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淇琳
舊居的后山,瘋長著不知名的野藤。野藤堅韌、結實、頑強,花匠修剪樹木時,會砍下長勢過于旺盛的枝條。砍斷的枝條,來年還會從根部重新長出來,它們似乎沒有斷過,似乎一直欲斷還連著。
我莫名想起了那個愛笑的女孩,經常與我聊她的過往。她家在偏遠山村,父親長年臥床,母親操持勞作,弟妹倆正上學。她自小就與母親一起挑起家庭重擔,上山采茶,照看弟妹,照顧父親……后來她成了一名教師,也成了家庭的經濟支柱。每次聊她的家事,她總是眉眼帶笑,沒有抱怨,溫和寬慈地愛著這個世界。
《禮記·中庸》上有這么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大抵是說,君子按照自己所處的境況來行事,不去追求本分以外的東西。身處富貴,就按照富貴來;身處貧賤,就按照貧賤來;身處外邦夷狄,就按照外邦夷狄來;身處患難,就按照患難來。如此,君子無論到了什么境地都能夠悠然自得。
歷史學家許倬云身有殘缺,又經歷了許多苦難,他真誠懇切地說:“我一輩子沒有覺得哪個地方可以真正給我們安定,哪一天會真正給我們安定?!钡麑W會了苦中作樂。他說:“我重新找自己,找我的環(huán)境,每一次多寫一篇文章,我覺得我就解決一個問題、疙瘩,這是最樂的?!蹦呐略谌碇挥杏沂质持改軇拥奶幘持?,他依然讀書看報、著書立說,沒有一日不思考、不直面世界的紛亂復雜。
作家張曉風寫過一段話:“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皺折,皺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我們心平氣和地承認這一切缺陷的時候,我們忽然發(fā)覺沒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或見或不見,花總在那里?;蛴蛉保驴傇谀抢?,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滿?哪一剎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
赫爾曼·黑塞在《德米安》所闡:“人生最大的修行,是靈魂的覺醒?!贝蟮郑挥屑氈伦宰愕撵`魂,才能在山窮水盡之時,活出一份綠油油的生機。曾經的處處不如意,也能變成處處喜悅,深深沉靜。
我曾經在文章中寫過:在每個有泥濘沒有星星的夜里,我還能為聽過的鳥鳴、看過的花開、煮過的青梅酒、賞過的枯梅枝,歡喜自在地放牧一顆柔軟而有趣的靈魂。
是的,我最想擁有的生活姿態(tài),就是歡喜自在地放牧一顆柔軟而有趣的靈魂。放牧靈魂與放飛靈魂不同,放牧靈魂,是為了養(yǎng)出情懷,養(yǎng)出智慧,養(yǎng)出詩心;放牧靈魂是我們身體里的一個出口,無論經歷多少苦痛煎熬,惹多少憂愁纏身,心中仍有“半溪明月,一枕清風”留給自己,然后學會掀開生活中更堅定、更柔軟、更美好的部分。以后的日子,便如同日常里寫的一句短詩——山川湖海皆好景,清風明月多可愛。
(編輯 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