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熙
我是萬家炊煙下的一粒小小稻種,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2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袤沃地,到了唐宋時期,水稻已發(fā)展成五谷之首?,F(xiàn)在,在袁隆平爺爺的培植和改良下,人們精耕細作,產量實現(xiàn)了質的突破。
我是怎樣由一粒稻種變成餐桌上沁人心脾的大米,請來看看我的成長旅行。
首先是選取稻種,無數個清晨和夜晚,人們從幾十萬株水稻中挑選出最優(yōu)良的稻種。隨著稻種在溫暖倉庫里的保存,我領著農科員叔叔發(fā)給我們的旅行票,陽光之旅即將開啟。
春雨給田野帶來了充足的水分,經過一個冬天,田里的土塊變硬,農民伯伯往田里灌水,踩著黑乎乎的泥土,用農具給土壤不辭辛勞地松土,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土里順利扎根了。我睜開眼看了看四周,小伙伴們一行行排好隊,整整齊齊。
小滿時節(jié)來臨,秧苗嫩綠嫩綠的。長得最高的那個芽兒,昂首挺胸地說:“哈哈,我長得最高了!”其他秧苗也不服氣:“我覺得還是我最高!”“沙沙,沙沙”,這是綿綿細雨撫摸稻葉的聲音,好像在說:“小苗小苗快快長,茁壯成長助豐收。”
夏至,稻子們變成深綠色的了!我們個個身強體壯,威武地挺立著。炙熱的陽光照射著我,給我們帶來了“日光浴”。這樣的氣溫環(huán)境下,皮膚黝黑的農民伯伯要在稻田里拔草、防病蟲、檢查水量……頭頂上明晃晃的陽光在“烤”著,地上泛起的熱浪“蒸”著,感覺在田埂上站個5分鐘就要眩暈。拔節(jié)孕穗階段的稻田里,水量基本保持在5厘米,一腳踩下去,就會陷進泥里,再邁步時要費力把腳拔出來,稍有不慎就保持不住平衡,齊腰的稻葉會刺得人們身上生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民伯伯的辛勞讓我吐出了小穗,穗上掛著一朵朵雪白的小花,有詞人在看到我后寫下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詩句!你聽,青蛙歌唱家們正唱著動聽的歌,打著歡樂的小鼓,在開一場盛大的音樂會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終于到了水稻成熟的豐收時節(jié)。稻子由光禿禿變得綠油油,而又金燦燦,這是水稻生命的軌跡。農民伯伯疲憊又開心,收獲的稻谷堆滿糧倉,辛勞的付出,換來了豐收的一年。
我的旅行,每一年生長結穗,二十四節(jié)氣周而復始。一粒稻米的產生,有陽光雨露,有科技心血,有農民伯伯的汗水,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指導老師周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