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漂 鄧曉倩 賈 靖 唐小波 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 胃腸外科 56003
相較于左半結腸惡性腫瘤而言,右半結腸惡性腫瘤病患存在5年生存率低、突變基因多、腫瘤體積大、淋巴結轉移率高、分期晚以及分化差等特點[1]。受到盲腸解剖關系以及生理特點的影響,盲腸部位大腸癌同炎癥性腸病、闌尾炎等疾病存在類似的臨床表現(xiàn),導致漏診以及誤診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給盲腸部位大腸癌診斷增加較大難度。但是不同疾病在治療方式方面存在差異,若有漏診和誤診情況出現(xiàn),將會對疾病預后產(chǎn)生不利影響。臨床上盲腸部位大腸癌時常由于未能及時診斷以及治療而出現(xiàn)不良預后,對病患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臨床有研究指出[2],不同年齡盲腸部位大腸癌在病理特點方面存在差異。本次研究選擇100例盲腸部位大腸癌病患,依據(jù)年齡不同進行分組,并對比不同年齡病患臨床病理特點,現(xiàn)針對研究相關情況作出下列介紹。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22年1月接收的盲腸部位大腸癌病患100例。納入標準:(1)在實施臨床各項檢查后,病患被確診為大腸癌,并且病變部位在盲腸部;(2)未開展新輔助治療措施者;(3)均在本院開展手術方式治療;(4)病歷資料完整,具有較高的可靠性。排除標準:(1)大腸多部位出現(xiàn)腫瘤病灶,伴有其他器官腫瘤者[3];(2)既往存在惡性腫瘤病史者;(3)闌尾惡性腫瘤對盲腸造成侵犯者。依據(jù)年齡差異分組,其中常規(guī)組(50例)為中青年病患(年齡<60歲),試驗組(50例)為老年病患(年齡≥60歲)。
1.2 方法 采集全部病患臨床資料,包含結腸鏡檢查結果、CT檢查結果、手術前癌抗原19-9(CA19-9)水平、手術前癌胚抗原(CEA)水平、誤診情況、臨床表現(xiàn)、闌尾切除手術史、腫瘤家族史、年齡以及性別。在病理特點方面主要有TNM分期、腫瘤大小以及病理組織學類型。所有病患在入院后均開展手術治療,其中姑息性手術以及根治性手術是主要的兩種手術方式,在姑息性手術方面主要有僅將原發(fā)病灶或是部分轉移病灶切除,手術后在肉眼或是內鏡下能夠觀察到殘余腫瘤或是單純造瘺手術。在根治性手術方面主要是對病灶實施完整切除,無殘余腫瘤。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病患臨床資料。(2)對比每組病患病理特點。
2.1 兩組病患臨床資料對比 兩組病患在腫瘤家族史、闌尾切除手術史、腹部觸痛、體重減輕、合并基礎疾病、實驗室指標、鏡檢結果、CT檢查以及手術方式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患在性別、腹脹/腹痛、排便性狀和習慣變化、腸梗阻、結腸鏡檢查方面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患臨床資料對比[n(%)]
2.2 病患病理特點對比 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以及是否合并基礎疾病患者在病理類型、T分期、N分期以及TNM分期方面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常規(guī)組病患腫瘤直徑小于試驗組(P<0.05)。詳見表2。
表2 病患病理特點對比[n(%)]
臨床將發(fā)生在闌尾部位的小腸端至升結腸起始端的惡性腫瘤疾病稱之為盲腸部位大腸癌,屬于特殊的大腸癌類型。盲腸為過渡區(qū),能夠對食糜經(jīng)小腸轉運至大腸的過程進行調節(jié),若盲腸部位出現(xiàn)大腸癌,將會對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產(chǎn)生不利影響,同時腫瘤還會轉移到其他區(qū)域,嚴重威脅病患生命安全[4]。因此,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診斷疾病尤為重要。
但是由于盲腸解剖毗鄰復雜,并且其在臨床表現(xiàn)方面類似于痔瘡、闌尾炎等疾病,極易造成誤診,影響治療措施的準確開展。故而,了解盲腸部位大腸癌臨床特點,掌握其病理學特征,對判斷和治療疾病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開展本次研究后發(fā)現(xiàn),在性別方面,常規(guī)組男性患病率相較高于女性;試驗組男性患病率相較低于女性??紤]可能同不同年齡段女性機體內雌激素水平差異相關,對于絕經(jīng)后女性而言,其機體內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則會導致其患大腸癌風險升高。由此可知,針對不同年齡的盲腸部位大腸癌病患,性別同樣是臨床需要關注的重點,在今后可結合性別差異,制定相應的診療方案,建立新型腫瘤治療計劃[5]。在大腸癌病患中,腫瘤家族遺傳發(fā)揮關鍵作用。通過觀察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在腫瘤家族史方面無明顯差異。結合研究結果認為針對存在大腸癌綜合征或是大腸癌家族史的群體,尤其是中青年人群,需要定期開展糞便化驗或是結腸鏡檢查,定期隨訪,當出現(xiàn)息肉時,需及時通過手術或內鏡切除,進而降低疾病合并基礎疾病、漏診率,提升生存質量[6]。既往臨床多認為闌尾屬于機體生長發(fā)育期間退化的一種器官,開展闌尾切除手術后不會對機體產(chǎn)生損傷。但是闌尾作為機體免疫系統(tǒng)關鍵部分,其能夠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但是大腸癌同闌尾炎存在密切關系,闌尾炎若選擇非手術方式治療,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腸癌患病風險。在本次研究中,兩組闌尾炎切除手術史比較無明顯差異。依據(jù)手術結果認為,對于闌尾炎病患而言,不論其處于何種年齡段,發(fā)病后及時開展手術治療,能夠減少盲腸部位大腸癌患病率。通過開展本次研究后發(fā)現(xiàn),中青年主要表現(xiàn)為排便性狀和習慣變化,老年病患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腹瀉以及腸梗阻。針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對于中青年病患而言,由于其機體防御能力較強,加之腸蠕動相對較快,腫瘤會嚴重影響盲腸功能,極易出現(xiàn)大便性狀和習慣變化[7]。而對于老年病患而言,在年齡增長的同時,其機體各項生理機能有一定減退,疼痛敏感度較低,腫瘤較大,就診時間延遲,容易出現(xiàn)腸梗阻表現(xiàn)。本次研究中,兩組病患均存在較高的誤診率??紤]同疾病與闌尾炎等疾病在臨床表現(xiàn)方面接近有關,故而需要強化對盲腸部位大腸癌的掌握程度,若病患有腹痛以及排便習慣變化等臨床表現(xiàn),同時頻繁發(fā)作,則需要及時診療[8]。臨床醫(yī)師在對該類病患診治時,需要充分詢問病史,并開展結腸鏡、CT等綜合檢查方式,提升診斷準確度。CA19-9臨床又稱之為胃腸道相關抗原,其特征性存在于惡性腫瘤疾病中,在腫瘤疾病診斷方面可發(fā)揮良好作用。癌胚抗原在大腸癌篩查以及診斷方面存在良好作用,并且還可用于判斷治療效果以及疾病預后。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病患手術前CA19-9以及CEA水平異常率比較無明顯差異。不論是何種年齡段的病患,其均需開展腫瘤標志物檢測,同時結合綜合影像學檢查方式,提升疾病診斷率,為疾病診斷以及治療提供參考[9]。結腸鏡檢查屬于盲腸部位大腸癌診斷的關鍵方式,開展該項檢查,不僅能夠在鏡下直視病變部位,并采集病理組織進行活檢,還可治療部分息肉[10]。在本次研究中,常規(guī)組結腸鏡檢查率高于試驗組。分析可能是由于老年病患心肺功能較差,加之結腸鏡耐受性不佳,并且還存在腸梗阻情況,因此導致其檢查率下降。在本次研究中,常規(guī)組腫瘤直徑小于試驗組。針對研究結果開展進一步分析,腫瘤體積較大是導致老年病患腸梗阻發(fā)生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病患出現(xiàn)腫瘤直徑較大情況,考慮同腫瘤生物學行為以及老年病患對腸梗阻敏感度較低相關。
綜上所述,盲腸部為大腸癌常見于中青年男性以及老年女性,中青年病患主要表現(xiàn)為排便性狀和習慣變化,并且在結腸鏡檢查率方面相較老年病患高。而老年病患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腹瀉以及腸梗阻,并且其腫瘤直徑大于中青年病患。根治性手術是臨床主要治療方式,中分化腺癌是主要的病理類型,腫瘤浸潤深度則主要為T3期,且疾病誤診率較高,需要開展綜合輔助檢查,對疾病進行有效診斷,并及時開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