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0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在泰山西麓大眾橋旁,隆重舉行了馮玉祥骨灰安放儀式。馮玉祥生前鐘愛泰山,曾隱居于斯、讀書于斯,終而魂歸于斯、長眠于斯。
決定安葬地點
1948年7月31日,馮玉祥夫婦偕子女、秘書等自紐約登上蘇聯(lián)郵輪“勝利號”,準備返回國內參加新政協(xié)會議。9月1日,船在黑海海面距蘇聯(lián)港口敖德薩不遠處時突然著火,濃煙四起。馮玉祥及女兒馮曉達避之不及,不幸罹難,馮夫人李德全、兒子馮洪達等燒傷。消息傳來,舉世震驚,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及各進步黨派、人民團體、友好人士等紛紛向李德全致電慰問。11月2日,李德全懷抱馮玉祥骨灰盒抵達哈爾濱。1949年9月1日,馮玉祥逝世一周年之際,各界隆重舉行了追悼會。大會由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主持,周恩來出席并致悼詞。毛澤東親筆題寫挽詞:“馮玉祥將軍逝世周年紀念謹致悼意。”
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典禮局局長余心清提出:“馮玉祥先生的骨灰迄未安置,馮夫人又未便提出,擱延至今;馮夫人擬把馮的骨灰葬在泰山,須派一工程師去泰山勘察并設計,然后請山東省政府幫忙開工?!敝泄仓醒虢y(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徐冰聞言,深以為然,遂請余心清寫個材料,以便辦理。
11月24日,徐冰就此事請示周恩來,建議同意余心清的意見,“電知山東省政府協(xié)助處理,必要時,亦可派余心清去山東泰山一趟”。11月27日,周恩來批示:“送維漢一閱。可以葬在泰山,也可以葬在北京?!睍r任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政務院秘書長李維漢閱后,將此事交給徐冰和余心清辦理。次日,徐冰即向余心清轉達了總理批示,并請他與馮玉祥將軍遺孀、衛(wèi)生部部長李德全商量“將馮先生的骨灰葬在北京還是葬在泰山。請她決定后,再著手辦理,并希將商談結果告我”。經(jīng)征求李德全意見,最終決定將馮玉祥骨灰葬在泰山。
墓地修建經(jīng)過
1952年7月2日下午,余心清在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主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馮玉祥墓地修建事宜,這是該工程開工前最重要的一次會議。除李德全應邀出席以外,還有馮玉祥生前四位故舊齊聚一堂,包括原馮玉祥泰山研究室主任、秘書賴亞力(時任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原國文教員兼秘書王冶秋(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原機要秘書王倬如(時任外交部辦公廳交際處處長),原馮部鹿鐘麟機要秘書梁藹然(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戴念慈、林樂義和工程師朱懋泉、韓惠生等人,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對墓地修建及銅像設計提出了具體意見建議。
按照會議確定的分工,朱懋泉負責重新制圖并編制建筑預算,于7月12日前送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王冶秋負責尋找馮玉祥以前石膏像,接洽銅像雕刻事宜。全部工程力爭于當年11月中旬完竣。這次會議為最終敲定馮玉祥墓地工程設計方案奠定了基礎。
7月30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與山東建筑工程公司簽訂工程合同,將開挖石方以及修建石級、平臺、墓穴、石碑坊及石堡坎等工程悉數(shù)列明,工程總造價約為49001萬余元。此系幣制改革前的造價,1955年3月幣制改革后,舊幣1萬元等于新幣1元。
1952年8月,馮玉祥墓地工程開工建設。施工期間,因山地施工突發(fā)情況時有發(fā)生,故原方案屢有調整,增加了鋪設石板等若干新項目。相應地,工期也由原定的110個工作天,一再向后延展。
為確保工程質量,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與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多次公文往來,協(xié)商完善工程方案。比如,1952年11月,管理局函復山東方面,同意其提出的三點意見,于石壁外面加砌一層料石,臺階兩旁加砌亂石護壁,將植樹坑與臺階之間的排水明溝工程改為稍洼一些,以便下水。當時對馮玉祥墓地工程設計及施工之精益求精,由此可見一斑。11月底,由中央美術學院承制的馮玉祥頭像紫銅浮雕送抵泰山。
1953年4月,歷時9個月的馮玉祥墓地工程終于竣工,此后的工作重心轉為籌備于秋季舉行馮玉祥骨灰安放儀式。
馮玉祥墓地工程竣工后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委員龍云曾因事赴泰山,受托就便一看工程如何。自魯返京后,龍云反饋說:“工程很好,唯墓地附近樹木少些,應多植松柏樹?!边@一意見迅速被采納。1953年6月27日,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致函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請其“設法在墓地后面山上及其周圍再增植丈余高的松柏若干棵”??紤]到骨灰安放儀式在即,函中特別叮囑,“植樹工作,能于秋前完成最好”。
泰安地方政府在完善墓地周邊環(huán)境的同時,中央人民政府也在著手擬訂《馮玉祥先生安葬辦法》,并籌劃相關人員安排和行程細節(jié)。1953年10月5日,相關工作正式啟動。10月9日,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派人赴山東,與地方接洽。10月14日,馮家親屬和中央各有關單位負責人共計60余人及10余名工作人員,乘火車齊赴泰安。山東省委、省政府、省政協(xié)亦派負責人赴泰安,還從當?shù)爻檎{19名干部予以協(xié)助。
新落成的馮玉祥墓采用泰山花崗石砌成,遠望巍巍似石墻。墓壁正面中央,嵌有馮玉祥側面浮雕頭像,上書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題寫的“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大字,下方為一塊黑色磨光花崗石,刻有馮玉祥自題詩《我》。
安放儀式
1953年10月15日,馮玉祥骨灰安放儀式在泰山大眾橋旁墓地隆重舉行。典禮現(xiàn)場,一派肅穆莊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黃炎培等中央領導同志題寫的挽詞高懸于墓前。政務院、全國政協(xié)秘書處、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海軍司令部、政治部,民革中央、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革北京市分部,中國人民救濟總會、中國紅十字總會等單位,宋慶齡、李濟深、張瀾、沈鈞儒、郭沫若、黃炎培、馬敘倫、許德珩、譚平山、龍云、許廣平、南漢宸、蕭勁光等人送的花圈全部立于后壁擺放,總數(shù)達55個。民革上海市委會委員、原馮玉祥舊部過之翰敬獻挽幛。當天,泰山山風甚大?,F(xiàn)場臨時決定,安排工作人員扶穩(wěn)花圈,以確保儀式順利進行。
上午10時,馮玉祥骨灰安放儀式正式開始,由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主祭。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于毅夫,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梅龔彬,民革中央常委于振瀛、王昆侖、邵力子、陳劭先、賀貴嚴、張治中、蔣光鼐和中央委員呂集義、吳茂蓀、劉斐等,馮玉祥生前友好屈武、黃紹竑、高樹勛、王葆真、魏鳳樓、傅華亭、高象九、翦伯贊、吳組緗、賴亞力、王冶秋、王倬如、梁藹然等,山東省、泰安專署、泰安縣等各有關單位負責人及部分干部、學生和老鄉(xiāng)等共約950余人,臂戴黑紗,肅立于平臺、梯臺和周圍山坡上。哀樂聲中,馮洪達手捧馮玉祥骨灰,輕輕安放于墓穴,眾人行三鞠躬禮。獻哀、獻花之后,李濟深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致悼詞,李德全致答詞,馮洪達代表子女致謝詞。11時再度奏樂,宣告禮成。
翌日,李濟深一行乘火車返京。安放儀式結束后,泰安專署還組織召開了總結會。
王倬如曾撰文回憶說,泰山一帶農民“主動保護馮先生的墓地,并且經(jīng)常打掃得干干凈凈”。這種發(fā)自民間的樸素情感,與馮玉祥一生“平民生、平民活”“奮斗不懈、守誠守拙”的質樸情懷可謂暗中契合。1988年1月,“馮玉祥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摘自《團結報》祁峰)