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平,張 濤(通信作者)
(1 菏澤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山東 菏澤 274600)
(2 東營市東營區(qū)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山東 東營 257000)
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復雜的高度致殘性精神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或早成年期發(fā)病,臨床多表現(xiàn)為感知、思維、行為等多種障礙[1]。大量研究表明,超過70%的精神分裂患者存在認知障礙癥狀,且在臨床癥狀的緩解期仍相對穩(wěn)定地持續(xù)存在[2-3]。認知障礙多表現(xiàn)為注意力和工作記憶困難、認知靈活性減退、抽象思維障礙等。既往研究指出[4],認知障礙容易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難以準確地識別、理解和對應他人的情感,導致患者臨床癥狀進一步加重。近年來隨著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靜息狀態(tài)下顱腦MRI、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等在精神類疾病的診治中廣泛應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顱腦MRI 可通過觀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腦結構變化情況,提供有關腦回路和功能連接的信息,有助于臨床評估患者的臨床癥狀[5]。本研究選取2019 年6 月—2023 年4 月菏澤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1 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分析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顱腦MRI 特點及其與臨床癥狀之間的關系,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
選取2019 年6 月—2023 年4 月期間菏澤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1 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37 例,女14 例;年齡21 ~60 歲,平均年齡(48.95±4.33)歲。納入標準:①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6];②年齡>18 歲;③首次發(fā)?。虎苋虢M前未服用抗精神類藥物;⑤接受顱腦MRI 檢查;⑥患者監(jiān)護人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藥物濫用史、腦外傷者;②既往接受過電擊、抗精神類藥物等治療;③存在MRI 禁忌證;④合并嚴重軀體性疾病。另選取同期招募的健康志愿者42 例為對照組,能夠配合完成MRI及相關資料收集,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MRI 禁忌證者,其中男31 例,女11 例;年齡25 ~59 歲,平均年齡(47.15±4.6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采用美國GE 公司提供的Discovery 750 1.5T 超導磁共振掃描儀,標準頭線圈。具體方法為:受試者取仰臥位,使用配套泡沫墊固定其頭部,3 M 耳塞塞住雙耳以降低噪音,進行MRI 檢查前囑患者放松、閉目,避免進行主觀思維活動。首先采集T1 結構像,排除明顯的顱腦器質性病變疾病后進行靜息態(tài)MRI 檢查。T1WI 高分辨結構像:采用矢狀位進行全腦掃描,掃描參數(shù)為:重復時間(TR)/回波時間(TE)= 8.2 ms/3.2 ms,層厚 = 1.0 mm,層數(shù)188,視野(FOV)= 256 mm×256 mm,矩陣 = 256×256,翻轉角(FA)= 12°,時間點為180 個。
圖像處理方法: 在Matlab 平臺基礎上運行DPARSFA 軟件對研究對象的高分辨結構圖像進行預處理。采用MATLAB R2012a 環(huán)境中運行的SPM 8 和來自DPABI 版本2.3 的附加功能對MRI 數(shù)據進行預處理,考慮到掃描初期的不穩(wěn)定,剔除前5 個時間點,然后對剩余的175 個時間點的數(shù)據進行下一步分析,同時為了避免頭部運動的干擾,采用頭動校正方法將同一受試者不同時間點的圖像進行重新對齊,以平均圖像為模板,重新調整移位和旋轉參數(shù)。
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估研究對象進行MRI 檢查當日的癥狀嚴重程度,由一名高年資精神科醫(yī)師進行評估和記錄,該量表評分分為陽性癥狀(17 ~49 分)、陰性癥狀(17 ~49 分)和一般精神(16 ~112 分),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①比較兩組的性別、年齡、PANSS 得分情況等基線資料;②比較兩組的低頻振蕩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差異腦區(qū);③分析ALFF 異常腦區(qū)與PANSS 評分的關系。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 相關系數(shù)分析相關性。以P<0.05 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ALFF 值降低的腦區(qū)主要位于右側顳中回、左側枕下回、右側楔葉、右側中央后回、右側角回、左側舌回、左側矩狀裂、右側楔前葉(P<0.05),見表2。
表2 兩組ALFF 差異腦區(qū)比較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左側枕下回、右側角回、左側舌回、左側矩狀裂、右側楔前葉與PANSS 總分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ALFF 異常腦區(qū)與PANSS 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精神疾病,其特征為患者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方面的嚴重紊亂,通常在青少年或早成年期初次發(fā)病,但也可在其他年齡段出現(xiàn)。精神分裂癥典型癥狀包括妄想(如被害妄想)、幻覺(如幻聽)、認知和感知的障礙、情感淡漠、社交以及自我疏離等,這些癥狀常常會導致不適應、功能受損和生活質量下降?,F(xiàn)階段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遺傳、環(huán)境和神經化學等因素均在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出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7],臨床癥狀并不具備典型性,主要分為陰性癥狀和陽性癥狀,但對于其認知功能的損害仍呈持續(xù)性發(fā)展狀態(tài)。目前口服抗精神藥物是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方法,雖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對于其認知障礙和社交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8]。
隨著MRI 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數(shù)研究證實首發(fā)顱腦MRI 在診治精神分裂癥中具有重要價值[9-10]。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用來測量精神分裂癥患者和健康對照組之間的腦活動差異,通過執(zhí)行特定的認知任務或在靜息狀態(tài)下觀察大腦的自發(fā)活動,可以檢測到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特定腦區(qū)的功能異常,例如前額葉皮質、海馬區(qū)和丘腦等[10];同時通過對大腦中不同腦區(qū)之間的功能連接進行分析,可以檢測到患者之間的連通性差異,這有助于理解精神分裂癥的神經回路異常[11-12]?,F(xiàn)階段靜息態(tài)MRI 憑借操作簡單、可反映基礎狀態(tài)下腦功能活動、非侵入性等優(yōu)勢逐漸成為臨床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的常用MRI 技術。MRI 中的ALFF 值是衡量大腦低頻振蕩幅度的指標,相關文獻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ALFF 值在某些腦區(qū)可能增高或降低,與不同的臨床癥狀存在密切關聯(lián)[13-15]。
本研究通過分析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顱腦MRI 特征與臨床癥狀的關系,結果顯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ALFF 值降低的腦區(qū)主要位于右側顳中回、左側枕下回、右側楔葉、右側中央后回、右側角回、左側舌回、左側矩狀裂、右側楔前葉(P<0.05)。采取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左側枕下回、右側角回、左側舌回、左側矩狀裂、右側楔前葉與PANSS 總分呈負相關(P<0.05),表明左側枕下回、右側角回、左側舌回、左側矩狀裂、右側楔前葉腦區(qū)與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存在密切關聯(lián)。角回位于頂下小葉后部,可融合多種感覺信息并整合以理解事件,既往研究指出,角回結構和功能異常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障礙程度存在密切關聯(lián)[16-18]。位于其內側頂葉的楔前葉是參與意識功能的重要腦區(qū),其ALFF 值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意識功能損害。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中央后回的結構異常與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存在密切聯(lián)系,在患者認知障礙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9-20]。
綜上所述,左側枕下回、右側角回、左側舌回、左側矩狀裂、右側楔前葉腦區(qū)與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存在密切關聯(lián),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