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廣,高時鳳,夏大東,何立斌
(1.廬江縣白山鎮(zhèn)農技站,安徽 廬江 231531;2.安徽荃銀高科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
科輻粳7 號是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吳躍進團隊利用水稻脆稈突變體的遺傳分子機制培育而成。2019年通過安徽省審定,審定號為皖審稻20190036,是國內首個通過審定的脆稈水稻品種,標志著理想的脆稈水稻基因從實驗室的種質材料到生產(chǎn)應用品種的大步跨越。科輻粳7 號是科研人員歷經(jīng)5 年時間選育的秸稈易粉碎降解的新品種,該品種高效、低成本地解決了水稻秸稈還田難題。此外,研究表明秸稈變脆是由于纖維素降低、半纖維素增加所致,而脆嫩的秸稈是牛羊飼料的極好來源,脆性秸稈對于反芻動物來說適口性好,易咀嚼、易消化,營養(yǎng)價值也相對提高。因此,脆稈水稻品種科輻粳7號的推廣和產(chǎn)業(yè)化對于鄉(xiāng)村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具有較好的推動作用。為科輻粳7 號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總結科輻粳7號在廬江白山鎮(zhèn)的種植表現(xiàn),并介紹其機插高產(chǎn)栽培技術。
2011 年夏季在合肥以揚粳113 突變株為母本,該母本秸稈表現(xiàn)為脆稈,以武運粳7 號為父本進行雜交,雜交后代在海南加代。2011年冬季在三亞種植F1,2012年夏季在合肥種植F2 代,成熟時首先進行田間脆性判定,在脆性單株中根據(jù)生育期、株葉型、結實率、抗病性等再進行單株選擇,室內進行糙米米質選擇,保留優(yōu)良單株。2012 年冬季在三亞種植F3 代,經(jīng)過三亞、合肥兩地的來回穿梭育種,2014 年夏季在合肥加代F6,2014 年冬季在三亞種植F7,選擇生育期早于或接近當粳8號,株葉型、分蘗力、結實率等田間農藝性狀好,抗性好(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穗腐病、穗萌等未發(fā))的單株,同時進行室內米質篩選,保留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單株,2015年夏季在合肥經(jīng)綜合選擇后獲得性狀穩(wěn)定株系15007,同時,在安徽金寨進行稻瘟病抗性鑒定,株系15007 抗性表現(xiàn)好,定名為科輻粳7號。2017—2018年參加安徽六安市、巢湖市、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舒城縣等地多點測試,均表現(xiàn)產(chǎn)量穩(wěn)定,其產(chǎn)量均在600 kg/667m2左右,大田綜合抗性均表現(xiàn)好。
科輻粳7 號的脆性主要是由理想脆稈基因IBC 控制表達,該基因脆性表達主要特性是在開花后莖稈開始表現(xiàn)脆性,并且葉片等組織不表現(xiàn)脆性,農藝性狀優(yōu)良,不影響田間農事操作。經(jīng)“艾禾”(型號4LZD-5.0ZB2)機械打捆的秸稈粉碎情況測量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脆稈水稻品種科輻粳7 號較對照揚粳113 秸稈更易粉碎,小于10 cm 秸稈占76.3%,對照品種揚粳113 僅占15.9%。表明科輻粳7號易粉碎,粉碎效果好。
科輻粳7 號于2022 年引進廬江縣白山鎮(zhèn)種植,于5 月25 日播種,全生育期150 d 左右。大田表現(xiàn)分蘗強,有效穗為21 萬穗/667m2左右,株高適中,為93 cm;株葉形態(tài)好,每穗總粒數(shù)153 粒,結實率87.8%,千粒重26.3 g,成熟后期,熟相佳,青稈黃熟。該品種在抽穗楊花前秸稈脆性不明顯,在開花后秸稈逐漸變脆,在白山鎮(zhèn)金沈村種植66.7 hm2左右,經(jīng)歷了2022 年6 月至9 月長時間的持續(xù)高溫干旱,該品種表現(xiàn)耐高溫性,結實率高,抗倒性好,脆而不倒,綜合抗逆性好。
經(jīng)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chǎn)品質量安全研究所連續(xù)兩年的抗性鑒定表明,科輻粳7 號稻瘟病抗性中抗,中抗白葉枯病,抗稻曲病,中抗紋枯病,高抗條紋葉枯病。
2015年安徽省中粳區(qū)域試驗中,科輻粳7號的平均產(chǎn)量為557.55 kg/667m2,較對照品種揚粳113 增產(chǎn)8.36%,增產(chǎn)顯著;2016年安徽省中粳區(qū)域試驗平均產(chǎn)量為582.95 kg/667m2,較對照品種增產(chǎn)7.85%,增產(chǎn)極顯著;2017 年安徽省中粳生產(chǎn)試驗產(chǎn)量為535.8 kg/667m2,較對照品種增產(chǎn)7.77%。經(jīng)2019—2021 年安徽六安、肥東、巢湖、廬江等多年多點生態(tài)測試和大面積示范表明一般產(chǎn)量為600 kg/667m2,高產(chǎn)可達700 kg/667m2。2022 年在廬江縣白山鎮(zhèn)66.7 hm2連片示范種植,平均產(chǎn)量為8 826.11 kg/hm2,不同類型田塊的測產(chǎn)情況見表1。
表1 2022年科輻粳7號在不同類型田塊的產(chǎn)量
經(jīng)農業(yè)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6 年米質為部標三級,2017 年米質為部標三級。其中糙米率83.6%、整精米率71.6%、堿消值7.0、直鏈淀粉16.1%,多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部標一級米標準。米飯油亮,口味回甘,米香味濃郁。
適宜在安徽省沿江沿淮等一季中粳稻區(qū)推廣種植,最佳播種期在5 月底至6 月初,須注意對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等病害進行防治。
3.1.1 毯狀育秧標準 采用商品基質(含壯秧劑)育秧,秧齡控制在18~25 d,葉齡為3.5~4 葉,苗高15~20 cm。整齊一致,根系盤結良好,莖稈粗壯,無病蟲害。
3.1.2 育秧準備 育秧前做好營養(yǎng)土、基質采購、規(guī)格為25 cm×60 cm 的軟硬秧盤、標準苗床等準備工作。選取土壤肥沃、地勢較高、水源、運輸便利的田塊作秧田,面積與大田比例1∶(90~100)。播種前10~15 d,進行上水整地,按照寬140 cm、溝寬30 cm 和深20 cm 的秧板,完成樣板精做。圍溝應比內溝深,做好后進行排水晾板。
3.1.3 播種育苗 適宜中粳或單季晚粳稻種植,可接空閑田、綠肥、油菜、小麥等茬口。空閑田、綠肥等早茬口可在5 月上旬育秧,油菜、小麥茬口應在5 月中旬育秧,若機插秧面積較大,應分期分批播種,各播期之間須間隔2~3 d,做到均能適齡移栽。該品種用種量為5 kg/667m2左右,用25%咪鮮胺浸種24~30 h,出水后裝袋、瀝水、拌種,用27%酷拉斯(噻蟲嗪22.6 %、咯菌腈2.2 %、苯醚甲環(huán)唑2.2 %)拌種(每1 mL 可拌種500 g 干種子)、機械擺盤播種,盤播國標種子干谷135 g,基質與營養(yǎng)土按一定比例拌勻,按34~40 盤/667m2機械生產(chǎn);室內暗化出苗,出芽80%左右開始秧田擺盤育秧。擺盤前2 d,對晾板的秧田鏟高補低,填平畦面裂縫,達到“實、平、光、直”的要求,擺盤時先在整好的秧板上拉繩進行塑盤平直擺放,塑盤邊緣相互重疊,保持床底土壤墑情。齊苗前為確保盤面濕潤,且盤土透氣,應做到晴天滿溝水、陰天半溝水、雨天排干水,避免板面長期淹水。1葉1心期用24%滿穗(噻呋酰胺)預防紋枯病,在機插前3~4 d 噴勻噴透,應做到控水促根,便于取盤,同時做好送嫁肥的施用,栽前帶藥下田。
在機插前3~5 d 需及時精整移栽大田,做到栽插時田面平整、沉實。按25 cm×14 cm 標準調整好插秧機株距,1.8 萬穴/667m2以上,每穴活棵5~7 苗。機插過程中應做到薄水淺插,水深1~2 cm,栽插深度0.5~1.0 cm,保持直線緩慢行駛,漏插率控制在3%以內,不漂棵。
3.3.1 合理管水 堅持“淺水勤灌、干濕交替”的原則。插秧后需及時查苗補苗(重點查看田塊四周及連續(xù)漏插處),建立淺水層2~3 cm,1周內做到間歇灌溉,進行1~2次晾田,有利于栽后活棵。在苗數(shù)達到預期穗數(shù)80%時,通過適時多次輕擱田,抑制無效分蘗。在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期采用間歇灌溉,干濕交替,收獲前10 d 左右斷水,擇機收獲。
3.3.2 科學施肥 需有機肥和配方肥合理搭配。一是施足基肥,整地前施用45%三元配方肥30 kg/667m2和商品有機肥500 kg/667m2。二是把握好分蘗肥,分二次施用,第一次于栽后7 d 左右結合化除施尿素7.5 kg/667m2,第二次于栽后15 d 內施尿素10 kg/667m2。三是根據(jù)田間長勢酌情追施拔節(jié)孕穗肥,分蘗末期烤田復水后施用,施尿素5~7 kg/667m2和氯化鉀7.5~10 kg/667m2,視情況施?;ǚ誓蛩?~5 kg/667m2;后期根據(jù)情況巧施粒肥即結合病蟲害防治噴施液體鉀。
3.3.3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1)草害防除。總體原則為“一封一殺”,即栽前或栽后土壤封閉。所有田塊進行土壤封閉化除,用50%瑞飛特(丙草胺)70 mL/667m2封閉,保持3~4 cm 水層至少5 d 以上,然后退水栽插?;蛟院?~2 d內用30%掃氟特(丙草胺)100 mL/667m2+10%芐嘧磺隆20 g/667m2噴霧。封閉后莖葉處理。原則上機插田在栽后15 d 左右進行1 次綜合性局部莖葉處理(田塊不平),結合退水晾田,可用稻青青(5% 氰氟草酯+5% 噁唑酰草胺)200 mL/667m2+48% 二甲滅草松100 g/667m2,或稻裕(10%三唑磺草酮)200 mL/667m2+靈斯科(3%氯氟吡啶酯)50 mL/667m2,或靈斯科(3%氯氟吡啶酯)50 mL/667m2+千金(10% 氰氟草酯)100 mL/667m2防抗性稗草和千金子。若有野荸薺發(fā)生,則將48%二甲滅草松改為56%二甲四氯15~20 g/667m2+氯吡嘧磺隆8~10 g/667m2;若沒有闊葉及莎草科雜草,則不需施48%二甲滅草松藥劑等。以上配方,用水量為30 kg/667m2,并做到均勻噴霧,藥后24~48 h復水。
2)病蟲害防治。在病蟲害防治上,堅持“預防為主,綜合綠色防控”的原則,重視“兩蟲三病”(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稻瘟病、稻曲?。┓乐危纯h、鎮(zhèn)農技部門指導用藥時間開展防治。要科學選擇藥劑,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每667 m2用200 g/L 四唑蟲酰胺懸浮劑10 mL+5%阿維菌素懸浮劑100 mL,或20%多殺霉素懸浮劑15 mL+10%阿維菌素懸浮劑50 mL,或25%乙基多殺菌素水分散粒劑15 mL+5%阿維菌素微乳劑100 mL,或100 億孢子/mL 短穩(wěn)桿菌懸浮劑60 mL;防治稻飛虱,每667 m2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2 g,或80億孢子/ mL金龜子綠僵菌可分散油懸浮劑90 mL;防治紋枯病,每667 m2用24%噻呋酰胺懸浮劑25 mL,或32.5% 苯甲·嘧菌酯懸浮劑50 mL,或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5 g,或1 000 億芽孢/g 枯草芽孢桿菌60 g;預防稻曲病,每667 m2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5 g,或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50 mL,或12%井岡·蠟芽菌水劑250 mL;防治稻葉瘟、預防穗瘟,每667 m2用75%三環(huán)唑粉劑50 g,或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50 mL,或40%稻瘟靈乳油100 mL,或6%春雷霉素可溶液劑50 mL。
堅持防治指標,減少不必要的藥劑使用和防治次數(shù),注意藥劑合理混用和交替輪換使用;在施藥時田間要有淺水層,藥后保水5~7 d;建議在9:00 前和16:00 后施藥,避開高溫時段,防止高溫中暑中毒;無人機防治用藥液量不少于1.5 L/667m2,且要添加沉降劑,選擇無風或微風時防治。
根據(jù)秸稈飼料青貯要求,選擇適宜收獲期及時收獲。嘗試采用稻谷與秸稈均機械化收割,打捆等方式,特別是秸稈收集可能嘗試多種收獲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