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秀明
鄉(xiāng)下人家的餐桌,總是離不開門口的那個小菜園,園子里什么蔬菜能采摘了,餐桌上就會端出什么樣的菜肴。走過初夏,菜園子里綠油油的,青碧的韭菜,紫紅的莧菜,架子上的絲瓜也是油綠油綠的,開著黃色的花,還有一畦茄子秧,深紫的葉子下,間或吊著嫩嫩的茄子,羞澀著,油亮亮的直晃人的眼睛。
成熟的茄子,胖嘟嘟的,圓的胖成個球,長的弓著個腰,呆萌呆萌的,看不出有半點兒靈氣。模樣是寒磣了些,但這并不妨礙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據(jù)說茄子之前不叫茄子,叫“落蘇”,如鳳吐流蘇,落落大方,多美多雅致啊!清代名士葉申薌詞云:“昆味稱奇,落蘇名俏,五茄久著珍蔬號。自從題做紫膨哼,食單品減知多少。”
過去看《紅樓夢》,書里面說,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的時候,賈母特別吩咐王熙鳳用茄鲞招待。一道茄子菜把劉姥姥給吃蒙了,她咂著嘴說:“告訴我是個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辈黄鹧鄣那炎?,讓鐘鳴鼎食的賈府做出了不一樣的味道,雖說是好吃,卻沒有了茄子的本味,算不得是家常菜。
鄉(xiāng)下人家吃茄子的時候,園子里摘上兩個,洗凈后,隨意劃上幾刀,丟進飯鍋里,叫作“烀茄子”。出鍋的時候,放上細鹽,佐以蒜泥,最后淋上些許芝麻油,用筷子攪拌成糊狀。烀茄子入口細膩爽滑,清香四溢,放涼后味道更佳。爆炒茄子則是另一種風味。新鮮的茄子切絲,鍋中倒油,油可多些,茄子吃油,油熱時倒入茄子絲,反復煸炒,起鍋時加上些青椒絲,再炒兩下盛盤。一盤炒茄子絲,油亮亮的,清香可口,“味極甜美,送飯最宜”。
“熬茄子”是夏天最常吃的。茄子斜刀切成塊狀,煸炒后加入適量的開水,熬至茄子爛熟。母親每次熬茄子的時候,要么放一些鮮嫩的蠶豆瓣,要么放一些小蝦米,這樣做出來的熬茄子,茄子軟爛,湯汁濃稠,豆香,蝦鮮,加上茄子的一絲絲甜美,吃上一口,便覺有萬般滋味在味蕾上跳躍著,舞蹈著。
母親閑下來的時候,也會為我們做“茄夾子”。茄夾子大概是照著“藕夾子”做法而來的。茄子切薄片,兩片連刀,中間夾上調(diào)好的肉末,在面糊里蘸一下,放入油鍋炸至金黃。母親做茄夾子的時候,我們饞得不離灶臺邊,盤子里剛撈上一個,我們就伸出手去搶,燙得直甩手。剛出鍋的茄夾子,輕輕咬上一口,酥酥脆脆的,滿口濃香。香味的靈魂不是肉末,而是茄子。
茄子是道家常菜,尋常人家的生活少不了茄子。家常的茄子,也充實了生活,一半是煙火,一半是清歡。
(離蕭天摘自《齊魯晚報》/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