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華
黃昏時分,漫步在北京三環(huán)邊上的城市街頭。一陣涼颼颼的風(fēng)吹過來,驚醒了東街林蔭道上那些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葉子,它們受不住這股勁風(fēng),像蝴蝶般在空中翩翩起舞過后,就安靜地躺在了人來人往的柏油路上。
左右鄰居都很熟悉的“老王便民修理店”就在這條街,店名是老王自己用粉筆歪歪斜斜地寫在一個不規(guī)則的舊木板子上的,然后用一根麻繩綁起來隨意掛在了店門口的木門上。與其說這是一家“店”,還不如說是一個“棚”,它背靠沿街社區(qū)入口處不遠(yuǎn)的老槐樹,用幾塊建筑工地上廢棄不要的板材圍合起來,里面就支了一個架子、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卻堆滿了老王修車修鞋、開鎖換鎖、縫衣服釘扣子等便民服務(wù)的全部家當(dāng)。
老王是外地人。街坊鄰居們跟老王打交道久了,都沒有把他當(dāng)外地人,來往路過或是碰見,大老遠(yuǎn)地都喊他“老王”,就沒有聽到有人喊他的真實姓名。偶爾有人問起,他也只是嘿嘿一笑,最后還是讓大伙兒喊他“老王”,說這樣簡單也好記。
不管是自行車壞了,鞋子破了,鎖打不開了,還是衣服要換扣子了,平常過日子,附近居民,無論男女老少、大人小孩兒只要找到老王,老王都愿意幫忙。不管天晴下雨、春夏秋冬,老王每天開門營業(yè)也都很準(zhǔn)時,直到夜色降臨、街燈四起,他才關(guān)上門騎著一輛吱吱作響的破自行車回家。
老王有個“怪毛病”,不管大伙兒找他干什么,從來不跟人討價還價,都是固定的,從來沒漲過也沒降過,多給從來不要,少個塊把錢也無所謂。一次閑聊,我才得知老王是1949年左右從湖北來的北京,原先在附近街道做鍋爐房的工人,一直干到退休。時代變了,鍋爐房也改造了,他卻閑不住,就把年輕時候?qū)W會的老手藝撿起來,干起了日常修理和縫縫補(bǔ)補(bǔ)的活兒。按他的原話說就是:“不指望它(便民修理店)賺多少錢,主要是想給街坊鄰居們的日常生活圖個方便?!?/p>
有時候,老王還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家里有什么東西壞了,到老王這里,瞅上幾眼,拍打幾下,準(zhǔn)能找出“病根兒”,他說什么時候可以修理好,大伙兒什么時候去取,準(zhǔn)好。每次經(jīng)老王修的車子、補(bǔ)的鞋子、換的鎖,總能用很長很長的時間。老王承諾:從他店里拿走的,只要出了差錯、有了毛病,或者是“短命”的東西,隨時找他換新的,不再收錢??删褪沁@樣的一個老王,成了社區(qū)生活一部分的老王,有些日子卻突然消失了。
街坊鄰居們平常路過修理店看不到熟悉的老王,心里面多少都有些惆悵,見了面就互相攀問:“老王哪里去了呢?”“鎖了好幾天門了,不會出什么事情了吧?”“哎,鞋子又壞了,要是老王在就好了……”
過了一個多月,關(guān)了好久不曾開門營業(yè)的“老王便民修理店”重新開門了。街坊鄰居們欣喜萬分,可湊過去一看,店還是那個店,但坐在里面忙活的不是老王,是個跟老王一樣淳樸憨厚的年輕人。大伙兒一打聽才知道,老王不久前得了重病,已經(jīng)離開城里回湖北老家養(yǎng)病去了??衫贤踹€是舍不得北京三環(huán)邊上的這條街、這家維修店、這里的街坊鄰居,硬讓在鄉(xiāng)下的小兒子來頂自己的班,把“老王便民修理店”繼續(xù)辦下去。
小王跟老王一樣細(xì)心、周到、熱情。小小的維修店并沒有因為老王的離開而冷清下去,依舊人來人往。大伙兒每次來找小王總要順便問問老王的身體狀況,還讓小王遇到什么困難隨時提出來。小王每次都很客氣,跟老王一樣也是嘿嘿一笑。
再到后來,當(dāng)街坊鄰居們無意間問起老王的事時,小王幾度失聲哽咽。大伙兒這才得知一直閑不住的老王自那次病倒后,就再也沒有好起來,不久便去世了。按老王生前的囑咐,他被葬在了湖北老家。就這樣,跟記憶中似乎消失了又好像沒消失的故鄉(xiāng)一樣,老王消失了;可又跟從來沒消失一樣,街坊鄰居們每次路過店面時,一看見小王就像看到那時候的老王一樣,也大老遠(yuǎn)地打著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