前邊已說過,新式標點本的圖像也極盡減省,絕大部分標點本甚至沒有圖像。

        從總體上看,新式標點本漸漸擺脫了清代刊本和毛評本的傳統(tǒng)影響,古人的序跋選用逐漸減少,更多的是引入當時的學術見解和文學評價。如胡適序講到了三國演義的成書、版本源流分析,并站在當時新的文學立場,對《三國演義》進行了文學評價;又如汪原放在書前置“標點符號說明”,將《新式標點三國演義》變成了指導民眾如何使用新式標點的場所之一;再如許嘯天序則直接借刊印《三國演義》抒發(fā)對“家奴割據(jù)”的舊時代的憎惡。目錄的體式也漸漸與“古”背離,越來越簡潔,并有了頁碼的標注,能夠讓讀者更方便地翻找回目,總體而言越來越朝著西方書籍的體式靠攏。正文中的那些評語和小字夾評,也因其不再符合時下的認知與價值觀導向而被刪除殆盡,甚至連正文內容也要做出符合此一時代文化所需的調整。

        新式標點刊本內容面貌的改變反映的正是文化思想導向的改變:清代主流的毛評本《三國演義》作為為帝王正統(tǒng)辯護的文本,到了民國自然有諸多不合宜,刊印者在編選中必然要為讀者引導一種“新”的史學眼光,讓讀者帶著審視,而不是純然欣賞的態(tài)度來了解這部小說。

        【注釋】

        ① 《申報》1920年3月3日第15版。

        ② 《新聞報》1920年2月26日第14版。

        ③ 《申報》1922年7月16日第3版。

        ④ 《申報》1935年12月5日第1版。

        中文字幕avdvd| 中国丰满人妻videoshd| 一区二区传媒有限公司 | 又大又粗欧美黑人aaaaa片|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成人午夜无人区一区二区| 亚洲av午夜福利一区二区国产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精品丝袜国产在线播放| 东风日产车是不是国产的| 蜜桃日本免费观看mv|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一本草久国产欧美日韩| 久久午夜av一区二区| 97久久综合区小说区图片区|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国产一级做a爱视频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情侣自拍在线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无码片久久久天堂中文字幕| 天堂精品人妻一卡二卡| 风韵少妇性饥渴推油按摩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免费的黄网站精品久久| 人妻精品在线手机观看|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韩国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精品国产18禁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洲熟妇色| 久久aⅴ无码av免费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