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焜釗,陳桂青,劉 蕙,黃煥林,袁首乾
(廣州草木蕃環(huán)境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520)
廣東青云森林公園(簡稱“森林公園”)位于廣東省北部,青云山脈腹地,全境位于韶關(guān)市翁源縣,涉及龍仙鎮(zhèn)、周陂鎮(zhèn)兩鎮(zhèn)。森林公園位于東經(jīng)114°7′4.16″~114°10′13.57″,北緯24°14′33.96″~24°17′57.54″之間。森林公園地處低緯度的山區(qū)地帶,屬中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域熱量足,雨量豐富,濕度大。森林公園成土母巖主要是砂巖、礫巖、砂頁巖[1]。
植被采用樣方法和樣線法。采用森林資源清查數(shù)據(jù)、無人機(jī)航空影像、衛(wèi)星遙感影像等初步了解森林公園森林植被的分布特點(diǎn),在線路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選擇典型地段設(shè)置0.04hm2樣方。記錄各植物的種名、胸圍、高度、冠幅、枝下高等數(shù)據(jù),計(jì)算喬木層重要值:重要值=(相對密度+相對頻度+相對顯著度)/3[2]。
森林公園地帶性植被為終年常綠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根據(jù)實(shí)地調(diào)查和森林資源二類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參考《中國植被》[3],森林公園內(nèi)分布的植被型包括常綠闊葉林、暖性針葉葉、針闊混交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果園、竹林、木本栽培植被。群落上層優(yōu)勢種常見擬赤楊(Alniphyllum fortunei)、羅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羅浮錐(Castanopsis faberi)、兩廣梭羅(Reevesia thyrsoidea)、毛棉杜鵑花(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木荷(Schima superba)、黧蒴錐(Castanopsis fiss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
3.1.1 杉木群系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群系廣泛分布于森林公園東南部,主要為村莊周邊靠近農(nóng)田的位置。目前大多為人工林,少量為次生自然林。杉木林結(jié)構(gòu)整齊,層次分明,高度在10~18m,喬木層僅一層,很少摻有其他樹種。
3.1.2 馬尾松群系
森林公園的馬尾松(Triadica cochinchinensis)林主要分布北部和中南部人口集中區(qū)域,平均高度在8m左右,郁閉度較低,伴生有少量山烏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鵝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等喬木樹種。灌木層常見的有粗葉榕(Ficus hirta)、紅背山麻桿(Alchornea trewioides)等。
3.2.1 杉木+木荷群系
此群系分布在半徑水庫周邊。根據(jù)樣方記錄,喬木層平均高度在11.2m,針葉樹種為杉木、闊葉樹種常見木荷、赤楊葉、二列葉柃(Eurya distichophylla)等。通常喬木層為二層,杉木、木荷和黃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等占據(jù)第一層,二列葉柃在第二層。草本層植物覆蓋度高,總蓋度約80%,尤以烏毛蕨(Chieniopteris harlandii)、華南紫萁(Osmunda vachellii)居多,另有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三椏苦(Melicope pteleifolia)、菝葜(Smilax china)、藤石松(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等。群落將逐漸發(fā)展為常綠闊葉林。
3.2.2 杉木+黧蒴錐群系
此群系分布在刮子塘水庫周邊。根據(jù)樣方記錄,群落中出現(xiàn)常綠闊葉樹種為黧蒴錐、毛棉杜鵑花、羅浮柿、鵝掌柴等,另有多種為偶見種,如楝葉吳萸(Tetradium glabrifolium)、柿(Diospyros kaki)、煙斗柯(Lithocarpus corneus)等。灌草層總蓋度約50%,多為黧蒴錐的幼苗,另外有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狗脊、少花柏拉木(Blastus pauciflorus)、烏毛蕨、小葉買麻藤(Gnetum parvifolium)等。
3.2.3 馬尾松+木荷群系
本群落優(yōu)勢樹種主要是馬尾松和木荷,在森林公園外圍、村旁等地區(qū)分布較廣。喬木層平均高約8m,伴生有少量杉木、鵝掌柴、黃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等陽性喬木樹種。
赤楊葉+羅浮柿。森林公園的常綠落葉混交類型常見赤楊葉和羅浮柿,分布在海拔600~700m 的中山山地。群落中赤楊葉的重要值較高,其次為羅浮柿、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細(xì)齒葉柃(Eurya nitida)、鴨公樹(Neolitsea chui)等種類。喬木可分為3 層,林下較為空曠,灌草層總蓋度約為30%。多為黧蒴錐和鴨公樹的幼苗,另有如狗脊、毛冬青(Ilex pubescens)、鼠刺(Itea chinensis)、垂枝泡花樹(Meliosma flexuosa)等的分布。
3.4.1 羅浮錐+紅錐群系
本群系主要位于下黃屋附近,附近有溪流流經(jīng),水量豐富,土質(zhì)深厚,林內(nèi)濕度大,常見較多濕生的種類。群落以殼斗科、樟科為優(yōu)勢科。根據(jù)樣方記錄,喬木層平均高度為6.1m,平均胸徑為27.4cm,群落較為成熟,胸徑較大,如羅浮錐最大胸徑有195cm,紅錐最大胸徑有183cm。厚殼桂(Cryptocarya chinensis)、廣東潤楠(Machilus kwangtungensis)等多分布于喬木第二或第三層。灌草層總覆蓋度為80%,粗毛鱗蓋蕨(Microlepia strigosa)、粗葉榕(Ficus hirta)、九節(jié)(Psychotria asiatica)、細(xì)長柄山螞蝗(Hylodesmum leptopus)、少花柏拉木、福建觀音座蓮(Angiopteris fokiensis)為數(shù)量優(yōu)勢種。
3.4.2 兩廣梭羅群系
本群系分布于海拔800m 以上,群落物種較為豐富。根據(jù)樣方記錄,樣方中以兩廣梭羅的重要值最高,其次為木荷和黃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其余多為偶見種。喬木層分為3 層,第一層為兩廣梭羅、木荷、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等;第二層為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羅浮柿、兩廣楊桐(Adinandra glischroloma)、華潤楠(Machilus chinensis)等;第三層為細(xì)齒葉柃、鼠刺、小葉石楠(Photinia parvifolia)等。林下灌草不豐富,常見的為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狗脊、里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木荷、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和流蘇子(Coptosapelta diffusa)等。
3.4.3 毛棉杜鵑花+羅浮柿群系
此類群系見于黃屋附近。群落中以毛棉杜鵑花和羅浮柿重要值較大,主要是多度較高。群落中以羅浮錐和栲(Castanopsis fargesii)的胸高斷面積較大。林內(nèi)較蔭蔽,灌草層總蓋度約為30%,有毛棉杜鵑花、紅錐的幼苗和毛冬青(Ilex pubescens)、團(tuán)葉鱗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狗脊、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三椏苦等種類。
3.4.4 黧蒴錐群系
此群系多分布于刮子塘屬附近。林內(nèi)植被種類較少,喬木層中,黧蒴數(shù)量最多,樹體高大,是喬木層的優(yōu)勢種和建群種。喬木層可劃分為兩層,上層喬木郁閉度約以黧蒴占絕對優(yōu)勢,下層喬木主要為羅浮柿、鼠刺、華潤楠、木荷、羅浮錐、厚殼桂等耐蔭性較強(qiáng)的樹種。灌木層覆蓋度約40%,植被種類較為豐富,比較常見的灌木層種類有九節(jié)(Ardisia pusilla)、算盤子(Glochidion puberum)、白花苦燈籠(Tarenna mollissima)、三椏苦、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等。
3.4.5 鉤錐群系
鉤錐林分布較為稀疏,在森林公園的中部區(qū)域有小面積分布,鉤錐的樹體高大,葉片大而濃密,但植株較為稀疏,上層喬木與華潤楠、羅浮錐、甜錐(Castanopsis eyrei)等相混生、還有數(shù)量較多,但樹體相對較矮的鴨公樹,網(wǎng)脈山龍眼(Helicia reticulata)等;林內(nèi)的灌草層植物較為單調(diào),主要為耐陰性強(qiáng)的九節(jié)、白果香楠(Alleizettella leucocarpa)、銳尖山香圓(Turpinia arguta)等;草本層主要為華山姜(Alpinia chinensis)、扇葉鐵線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等耐陰植物。
毛竹林。森林公園的竹林,以毛竹為主。主要分布在森林公園的東南部,群落上層無其他喬木樹種,林下灌木種類較少,常見的有草珊瑚。林下草本層以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fasciculatum)、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半邊旗(Pteris semipinnat)、烏毛蕨、狗脊等最為常見。
3.6.1 尾葉桉群系
桉樹林是人工種植,以培育商品材用為目的的森林植被類型。森林公園有極小面積的桉樹林。喬木層以尾葉桉(Eucalyptus urophylla)為建群種,是由人工種植而成,胸徑在10~20cm,樹高8~12m,幾乎無伴生喬木,桉樹林中有少量伴生灌木,平均高度在1m 左右,如桃金 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白 背 葉(Mallotus apelta)、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等。草本植物以芒萁最為常見,偶見烏毛蕨等。
3.6.2 油茶群系
森林公園的西北部有小片的油茶,主要為油茶,外貌整齊、常綠,植株分布較均勻,株行距一般為2.5m,覆蓋度40%~50%,植株高1.2m 左右,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比較稀少。但目前大多數(shù)油茶林都管理不周,常見有馬尾松及其他灌木、草本植物入侵,林相不整,呈半荒廢的殘林狀態(tài),單位面積株數(shù)少。常見灌木有桃金娘、毛菍(Melastoma sanguineum)、紅背山麻桿等;草本常見芒萁、芒(Miscanthus sinensi)。
桃園主要分布在森林公園北部的丘陵平地,外貌整齊、常綠,林冠呈渾圓狀,高度在2~3m,株行距約為3m,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比較稀少。
公園北部和東南部林地,由于山體低矮,森林的人為干擾較大,存在人工林經(jīng)營的林分。主要有馬尾松、杉木和毛竹,所占面積在10%左右。這些林分生態(tài)質(zhì)量較差,屬于低效林分,應(yīng)給予改造。
在森林公園內(nèi),用材林主要的造林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桉樹;主要的經(jīng)濟(jì)林樹種有油茶、龍仙桃、三華李等??傮w上看,造林樹種仍然較為簡單,尤其是山上的造林樹種,更為簡單,不利于提高森林的生態(tài)和景觀質(zhì)量,也易引發(fā)林木病蟲害和森林火災(zāi)。
森林公園中大面積的天然林是森林景觀的主體。但天然林個(gè)別地段存在林地種果或農(nóng)作物的現(xiàn)象,林中空地也缺乏植被恢復(fù)措施,林相較差的灌叢地有待套種或封育。這些天然林的保護(hù)管理有待加強(qiáng)。
森林公園中部近村莊的毛竹林長勢良好,林下較為雜亂,在規(guī)劃狗爬磜頂?shù)歉邤垊俾窂絽^(qū)域進(jìn)行林下改造。選用森林公園原生的觀花灌木和草本,在邊緣地區(qū)營造林下景觀,可選用如萱草(Hemerocallis fulva)、閉鞘姜(Costus speciosus)、寬葉金粟蘭(Chloranthus henryi)、豐滿鳳仙花(Impatiens obesa)、粗喙秋海棠(Begonia longifolia)、馬藍(lán)(Strobilanthes cusia)、中華錐花(Gomphostemma chinense)等。
森林公園北部的刮子塘水庫周邊馬尾松林林相結(jié)構(gòu)較為單一,規(guī)劃對生長較差、松材線蟲危害的樹種進(jìn)行移除,補(bǔ)植鄉(xiāng)土樹種和彩葉樹種,調(diào)整樹種組成[4]。參考調(diào)查的植被群落,可供選擇的樹種有黧蒴錐、紅錐、毛棉杜鵑花、擬赤楊、山烏桕、山雞椒(Litsea cubeba)、木荷、鴨公樹、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豆梨(Pyrus calleryana)等。
森林公園內(nèi)杉木林喬木層還包括有楓香、擬赤楊、木荷、黧蒴錐、毛棉杜鵑花、桃葉石楠(Photinia prunifolia)、黃樟、羅浮柿等,郁閉度較高,主要采取間伐的形式,選擇較密、較小、較劣的樹木進(jìn)行采伐,保留闊葉樹種和大徑材杉木[5]。
森林公園西北部大部分為天然次生林,臨高林密,除規(guī)劃的游覽區(qū)域外,主要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對于存在山體滑坡、林窗過大的區(qū)域,補(bǔ)植黧蒴錐、木荷、羅浮錐、羅浮柿等原生樹種。
青云森林公園地處南嶺山脈與大庾嶺交界之處,森林公園地帶性植被為終年常綠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條件優(yōu)渥。但在森林公園外圍低矮山頭、平緩坡地、山腳等地段,人為干擾大,長期有經(jīng)營活動,故多形成馬尾松、杉木及果樹等人工植被。通過對森林公園內(nèi)天然次生林加以有效保護(hù),對人工林、低效林,林中空地等進(jìn)行林相改造或補(bǔ)植鄉(xiāng)土樹種,可為青云森林公園建設(shè)具有地域特色的、優(yōu)質(zhì)的省級森林公園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