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煜東 圖/谷書怡
竹 石
[清]鄭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
“哈皮時光車”穿過時光隧道,將皮皮狗、唐哥和宋妹帶到了鄭燮的住宅“擁綠園”門前。這間院子位于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今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房子前后栽滿了竹子,一片碧綠。
只見一位身著長袍、髯須飄飄的清瘦老爺爺正在院中散步,這就是鄭燮。皮皮狗帶著唐哥、宋妹開心地走上前,有禮貌地和鄭燮打招呼。
皮皮狗:鄭先生,好久不見了。今天我?guī)Я藘晌恍∨笥选?/p>
鄭燮:原來是皮皮狗呀。不知這兩位小友來自哪里呀?
清 鄭燮《贈杏花樓主竹石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清 鄭燮《墨竹圖》 西安博物院藏
唐哥:鄭爺爺,您好!我們是來自21 世紀(jì)的小學(xué)生唐哥和宋妹。
鄭燮:幸會,幸會!
宋妹:鄭爺爺,您寫的《竹石》還被收錄進(jìn)了我們的課本里,可受歡迎啦!我們今天來,是想向您請教與竹有關(guān)的知識。
鄭燮:原來是這樣呀!竹青翠挺拔,凌霜傲雪,四季常茂,我對它十分喜愛,寫此詩也是為了贊揚它堅韌不拔、無所畏懼的美好品質(zhì)。當(dāng)然啦,這也是我所崇尚的。
宋妹:我明白了,鄭爺爺是在借竹言志。
唐哥:借竹言志這種表達(dá)手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鄭燮:竹早在先秦、西漢、東漢時期就在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了,那時候人們還沒有想起來用竹喻示美好的品格。到了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們不但種竹、愛竹,還贊美竹,借竹子表達(dá)自己的志向,竹子漸漸成了氣節(jié)的象征。
宋妹:告訴您,我們生活的時代,也用竹子比喻高雅脫俗的人。
鄭燮:到了唐宋時期,詩人們喜愛、贊美竹。像我小時候崇拜的詩人杜甫、白居易、陸游等,都擅長寫竹。
唐哥:鄭爺爺,我懂了,竹挺立、堅硬,所以人們常贊美它是“君子”。那除此之外,在古詩詞中竹還有其他人格象征嗎?
鄭燮:安史之亂后,唐朝社會動蕩,一些被貶謫(zhé)的詩人,他們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郁郁不得志,就將竹上紫褐色的斑塊或斑點比喻為眼淚,還給它起了一個非常優(yōu)美的名稱“湘妃淚”?!跋驽鷾I”的出現(xiàn),為詠竹詩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
宋妹:那時候的詩人對竹的觀察實在細(xì)致,還能把竹和自身的境遇相結(jié)合。
皮皮狗:沒錯!正因為竹喻示美好的品質(zhì),所以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總能找到竹的身影——繪有竹的瓷枕、裝飾有竹紋的銅鏡、瓷器上繪制的竹子的花紋等。在紙發(fā)明之前,竹的實用性很強(qiáng),是竹簡的原材料。
唐哥:古人的生活不可一日無竹。
清 景德鎮(zhèn)窯珊瑚紅地白竹紋碗 上海博物館藏
五代·南唐 李坡《風(fēng)竹圖》絹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八方枕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蘇軾《瀟湘竹石圖卷》(局部)絹本 中國美術(shù)館藏
皮皮狗小劇場
皮皮狗:“開小灶”時間到。1987 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發(fā)現(xiàn)了唐中宗時期揚州大都督韋浩的墓葬,墓葬中出土了陶俑、墓志、壁畫等許多精美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還在墓的前室東壁上發(fā)現(xiàn)了三幅高士圖,其中兩位高士旁邊還繪有竹子。
高士:志行高尚的人,多指隱士。
韋浩墓東壁剖面圖
宋妹:咦,這兩幅壁畫上的竹子怎么與我平日看到的不一樣呢?有點兒像甘蔗。
皮皮狗:哈哈,宋妹你看,這兩幅壁畫上的竹子均由墨線雙勾而成。竹竿較粗的這幅,葉片用墨線雙勾,有的葉片被填上了綠色,有的未填色,竹葉組合在一起,就像鳳尾或魚尾。竹竿較細(xì)的這幅,左右兩株向外展開,竹竿略帶弧度,竹葉有濃淡之分,葉片較少。
韋浩墓出土的壁畫
唐哥:這說明他們是在用心繪畫,并非敷衍。
皮皮狗:唐代的藝術(shù)家只是將我們看到的竹子繪制得更加抽象了,這就是象征手法。不僅如此,壁畫上的高士都頭戴竹冠,這也是畫家的特別設(shè)計。
唐哥:竹冠及抽象化的竹子,都是為了告訴我們畫面上的人品德高尚。這也彰顯了墓主人韋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